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川博物馆内的沙盘(资料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成立六十五周年纪念展展馆(资料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6日,晴空下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博物馆如时光宝盒,珍藏着岁月的记忆与文明的光芒。

让珍藏于博物馆内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迹“活”起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是陕西博物馆人的职责使命。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和省情、让博物馆充分发挥职能的路径,来听听馆长怎么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李岗:

“考古遗址博物馆是最具体验感和参与度的教育空间”

“今年,我们推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个综合陈列展,全面展示秦始皇陵丰富的文化内涵。下一步,我们将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阐释水平,展示体系将更加完整和丰富,让观众能够全面了解秦始皇帝陵和秦文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岗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依托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建立的一座大型遗址类专题博物馆。自1979年开馆以来共接待国内外观众超1.5亿人次,2023年参观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说明考古遗址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和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和价值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基于考古发掘,加强对遗址与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在广阔的遗址范围内为公众提供现场式教育的场域环境,充分体现了考古遗址博物馆教育空间具备的独特体验感和广泛参与度。

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按照“一院多馆”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价值,探索多元化展陈方式,不断丰富遗址展示内容。博物院目前形成了秦文化系列展、中国东周时期区域文明展、秦始皇陵考古新成果展、边疆文化系列展、世界文明史系列展五大临展体系。

“我们借助秦兵马俑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巨大影响力,策划开展了15个大类46个子项目的教育活动,足迹遍布全国百余所大中小学。2023年开展各类教育活动341场次,今年已开展各类教育活动80余场次。”李岗说。

5月18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全新教育品牌——“秦”学好问,包括解密“秦俑之名”、探究“青铜之冠”、复原“兵马之彩”等研学课程,简“读”大秦、大秦铸币、趣游大秦飞行棋等手作体验活动以及研学游径等内容,让青少年在参观文物、动手体验中深入了解秦代历史文化,促进文化遗产知识普及。

为充分发挥兵马俑金色名片效应,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和新方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推出的“秦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被评为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佳优秀推荐案例,并入选《陕西省“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打造的“秦陵兵马俑云上课堂”和针对海外侨胞的“秦兵马俑实景课堂”,已为美国、荷兰、多米尼克、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大中小学生开展数十场次“云上课堂”教学。

作为在秦兵马俑重大考古发现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座大型考古遗址博物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立足于文物资源研究阐释,相关研究工作的进行也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活动的开展。2024年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将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2024年恰逢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院45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继续坚持教育与研究的双重使命,着力打造智慧秦陵、开放秦陵、活力秦陵、国际秦陵,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为增强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更大力量。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陈宏川:

“重温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今年我馆将利用即将完成的‘我要去延安——抗战时期爱国青年的时代抉择’原创展览,依托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和陕西‘互联网+革命文物’教育平台,积极构建‘一馆多校’合作模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陈宏川说。

近年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推出了很多此类展览。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依托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和陕西“互联网+革命文物”教育平台,加强与党史、档案等部门和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课题研究、合作办展等方式,举办走进高校、贴近师生的革命文物主题巡展、巡演、讲座,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推动红色文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我们在不断探索红色精神、红色文化现代意义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以基本陈列为主线,以‘我要去延安’和‘国际友人与七贤庄’两个专题展览为补充的‘一体两翼’展览新格局。基本陈列作为我馆的展览主体,今年将迎来第六次改版提升。此外,我们还推进革命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全域化、沉浸式、智慧化发展模式。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的展览。”陈宏川说。

在做好原创展览的同时,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坚持做好文物保护。秉承科学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在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日常保养维护工程中,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始终坚持维护旧址本体安全和环境风貌,最大限度保持和呈现旧址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先后完成近20次馆区旧址和民居建筑维修工程,对140套共272件可移动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有效改善文物的保存状态,让游客更好地重温红色历史。

社会教育是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近年来的工作亮点。围绕“我要去延安”和“国际友人与七贤庄”等展览,开发红色数字化社教课程,打造新型教育模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与67家学校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去年我们举办了57场宣讲、受众人数超1.8万人次;开展了42场教育活动、受众人数超1.1万人次,尤其是‘我是小八路生活体验’研学广受好评。今年已举办各类活动75场次,受众人数达万余人次。”陈宏川说。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与高校、小学、社区合作举办多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红色教育活动,如“我要去延安”专题巡展巡讲、“闪闪的红星”红色社教课程等活动,充分发挥纪念馆的社会教育作用。

铜川博物馆馆长张创生:

“博物馆是‘走出去’和‘引进来’并存的公共文化空间”

“铜川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不乏在全国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物遗存。”铜川博物馆馆长张创生介绍。

铜川博物馆于2020年5月建成开馆,展出文物1500余件。初见铜川博物馆,便会被其外观吸引。铜川博物馆建筑造型体现了“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主体建筑设计新颖,风格现代。

走进博物馆,馆内设有铜川历史基本陈列区、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文博苑及相关配套设施,是一座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的大型博物馆。

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普遍应用于博物馆的当下,铜川博物馆在打造智慧博物馆方面做了多种努力。张创生介绍,铜川博物馆积极创新展览展示模式,用科技手段为精品文物赋予专属二维码,让游客一扫即知文物的“前世今生”,目前已制作安装100余个二维码说明牌,这丰富了馆内参观导览形式,提升了文物信息的可读性。铜川博物馆已形成包括图书、短视频在内的系列文化产品。其中,短视频《铜博微课堂》、书籍《铜博物语》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023年至今,铜川博物馆共开展研学实践活动30余次,举办临展3个,外展5期。研学实践活动以“流动博物馆”“我们的节日”为主要内容。“流动博物馆”活动是馆方精心打造的特色活动,先后与陕西省崔家沟监狱、铜川市双缘家和养老院、铜川市锦绣园小学、长青社区等联动,让博物馆真正走进群众,通过讲解展板、互动问答、非遗体验等方式让广大青少年、群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历经岁月沧桑的文物“流动起来”,让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让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传承起来”。2023年至今共举办9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累计接待300余组家庭。活动通过传统文化讲堂、互动问答以及亲子合作等环节,让孩子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拉近博物馆与群众的距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博物馆不是静止的。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走出去’和‘引进来’并存的公共文化空间。”张创生说,“‘走出去’是让‘铜博历史课堂’服务社会大众。铜川博物馆积极进校园、进社区,开展‘历史文化进群众’等近20场主题宣传活动。‘引进来’则是利用‘历史文化会客厅’讲好铜川故事。馆内开办‘漆沮大讲堂’,邀请省市文化专家与历史学者普及历史文化。2023年,我们与铜川图书馆签署合作共建协议,打造‘博物馆+图书馆’融合创新亮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建设能力,助力‘书香铜川’建设,在二楼文创区设立图书角,陈列书籍2500余册,供游客免费阅读,打造铜川特色文化空间。”(本报记者 赵茁轶 张琪悦 通讯员 张天柱 实习生 赵一航)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