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璀璨的风雨民国,能够与林徽因、冰心并称为“文坛三大才女”的,便是出身官宦世家的凌叔华。

作为才情斐然的女子,凌叔华至今是享誉文学界、甚至伦敦巴黎的小说家和画家;敢爱敢恨的性格,让她成为民国时期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但也遗憾,备受父母宠爱的她,因为不计后果的固执和随意,最终以背离道德的出轨,亲自将自己的婚姻焚毁,饱受世人奚落和嘲讽。

纵然风雨琳琅,那个叫做陈西滢的男子,一直等着她的回头;可她偏偏持着那份心高气傲的倔强,让两个人终究是回不去了。

凌叔华是真正出身于官宦富贵的才女。

她的父亲曾是清末进士,还入职翰林,在清朝灭亡前官至顺天府尹;而祖上积累的家业,更是让以凌福彭为首的凌家在北平成为备受尊敬的大家族,说是豪门巨贵也丝毫不为过。

作为父亲的10个孩子,凌叔华一生都活得不疾不徐;也许是家人对她的万分宠爱,以及那衣食无忧的成长环境,让凌叔华也活得自我而随性。

与丈夫陈西滢的相识,源于1924年的泰戈尔访华。

如今的人们回忆往事,多是赞叹林徽因、徐志摩、泰戈尔三个人的“岁寒图”佳话,却鲜有人知,当年迎接泰戈尔的那场不落俗套的茶话会,便是凌叔华以女主人的身份主持的。

这场隆重的世纪聚会,地址便在凌叔华家中的客厅。

作为自由富养的才女千金,她用一百枝花布置了客厅,杏仁茶是现磨的,点心是提前定制的,排场虽不奢华,却极为典雅,富有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凌叔华本人,更是因为谈吐珠玑,风华绝代,被泰戈尔称赞:才情绝不在林徽因之下。

便是这场隆重的聚会,凌叔华与陈西滢得以相识。

陈西滢是江苏无锡人,16岁就留学海外学习政治和经济,6年后回国,任北大教授;因为文笔卓然,梁实秋将他与胡适、周氏兄弟、徐志摩并称为五四以来五大散文家之一。

在人才辈出的民国时期,陈西滢也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一场相遇,让两人从此有了书信往来,他们时常讨论对文学、绘画和时事的看法,陈西滢的踏实让凌淑华觉得心安,两颗蠢蠢欲动的心越走越近。随着小说《酒后》的发表,凌淑华的名字轰动了整个文坛,陈西滢更是被她不同凡响的才情所惊艳。

但在这场欲说还休的爱情中,凌叔华多少也是有些犹豫的。

因为陈西滢虽留洋多年,但中国道统在他脑子里根深蒂固,有些大男子主义。

与他相处的过程中,陈西滢的理智,总是让凌叔华感受不到爱情的浪漫。

直到一件事的发生,让凌叔华彻底心动。

1925年,《晨报副刊》的主编徐志摩,邀请凌叔华临摹琵亚兹侣的作品,用来当作杂志的刊头画;但杂志刊发时,粗心的徐志摩只标明了作者是凌淑华,却未标明原作者。

也是这番疏忽,让凌叔华备受指责和嘲讽,有人在《京报副刊》上发表文章,指出该画是剽窃英国画家琵亚兹侣的;不久之后,凌叔华的《花之寺》在《京报副刊》发表,又被指责抄袭契诃夫的小说。

当时的凌叔华正与陈西滢热恋;而陈西滢也处于与鲁激烈论战中。

所以,当凌叔华遭受诬陷时,陈西滢便以为是鲁迅使了手脚,遂冲冠一怒为红颜,公开怒骂鲁迅。

他说:中国的评论家们”对“整大本的剽窃视而不见”,并说不敢举例,怕得罪“思想界的权威”(指鲁迅)。

不仅如此,陈西滢还公开宣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日本人盐谷温某著作里面的“小说”的一部分,还说“拿人家的著述做你自己的蓝本”。

如此争锋相对,两人的矛盾也彻底爆发;至此,陈西滢与鲁迅激烈论战数十年,而鲁迅“剽窃”的帽子,也用了将近十年才得以摘下。

对于凌叔华被指责“抄袭”的事情,直到粗心的徐志摩,公开发表文章道歉,称:凌女士那张图案完全是我疏忽之咎,与她毫不相干,事实如此……”这场沸沸扬扬的闹剧才得以结束。

正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做法,让凌叔华发现:看似理智的陈西滢,也有着担当和温暖的一面。

就这样,这个才华加身的少女与成熟稳重的教授相恋成婚。

而凌家父亲,更是欢喜无比,立刻安排28间房子给凌淑华当嫁妆;如此豪奢的财力,也震惊无数人。向来毒舌的鲁迅,更是在《新的蔷薇》中讽刺陈西滢:找了个“有钱的女人”做老婆。

