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方家胡同(摄于2009)

中国第一所测绘专科学校

——测绘之最

光绪三十年(1904)1月15日,清政府练兵处在北平创立陆军测绘学堂,初名练兵处军令司测绘学堂。此为中国第一所测绘专科学校,校址在北平东城方家胡同。2009年夏天,我第一次走进北京的方家胡同,为写作《中国测绘教育史》,寻访中国第一所测绘学堂的旧址。方家胡同在雍和宫的西面,建于元代,东西向长676米,北邻国子监。当时,方家胡同比较清静,进入胡同不远就是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在孔子像前,在国子监辟雍,在清代第一代图书馆彝伦堂,我用心地观赏体会。除了感受清代高等教育的古典氛围外,还因为,我的高祖是太学生,曾在国子监就学。寻访的结果,并未得到测绘学堂具体位置的确切答案。但是,从方家胡同一直是清代的文化教育基地来看,测绘学堂创建于此是合乎情理的。我推断,测绘学堂设在国子监旧址的可能性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国子监辟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子监彝伦堂

1907年,测绘学堂移至北平西城区祖家街。祖家街原名大桥胡同,因明末清初将领祖大寿的私宅在此而更名。1656年,祖大寿去世,其府邸改为祖家祠堂。后在祖家祠堂设立八旗官学。1912年,更名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1950年改为北京市第三中学。1965年,祖家街更名为富国街,富国街上目前设有祖家街公共汽车站牌。1995年,富强街3号四合院(北京市第三中学)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可以确定,北京市第三中学即为测绘学堂旧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测绘学堂旧址

在练兵处测绘学堂创立之前,北洋陆军曾经举办过两期测绘训练班。1897年,袁世凯主持天津小站练兵,举办北洋陆军随营学堂,其中,开办一期约30人的测绘训练班(1899年毕业),培训测绘参谋。1902年8月,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创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在其练官营内设立陆军测绘学堂,实际上是测绘训练班。测绘学员由北洋陆军参谋处测绘股负责遴选,学制8个月,教学内容贴近实用,属于简易测绘范畴。1905年后,将弁学堂所属测绘学堂归并于北洋速成武备学堂(保定军校的前身)。后来成为直系军阀首领的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是将弁学堂所属测绘学堂的首期学生,据说还是测绘学堂的优等生。北洋陆军前后两期测绘训练班为专科测绘学堂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佩孚

练兵处测绘学堂首任总办由练兵处军学司正使王士珍(1861—1930,字聘卿,号冠儒,河北省正定人)兼任,学堂监督为吴兆麟。1904年10月,测绘学堂总办由军令司正使段祺瑞兼任。1906年,清政府成立陆军部,练兵处并入,军令司测绘学堂改称陆军部军咨处测绘学堂。1909年,军咨处从陆军部独立出来,下设测地司,测绘学堂改称京师陆军测绘学堂(以下称京师测绘学堂)。学堂总办第三任为章遹骏,第四任为冯耿光,第五任为张祖佑。随着隶属关系的变化,京师测绘学堂多次更名,学堂内部编成、运行机制、课程设置等也相应有所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士珍

清末京师测绘学堂按照近代测绘专业进行教学,即分为三角、地形、制图三科施教。一般引用国外测绘教材,因为聘用日本教官及留日教官较多,所以多采用日本测绘教材。陆军部(练兵处)测绘学堂总教官是留学英国的林葆纶。并聘请日本测绘人员严永、羲晴、古田等5人为教官。后来,留学日本学习测绘回国的刘器钧、李向荣、陈嘉乐、陈锦章、曾照文等又到测绘学堂任教,教官达到23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陆军的测绘教材

京师测绘学堂第一期三角、地形、制图三班于1908年底毕业,人数为66人。当时,测绘学堂三角课程主要是教授供地图测绘使用的区域控制网技术。第一期包括高等三角班13人,是中国培育的最早的一批大地测量高级人才。第一期高等科学生毕业后多数留校任教,少数分配到各省陆军测绘部门。1907年2月,招收第二期高等地形班28人、制图班25人,1910年2月毕业。1910年1月,京师测绘学堂举办了一期模范班,为各省培训测绘教师。模范班学生由各省测绘部门选送,共计70人,天体科24人,三角科46人。1911年8月,模范班毕业,多数回到原单位,少数补入京师陆军测量局。1911年,京师测绘学堂又招收寻常科70人,分为三角、地形、制图三班。辛亥革命后,京师陆军测绘学堂续办,改称中央陆军测量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测绘教育史》一页

中国第一所测绘专科学校——京师测绘学堂的创立,为清末各省陆续设立陆军测绘学堂开辟了道路,提供了经验,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测绘专业人才,也标志着测绘作为独立学科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根据作者著《中国测绘教育史》编写,版权归作者所有。

社群交流/原创投稿/ 商务合作

来源:测绘学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