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的变化令人目眩,一切变数都转换的太快了。

与之相伴,经济学界的语境也日新月异,如果是五年前,谈经济面对的挑战,那是找死。现在不谈也得谈,每天都会有新的挑战。

我们如何面对严峻的经济挑战

林毅夫有一个观点,认为走出经济的迷宫,要有一张“地图”;他说的是一张理论的地图,按图索骥,找出中国经济问题之所在, 有了正确的判断,也就有了正确的应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经济学理论是可以让现实与它对号入座的,不管你抱定的了凯恩斯,还是哈耶克,是西方的那一套,还是东方的那一套,都不可能完美地解决经济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经验性的科学,它可以捕捉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各种要素的平衡;从经验中观察到的规律当然要尊重,但是,同一个规律,在面对具体的千差万别的市场形态时,完全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同样是房地产,日本与中国的发生,都是打破了供求平衡后有宿命,但处理的方式还是会差别很大。日本主要是市场调节,花了漫长的三十年。中国会怎么做,相信问题的解决不在市场,中国是土地财政,地方是土地资源的唯一供应者,如果愿意,一纸文件停止所有土拍,五年就修复了供求关系,但是,如果地方财政做不到,那就不是市场的问题,甚至也不是经济的问题了,甚至有可能推动体制性的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意义上,按林毅夫所说的,那就成了笔上春秋。

林先生建立起一套他认为可靠的理论,并拿出来化解中国经济当下的挑战的,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很可能是一错再错,至少他的预测从来也没对过,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也已经结束了,从政策面上,已经开始转向消费型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需要清楚的逻辑:

第一,人类永远不可能建立一套可靠的经济学理论。

人类所能做的,是不断从新的市场关系和市场要素中,对曾经认为可靠的经济学理论证伪,而且这基本上不是管理者关心的事,是坐在图书馆里罗列数据的秀才们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理论的更迭总是滞后的。

并不是先有了国富论,才有了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计划经济的案例,哈耶克也写不出来《通往奴役之路》;办公室精英所要关心的却是立刻、马上、迅速解决问题,房地产量价齐跌,年内必须刹车,等待理论的终完美,楼市就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经济的失败不能都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运动员会有一套训练的发展计划,但人与人不同,没有拿上名次,不能说是训练理论失败了。现在有一种流行说,或者说结构主义失败,或者说新自由主义失败了,仿佛这样就可以抹去这些经济学派所有的内涵,那么,世界上还有不失败理论吗?永远不存在理论上的失败,老子的道论始终没有成为官学,这是道论的失败吗?马克思主义从来也没完全实践过,这是成功,还是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毅夫主张一种新结构经济学,去解决东北的经济问题,显然不成功,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是新结构经济学失败。

中国一直按他的主张,通过投资和扩大财政赤字推动经济增长,现在看来是已经走到了头,这也谈不上什么理论的失败。尤其谈不上是凯恩斯主义的失败,因为“有为政府”是超越法治经济的有为,这是中国经济转向收缩期的根本原因,怪不上凯恩斯主义

中国经济的所有问题,都不适合做理论之间的对比。

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去做现实的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