那年是1926年的夏日,在盛大热闹的婚礼上,身着白色婚纱款款走向意中人的凌叔华,或许也不会想到:这场婚姻,终究以自己的任性和随意,在漫长岁月中尽生波澜。

婚姻从来都不是短暂的激情,当生活逐渐趋于平淡,陈西滢和凌叔华面对相同环境时的不同态度,让两颗曾经无比贴近的心,似乎也在逐渐疏远。

两个人过得不太幸福,是凌叔华的强烈感觉。

因为陈西滢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始终让她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婚后的她,想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古代绘画、主持文学沙龙……可丈夫陈西滢对她的建议,更多是局限在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里。

这样的局面,也让婚姻产生了细微的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值得说的是:陈西滢的做法和思想虽然老派,甚至有些保守;但对于这段婚姻,他是格外的珍惜。

这个沉默寡言的男子,心底始终对妻子有着深刻的爱意;当听到凌叔华感叹“想去泰山”时,他虽然没有立刻表示什么,但隔天就买了两张票回家,即便工作繁忙,还是陪妻子去了泰山游玩。

但丈夫的努力,却并没有让凌叔华感到幸福,特别是1935年,陈西滢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后,随夫南下的凌叔华,更是感到空虚。

只因她觉得:身上贴的标签是陈西滢的妻子,文学院院长的夫人,可这些都不是她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一个叫做“朱利安·贝尔”的英国青年,出现在凌叔华的生命中,一段超越道德伦理的婚外恋,才让凌叔华感到自由,即便这段情事,让她与陈西滢的婚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小凌叔华8岁的朱利安,是英国的诗人兼画家,喜欢写诗,又懂得浪漫的他,与爱好画画的凌叔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

两人相处过程中,朱利安热情洋溢地对凌叔华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见闻,以及和各种艺术家的交往。凌叔华也因此觉得,那样的生活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而丈夫的大男子主义,以及根深蒂固的老派思想,让凌叔华愈加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朱利安的影响下,她不愿让自己成为某个人的“太太”,而是想成为一名知性浪漫的新派女作家。就这样,一段荒唐的婚外情就此开始。

为了配上小自己8岁的朱利安,凌叔华甚至还烫了时髦卷发、每日以得体妆容和修身服饰装扮自己。情到深处,她更是向朱利安坦言:自己与陈西滢的婚姻,不过是为了尽义务,自己从来没有体会过真正的爱情。

一场婚外情事,就此凉薄了本该相守余生的婚姻。

妻子的变化,陈西滢不是没有觉察到。

但从始至终,他都不忍心诘问妻子,而是以大男子主义的行事风格,不顾妻子反对,执意收起了那些张扬的服饰。

但这份行为,却越发引得妻子凌叔华不满:她认定了丈夫迂腐无趣,也认定了丈夫的冷血无情,更认定丈夫的擅自行动,是对自己的侮辱和嘲讽。

所以这番恨意,让凌叔华也做出了最大胆的决定:带着情人朱利安,高调私奔。

那年,凌叔华的恩师去世,凌叔华索性带着这位小情人回到北京祭拜,顺便与他游玩私会。

不仅如此,她还带着朱利安去拜访自己的故交;其中齐白石送了两幅画给凌叔华,两人又去沈从文家里喝茶,除此之外,朱利安也因凌叔华的介绍,认识了如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梁宗岱等文化名人。

这番高调的私奔,也闹得人尽皆知。

回到武汉后,早就听闻风声的丈夫也开始注意起妻子的动向。

他无法相信妻子的背叛,也无法接受妻子的背叛。

可现实有时候就是那么伤人:10月的某天,陈西滢硬闯朱利安的卧室,发现了他最不想面对的妻子。这个维持了大半生绅士风度、修养极好的男人几近暴怒,他打碎了门上的玻璃,但是冷静下来之后,最终还是愤然离开。

即便被妻子背叛,即便当场发现妻子与情人的不堪,陈西滢还是给了凌叔华最大的包容和忍耐,他提出三个选择:

一,夫妻二人离婚;二,为了孩子不离婚,但分居;三,彻底断绝与情人朱利安的关系,当作任何事情也没发生过。

在和朱利安感情正浓的阶段,前者似乎是凌叔华最理想的选择,但或许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她的脑海中闪过以往桩桩件件陈西滢对她的好。所以,凌叔华最终的选择是出人意料的,她没有舍得放弃这个“完美的婚姻”,而是选择了回归家庭,并且承诺自己会和朱利安划清界限。

