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防火防盗防碰瓷。”

对于汽车来说,防止碰瓷最好的方法就是安装行车记录仪,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被“碰瓷”,而且如果发生交通事故还能提供有利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是这么好用的“黑科技”,却被欧洲很多国家禁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不成里面还有什么猫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车记录仪在中国的普及

当今社会,汽车已不再属于奢侈品范畴,而是成为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出行工具,伴随汽车销量的持续增加,行车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愈发显著

对大多数车主来讲,在购置新车之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为爱车装上倒车影像与行车记录仪这两项“标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新手司机,对汽车只有基本认知,倒车技术远不熟练,在装配了倒车影像系统后,倒车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只要透过影像观察车辆四周的环境,就能轻轻松松的倒入车位。

虽然倒车影像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些微小误差,但足以满足日常需求了,至少比肉眼观察和感觉要靠谱得多,给了新手司机极大的安全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倒车影像并重的,则是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就像是汽车的"黑匣子",能够全程记录下行车过程中的影像和音频,为发生交通纠纷时提供有力证据。

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出了车祸,双方说法不一,各持一词,交警会陷入困境,但如果有了行车记录仪的视频影像,就能还原事发真相,迅速结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在没有监控的偏僻路段发生事故,还没有安装行车记录仪,那多半是要吃亏的,所以车载行车记录仪格外重要。

行车记录仪不仅能防范交通纠纷,它还能记录下一些温馨有趣的画面,和朋友或家人自驾去玩,沿途的风景都被行车记录仪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来后,还能把录像剪辑成了精彩纷呈的短片,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迅速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有了行车记录仪,不仅可以防止碰瓷诈骗,更能记录下自驾游的快乐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洲国家的禁令

自从有了行车记录仪后,让我们的出行更加安全有保障,但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个在国内无比普及的设备,在不少欧洲国家却屡屡遭到了禁令

要知道,最早推广使用行车记录仪的,恰恰是欧洲一些国家,他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交通安全,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发出第一代机电模拟式的行车记录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他们是全球第一批使用这种设备的国家和地区,但时至今日,很多欧洲国家不但不再提倡安装行车记录仪,反而对其使用设置了重重限制,有的甚至禁止民用。

这个现象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2017年,浙江交警曾发文披露了一些欧洲国家,限制甚至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信源:浙江交警《欧洲多国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原因竟然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该文披露,在德国,一名年轻人曾将自己的行车记录仪拷贝给了当地交警,视频中记录了近5万起其他车辆的违章行为。

然而,这名年轻人却因为"未经许可窃录他人隐私"而遭到了起诉,原来,德国法律规定,如果驾驶员不是当事人,那么他提供的行车记录仪影像是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这种做法被视为侵犯了他人隐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卢森堡,虽然没有完全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但也有明确规定不得记录他人隐私,否则会面临被捕风险。

而奥地利属于直接禁止使用行车记录仪的国家,倘若被发现有私自安装的情况,车主极有可能会遭到高额罚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出,在欧美国家,行车记录仪被视为一种"隐私杀手",拍摄内容极易涉及他人的车牌号码、声音、长相等个人信息,这在当地被认为是严重侵犯了隐私权。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全面禁止,还是有条件允许,欧洲国家对行车记录仪都从个人隐私权的角度加以管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隐私权在欧洲是受法律保护的基本人权,德国的《信息保护法》有明文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擅自拍摄或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

这条法律不但约束公众,就连官方机构也不能违反,比如德国警方获取的行车记录仪视频,如果驾驶员不是当事人,就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信源:官方账号国吉之光2021-08-28 11:34《国内标配行车记录仪,为何国外全面禁止?差距不止一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国人很难体会欧洲人对隐私的这种谨慎心理,在我们传统文化里,曾有"重视家丑不可外扬"的理念,但已不似过去那么保守了

现代社会的大数据时代,网上存在着大量普通民众的影像资料,我们也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可对欧洲人来说,就连在公共场合被偷拍都是一种严重的隐私侵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隐私权保护,可以说是从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手机拍照声音,在日本就是被强制要求打开的。

日本规定所有手机在拍照时,必须发出"咔嚓"的响声,以提醒周围人不至于被偷拍,你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声音,它就是为了保护隐私权而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别的国家对私隐权的重视程度已达到“恐怖”地步,与此相比,我国民众对于装配行车记录仪并不那么敏感。

多数人购车后很自然地就会安装这,毕竟它能够全程记录行车细节,还能有效防范诈骗,好处显而易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行车记录仪的确也会无意中捕捉到路人的身影和声音,这在技术层面上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结语

我们无法评判哪一方是对是错,毕竟,每个国家在制定法律时都有自己的国情考量,比如德国这样做,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隐私权受到侵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我国,交通安全和公众利益会被放在更优先的位置,行车记录仪视频能直观呈现事故全过程,减少了多种口供这一做法,从而提高了效率,因此我国对行车记录仪的使用基本不加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