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名校林立的上海市,有几所大学,虽然并不是所谓的985/211,但录取分数确比大多数985要高。

2024年,上海纽约大学出国留学率80%,是国内出国留学率排名第四的大学,它是中外合办大学,学费昂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科技大学,成立十来年,是研究型大学,保研率高达45%,再加上留学率,相当于人人都能读研深造。

那么,放弃上海纽约大学,选择上海科技大学的那些人,后悔了吗?

一种观点认为“

上科大在读生命学院本科生,目前大三,结束升大四,身边朋友方向基本都确定了。

简单从几个方面总结,在上科大我应该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了,基本上各种生活我都体验过,各种路径我也都有深入地了解,下面说的很多例子都来自于我身边非常亲密的人。

首先是上科大学校的定位,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高校就已经说明了这个学校本身就不是面向就业岗位进行培养的,所以说就业不好的,其实核心在于发展方向跟学校定位完全不符啊。

上科大目前来讲,我觉得最合适的是研究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

这两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自驱力特别强。

核心特质就是目标非常清晰,行动能力特别强,特别有想法,在我们家乡话中叫做“不用扬鞭自奋蹄”。

通俗一点解释就是“我先卷了,你随意”。

不扯其他没用的,就聊聊我在上科大的成长经历。

我绝对不是什么出身优秀的高中生,相反我觉得上科大当年肯要我真的是我的荣幸。

我是山东考生,大概来自山东教育水平倒数五位的地市里的一个倒数的高中,我们高中目前还保持着过一本线不超过两位数的优良传统(这对于很多学校不可想象),所以我绝对算是一位“小镇做题家”,高三毕业的时候,试卷叠起来有我两个人高。

高二的时候,听说的上科大,然后当时还有一个高中生暑期夏令营,当时我就报名了,然后第一次来到了上科大,当时就被这个学校的现代化给震撼到了(2018年)

所以毫不夸张的讲,我当时就被这个学校征服了,是因为他表现出的专业性、先进性和一种新学校才有的无尽的想象力。

试想一下,成为一所学校百年历史中的一点波动,还是创造一所学校的历史更令人兴奋呢?

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地确定这就是我高三努力的方向了。

然后我就成功地没有拿到夏令营的优秀名额(当年高中生夏令营是可以直接进校园开放日的,校园开放日可以理解为自主招生,学生可以拿到加分)

虽然没有拿到校园开放日的直通名额,但是后面高三时候我还是顺利通过了初审,高考后就去了上科大参加开放日拿了20加分,然后顺利进入上科大了!

然后入学之后就是开始了无尽的啃教材、啃高数、啃MATLAB的时光,还记得大一应该是最艰苦的日子,有做不完的作业,有做不完的事情。

但是大一上学期也是最美好的时间,你无比地享受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的知识的灌溉。

回想起来,当时的状态就像是一颗生长在沙漠的种子突然被扔进了雨林,就像疯了一样,开始汲取养分和体验自己没体验过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那段时光,仍然非常为之震撼,那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渴望与野蛮的生长,是一种不屈的灵魂。

当然这期间其实更难忘的是谈了个个恋爱,虽然后面就分开了,不过恋爱确实令人成长,很多事情都是要留有遗憾之后才能说没有遗憾,意难平之后才能看开。

不过我是不建议大家大一谈恋爱的,因为大一其实是一个社交外扩展的过程,如果过早的聚焦在一个人身上的话,会导致其实后面再想去融入某个圈子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

包括也因为这个原因,我大一开始跟我两位舍友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后面一位舍友还因为作息不相同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搬出去了。

所以如果能重开的话,也许我不会选择在大一谈恋爱。

再谈一谈关于科研,其实科研这个东西吧,就是个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我觉得科研工作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常前沿创造性的工作,可以理解为“寻一方新水土”是非常探索性的,一旦出成果可能就是突破性的,比如CRISPR的发现这种。

另一类其实就是导游性质的,别人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新的方向,然后下面肯定有很多小的地方需要慢慢摸清楚,这种工作也是必须的,只是意义上可能没有那么大。

所以虽然是都是科研,但是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还是要看个例的分析。

我大概属于某些人口中那种“觉得科研很酷,就一头扎进去了那种类型,我大一就在一个老师那边学习一些简单的实验技能,当时其实感觉老师是非常好的,只是自己太菜了,没有能力为实验室做出一些贡献,而且上科大其实大一学业任务是很重的。

当时由于学业的一些压力和自身状态的不适应性,后面我就quit掉了,至今感觉非常对不起这位老师,感觉如果当时能够一直在这位老师实验室,我说不定就会走到学术的道路上。

大一下学期基本是废掉的一个状态(心理+生理上的双重打击),不过还好当年期末一波女娲补天,GPA也没有太难看,而且怎么说呢,生物医学工程这个专业感觉还是不是很卷的一个状态,所以我过的还好,不像某些信息学院的同学。

不过我有一个神仙卷王室友(别看说的就是你朱老师),有多夸张呢,就是我们那个时候的代码作业,我大概每天码代码8h,大概需要一周的时间能够写个大概(承认自己很菜),然后我的卷王室友可以在作业发下来的当天晚上一个通宵写完,然后等你起床之后告诉你这次作业不难(对他来说),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的室友极大程度上锻炼了我的心性,让我学会了什么叫做躺平。

经过了大一的洗礼,我大概总结了一下我的状态,大概就是一个初入学校,然后充满了各种迷茫、焦虑、烦恼的时期,在那个时间点,我跟很多校友一样,充满了戾气,充满了对自己和学校的不解。

不过回过头来,其实你会发现你会感谢那段时光,是那段孤独和迷茫的时光,给予了你在黑暗中积蓄能量的机会。

人生总要经历大起大落才能有深刻的印象,伟大的作品多诞生于苦难。

所以简单描述一下大二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方向的过程。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毕业了,谈谈对本科的看法吧。

当时确实是高考失常来的,但是现在想一想就算去了复交,我大概只能更烂了。

和很多人的评价不一样,我觉得计算机的课程质量都是很好的(除了少数几门评价方式有大问题之外)。

课程覆盖非常的全面。

计算理论,程序分析这种很罕见的课也是很值得听,老师有在认真备课的。

而且就算老师自己不擅长备课,至少也能在国内外的优秀课程中抄一个不错的出来。

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让我这种不认真听课的也都过了吧(去实验室的机会也确实很充足,我这种菜鸟,都能有很好的青年导师带,实在是感恩戴德了,以至于我现在都觉得当时申请phd可能结果都会比申研要好得多。)

很多人觉得的找工作问题,其实主要是学校里没有找工作的氛围,没有人会告诉你需要去找实习准备刷题,当时从我的经验看我和我身边的人找到的实习都非常不错。

你们觉得呢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