其实这番选择,也正中朱利安的下怀,因为他实在无法承担这个女人沉重的爱意了,只想在这段荒唐的三角恋中,赶紧退出。

所以,朱利安最终主动辞去了武汉大学的教职;而作为院长的陈西滢,更是放下了最后的自尊和体面,亲自为朱利安主持了欢送会。

可没有想到的是,朱利安辞职后不久,凌叔华便与他在广州相见,并且又前往香港,度过两人的最后浪漫时光。

当陈西滢得知妻子的行为后,愤怒不已;可凌叔华坚持对丈夫说:是朱利安主动找她的。

面对妻子这番苍白无力的辩解,心痛绝望的陈西滢,才恍然觉得:有些事情再也回不去了。

此后,凌叔华与陈西滢的婚姻,充满了细碎的争吵和指责。

算不上很大的矛盾,有时再普通不过的交谈,也会引发两个人的矛盾。

对于凌叔华来说,回归家庭的她,每每看到陈西滢,便觉得对方的举动是对自己的嘲讽。

而对陈西滢来说,纵然他想尽办法修复这段疮痍的感情,可每每换来的,却是妻子有意无意的指责和抱怨。

就这样,这段不和谐的相处,持续了漫长的3年。

直到1938年,凌叔华的母亲去世,她带着女儿以回北平奔丧为借口,一去不回。

此后30多年的时间中,夫妻两人聚少离多,再不同房。

虽是在这场无爱无性的婚姻中煎熬着,可是两个人却谁也不肯提离婚。

很久以后,女儿陈小滢问过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肯离婚。

父亲陈西滢的回答是:当时女性离婚是不光彩的,你母亲很有才华…

聊着聊着,这个素来沉默的男人,便哽咽失声。

而母亲凌叔华的回答,却多多少少掺杂了难消的恨意和怒气;她叮嘱女儿:

不要和男人认错,一个女人绝对不要结婚。

说来也是感叹:心高气傲的她,终究是没有释然的。

作为才女的凌叔华,用自认为的委屈和恨意,囚禁了自己半生,也以报复性的仇恨,冷落了丈夫半生;她有恨也有怨,所以用30年的分居生活,来疗愈自己,也来惩罚丈夫。

可是丈夫陈西滢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他太爱她,所以努力护她周全,为了她的名声,不惜与鲁迅公开对骂。

他太疼她,所以也想尽办法给她温暖,不善言辞的他,总是用行动证明着自己的心意。

同样,正是这份深深的疼爱,让他甘愿顶着绿帽子,接受妻子的回家,也接受妻子用30年的无爱无性婚姻,用来释放她心里的怨恨和不甘。

她恨这份婚姻,恨自己的名声狼藉,却忘了这个错误,本就因自己而起。

后来的陈西滢,听从好友王世杰的劝说,赴英任职于中英文化协会。

往后二十年,他一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人员的身份呆在法国;而不愿与丈夫同处的凌叔华,则带着女儿陈小滢在英国伦敦度日。

自认为被丈夫剥夺才华的凌叔华,也在英国迎来自己的名声鹊起。

当她的全英文的《古韵》出版后,沉寂多年的凌叔华,终于盼来了她最渴望的各种文艺式的交际;新加坡南洋大学教书、在马来西亚教书,辗转各大国际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名声和才气轰动巴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义无反顾奔赴自己的理想,与丈夫也终究无法恢复亲密。

上天何其残忍,让陈西滢孤独走过半生,也最终孤独与世长辞。

1970年的3月,陈西滢因病去世。

从殡仪馆到坟场,为他送行的,只有同事陈尧圣和熊文英两个人…

因为知晓陈西滢的不易,所以熊文英专门写下《回忆陈源教授的最后一程》,她说:“陈源教授交游甚众,门墙桃李也很多,但是,他的最后一程,人生的最后一程,肉体行将被焚化的最后一段三英里的道路,只有我们夫妇相送……陈源教授在灵柩中,如果有知,应该觉得孤独,凄凉……”

直到噩耗传来,为自己事业忙得团团转的凌叔华,才想起自己似乎还有个丈夫。

也是这场噩耗,让凌叔华意识到:两人还未离婚,自己作为妻子,有责任料理后事。

于是,等到1989年,已经年迈的凌叔华坐着轮椅,从伦敦飞往祖国,将丈夫的骨灰最终安葬在了他的江苏老家。

一年后,90多岁的凌叔华,也在江苏故乡安详去世,与丈夫陈西滢合葬。

有人说:这是她临终前特意留下的安排,也有人觉得,这是子女以自作主张的方式,对父母半生矛盾的消解。

无论实情如何,曾经竭力逃避丈夫的凌叔华,最终还是安葬在丈夫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来也是觉得讽刺:生前不同塌,死后却同穴共眠。

只是不知,凌叔华在临终前,是否对那30多年的分居和仇恨,有了半分的释然呢!

有些可惜,也有些遗憾:

可惜陈西滢的万般包容,却造就了凌叔华的心高气傲;也遗憾陈西滢的满腔真情,最终却被妻子认定成惺惺作态。

这一生,她与他相遇,似乎人生总觉得无法圆满。

可这世间什么又是真正的圆满呢?

在婚姻的修行场里,我们也许会遇到很多人,可真正懂得包容自己,善待自己的人,却真的少之又少。若是一味贪恋那虚无的浪漫,忘了婚姻的角色和责任,这便是自己的不是了。

对凌叔华来说:她一生追逐爱情,也用一生憎恨枕边人。

可偏偏,就是那个让她又恨又怨的丈夫,却用难得的包容和真心,给了她最想要的爱情。

然而这些,她终究没有领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