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以为第一次战役是写不出新意的,现在我才知道有这种想法,是研究不到位,了解不深入的想当然之语。说白了就是水平太浅。

关于第一次战役的解读,一般都是在讲毛泽东、彭德怀两个人的运筹帷幄。在国内,这方面的解读,任何书都不可能超过《抗美援朝战争史》和《1007天的战争》,原因很简单,有些档案资料你看不到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他们“运筹帷幄”的部分我已经写完了,然后我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第一次战役中的各种部署电,可以说每一份都有错误,没有任何一份部署电是完全准确的。可是这不稀奇的,情报不准确怎么可能有正确的作战部署?

之前的文章里我跟大家说,志愿军侦察的能力是很强的,但仅限于阵前侦察。简单地说就是获取战术情报的能力很强,但获取战略、战役情报的能力极弱。获取作战情报的能力这么弱,出现各种情报错误岂不是很正常?情报是错误的,根据情报做出的部署出现各种错误,岂不是更正常?

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战争史(古今中外),都是不完整的战争史。

什么是真正的、完整的战争史?核心就两个字——真实。什么是真实?就是如实告诉你,一场战争中双方犯了多少错。犯错误少的,胜;抓住对方错误的,胜;修正自己错误又快又好的,胜。这两句话,我到时候写在前言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和彭德怀之间的电报往来,展示的就是他们怎么犯错误,怎么修正错误的历史。为什么能修正?随着战役的发展,敌情越来越明,情报越来越准了。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次战役的战争史内容是目前世界上极为难得的展示了毛泽东、彭德怀决策、部署几乎全过程的战争史写法,所以对于军事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非常有价值。

下面这份电报是毛泽东在第一次战役中犯的第一个错误。第一次战役,这份电报无关紧要,但军事学有没有入门?那么,能不能说清楚毛泽东为什么要彭德怀占领妙香山、小白山等就是一个考察标准。妙香山这一线,毛泽东在后面的电报中提了很多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占妙香山?原因就是电报里的字面意思——隔断东西两敌。可是占领妙香山这一线,不存在隔断东西两敌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是毛泽东、彭德怀、马歇尔、布雷德利、柯林斯,也就是中美两军的最高决策机关都犯了错误。

西线和东线之敌,被狼林山脉天然隔绝,而狼林山脉没有可以让部队机动的道路。马歇尔、布雷德利等人一口咬死,麦克阿瑟的指挥让美军第8集团军和第10军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80多公里)。毛泽东和彭德怀都强调要占领妙香山一线,原因都很简单,对朝鲜的地形不熟悉,地图上看着有一个巨大的缺口,实际上没路,所以也不存在缺口,所以也不存在侧翼要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到了第二次战役的时候,毛泽东、彭德怀对妙香山就不重视了,这个地名再也没有出现过。

地形不熟悉其实就是情报缺失。没有正确的情报,怎么会有正确的判断和部署呢?

所以写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部分的时候,关于妙香山这一线的电报往来根本不用提。更不用说去解读毛泽东在这里的“神机妙算”了,毛泽东在这本来就犯错了,还哪来什么神机妙算呢?

关于第一次战役的公开的战争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要全景展示志愿军作战决策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和彭德怀在这一过程中判断、决策、部署中的各种错误。否则的话就会跟普通战争史一样,只展现敌情明朗、情报较准确的情况下作出的最接近正确的部署。

也就是说,在指挥过程中,这种错误是不稀奇的,是普遍的,是正常的。没有人能在情报不准、不全、不够的情况下作出最准确的判断。神仙都不行。

我再举个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清楚,毛泽东24日17时电,说韩军第6师团往北镇楚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清楚,毛泽东25日6时电说韩军第6师团的第2、7联队往古场、楚山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续看清楚,26日2时电,毛泽东又说韩军第7联队没去古场、楚山,1个营在桧木洞,其余在熙川附近。25日说韩军第7联队去楚山,是参谋人员弄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清楚,这是26日14时电,毛泽东又告诉彭德怀,韩军第7联队确实去楚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清楚,这是26日23时电,毛泽东又告诉彭德怀,韩军第7联队主力往温井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清楚,这是27日22时电,韩军第7联队又在古场、楚山一带了。

三天时间,6封电报,变了6次。我们现在看过历史书了,知道韩军第7联队确实在古场、楚山,志愿军派了118师过去。

可是,你说彭德怀他怎么办?毛泽东获得的情报是总参技侦那边给的,他拿到情报马上跟彭德怀讲,可是三天六变,你说彭德怀怎么处置呢?

