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壶、项链、玻璃瓶……

一众叙利亚国宝级文物

跋山涉水来到中国

为观众带来一场来自异域的“文化盛宴”

5月18日在南京城墙博物馆

和南宁市博物馆同时开展

即将迎来它们游历中国的第4年

它们是洗脱尘埃、绽放光彩的“旅客”

是大美不言、自有春秋的“使者”

在国际博物馆日与它们相遇

很多人会惊喜地发现

这些叙利亚文物与中国文物存在着

众多美好的相似之处

凤首壶、青金石与玻璃器:新客与老友

均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与叙利亚

可谓是“旧相识”

在古代叙利亚地区建立的国家

被中国史书称为“条支”“大食”等

曾先后派出数个使团

在唐朝时到访长安城

从相似的文物身上可以看到文化交流的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壶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

唐代流行的三彩凤首壶

与来自大马士革的单耳陶壶

何其相似!

古代匠人将盛唐时最时尚的三彩工艺

与外来的胡瓶器形相结合

制造出中西合璧、流光溢彩的三彩凤首壶

使之成为丝绸之路上“热门单品”之一

如今,“同款”三彩凤首壶

在北京、甘肃等多地博物馆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时代的叙利亚首饰上多见青金石

宁夏固原出土的金戒指上也嵌有青金石

这象征希望、平和、祥瑞的蓝色玉石

曾在两河流域“铺就青金之路”

又在丝绸之路上大放光彩

如今在进博会等大型展会上也有亮相

成为中阿两大文明千年交往史的“见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4世纪的叙利亚梨形玻璃瓶

端庄而雅致

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的凸钉玻璃碗

沉睡千年依然晶莹透亮

专家认为,宁夏出土的玻璃器皿

为丝绸之路上的“舶来品”

或出自同一批谙熟玻璃工艺的匠人之手

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给未来写下注脚

在历史长河中溯流而上,穿越回古代

古叙利亚人在占卜泥版上刻下了楔形文字

古中国人在龟甲兽骨上刻下了甲骨文

对未来,想必他们是怀揣着相似的憧憬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叙利亚拥有3500多处古迹

犹如一座裸露在蓝天下的庞大博物馆

谱写了一部壮丽的文明史诗

古叙利亚人凭借创造的楔形文字

为这部史诗写下“卷首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

人们用甲骨文了解事情的吉凶

留存的甲骨文

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文明是抽象的,文字是具象的

历史是尘埃落定的,人类是继往开来的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在中阿合作论坛即将在华举办之际

中叙古文字的相遇

或许更能让人们明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以及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

太阳崇拜与贝壳画:追寻相似的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2000多年的镶嵌画

由贝壳、红色石灰岩和片岩等拼接而成

描绘了正在膜拜的人物形象

唐代的花鸟人物螺钿青铜

以贝壳薄片呈现弹阮、把酒的人们

相似的贝壳画

勾勒出中叙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河流域,古代的人们崇拜太阳神

太阳图案常出现在陶器、石雕等文物上

叙利亚彩陶壶,刻画着简洁直观的太阳纹

古蜀人将太阳铸造在青铜器上

便有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形器

太阳代表光明、温暖、创造万物

这也是人类早期共同的文化心理

叙利亚文物来到中国巡展

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奇迹之旅

叙利亚文物与中国文物相遇

更是文明间回响不绝的对话

如此相似,如此美好

印证中叙之间历史悠久的文化交往

所共同造就的璀璨成果

每一件文物

有着跨越国家与民族的共同名字

——文明!

崭新的交流,诚挚的互信

正在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总策划:裴剑容

监制:卫铁民、朱小龙

统筹:卜多门、刘畅

执行策划/制作:谈昦玄、王嘉轩

记者:谈昦玄、王嘉轩、冀泽、何问、童芳、史林静

参与制作:张倩(实习生)

编辑:刘斐、常慧媛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大马士革分社

新华社甘肃分社

新华社四川分社

新华社河南分社

联合出品

特别鸣谢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学术顾问

(按文物出场顺序排名)

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 班睿

固原博物馆馆员 陈静静、马彩虹

中国文字博物馆助理馆员 刘浩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 许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