我们现在是知道历史,知道了历史上派了118师去的处置是正确的。可是,如果韩军第7联队确实不在古场、楚山,这一处置就是错误的,志愿军就会有一个主力师在好几天里无法使用在战场,就会造成重大影响。

我们现在看历史书很简单,韩军第7联队在楚山,118师过去,把它灭了。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这是让彭德怀非常伤脑筋的一个问题。真实的历史中,温井战斗一结束(25日上午),彭德怀立马把118师往北派去打韩军第7联队。然后译电员这时把毛泽东2时电译出来了,你说彭德怀看到之后头疼不头疼啊?是把118师喊回来呢,还是继续走呢?不喊回来,25日的时候,志愿军在温井只有120师2个团和119师1个团,韩国人反咬过来怎么办?喊回来,要是韩军第7联队真的在古场,它从后面咬志愿军怎么办?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两件事。

一、真实的历史不是那么简单的,书写的历史往往只写了最后的情况。所以大家只能看到“神机妙算”。

二、情报很重要,但也不能夸大其重要性。战场上的情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大堆。历史档案中展示出来关于韩军第7联队的情报有6份,实际的历史中远远不止。彭德怀一天之中拿到的关于敌军一个单位的情报可能就要达到十几份,他要从这些情报中判断出来哪个是真的。而且很多情况下是判断不出来的,就得考虑怎么做才会对我军有利。所以情报非常关键,指挥员的判断决策同样关键。

写一部战争史,其实和指挥作战是一个道理,写战争史需要的情报就是资料,没有海量的丰富的资料,写啥呀?为啥我的战役战斗分析远比世界上各个朝鲜战争作家准确啊,看的资料多,我军每一天每个团的位置,敌军每一天每个营的位置,基本能说出七七八八。你连各个部队的位置都说不出,分析个屁啊。它所处的位置在哪,对战局有什么影响,它的机动道路有哪些,走不同的路对战局有哪些不同的影响,这些都是基本的。不知道,那不好意思,分析不了,就算弄了个分析出来,也不过是大而化之扯两句。

有些读者喜欢给我发什么弄了个谷歌地图的视频、图文,然后说这个叫沙盘推演。不好意思,发了那么多说了那么多给我,我从来没看过。这个叫沙盘推演?别逗我了。不是1比5万地图标注的,根本不够用。更别说那些玩意连地名都标不对。

40军打韩军第10、19联队的战斗叫龙头洞战斗,这次战斗之后就是云山战斗。两者之间怎么承接的内容,我现在空在那没写。为什么没写?没资料啊,没情报怎么写啊。按照马平教授那本书,他是放了下图这个部署令。但我暂时没想好怎么承接,因为按照这一部署令作战,这仗没法打了,这是错误的部署令。“为歼灭龙应洞、下杏洞一带之敌”,你没1比5万地图,你知道这个龙应洞、下杏洞在哪?就那种视频、图文上的谷歌地图能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就没法写了,龙应洞、下杏洞在熙川南边,球场北边,这一地区没敌军。

这边没敌军,你说我怎么写?按道理都到10月30日了,志愿军应该知道这一带没敌人,怎么就出来这么个部署令呢?说明志愿军又拿到了错误情报,不然不会部署这一实际打不起来的战斗。可是没资料啊,没办法知道错误情报哪里来的,怎么误导彭德怀的。

所以啊,我想啊,公开出版的内容中这一部署令就不要出现了。电子版里就写“志愿军又出现了情报错误,虽然这一具体部署是错误的,但整体思路是正确的”等语。

还有些读者老叫我分析俄乌战争,我怎么讲得了俄乌战争呢?目前全世界没人讲的了俄乌战争。哪来那么多资料?网上的,别管外网的还是国内的,国内的那些看起来有些道道的,也不过就是翻译下外网的文章。全是胡扯蛋。他们就拿了点准确率不会超过10%的情报、资料,在那分析。分析个屁啊,不过就是侃大山罢了。得海量,而且你还得有本事分辨里面哪些是真的哪些是错的。真的能弄出一个准确的东西,海量资料基础上,几年功夫。

既然有点偏离主题,索性多说一句。其实呢,我们很多人呢,是把影视啊、小说啊、甚至是史书里的战争战斗场面当真的。虽然现在很多影视、小说的描述的战争场面已经相当真实了。

但是,古代战争啊,除了特例,什么一个人一支部队鏖战几十个回合、甚至几个小时的,都是扯淡。你自己给自己绑上十几斤的沙袋,然后拿上十几斤甚至几十斤的哑铃,你去砍杀5分钟试试看,你能坚持5分钟,你那个体格体能都是健壮中的健壮了。

还几十个回合几个小时,5分钟就累得你手都举不起来。所以你就知道了,陌刀队,号称威力大的吓人。威力这么大,难道宋人明人没唐人聪明,他们怎么不用啊?那么重的刀,那么重的铠,战场上有效战斗时间撑死了5分钟。厮杀几分钟后,一个个累得像狗狗一样在那大喘气了,机动能力又那么差,你说他们接着在战场上干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假设上图是真实的陌刀队,也不用你厮杀,你就试试看你穿这套铠甲拿这么大把刀,你能站几分钟?

还是回到正题。

如此说来,第一次战役志愿军能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毛泽东、彭德怀修正错误的速度比敌军快?

不是的。反正是他们的原因才会获胜,到底什么原因,他们怎么指挥的?我现在不会告诉你。现在157400字,距离完成,快了。

为什么要写这一篇呢?有部分读者啊,思维僵化的不得了,一听到要说说上位者的错误,他们就激动的不得了。所以啊,得讲点常识,真正的战争史,是无数错误组成的历史。你以前看的,只不过是其中最光鲜夺目的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