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臣文天祥兵败被俘之后,在狱中作著名的《正气歌》,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写的: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正气歌》

文天祥所说的“张睢阳”,即是唐朝时的张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巡曾率6800余唐军坚守睢阳,面对多达18万众的敌军,在10个月的时间内与敌交战逾400场,最终城破之日,张巡等36将慨然赴死,因而又被称为“张睢阳”。

这一场震惊天下的睢阳之战,向来也引得后人争论不休,因为张巡所率领的这一支唐军,确实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吃人队伍”。

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旧唐书》

所以,张巡为何要死战睢阳?睢阳之战对于唐王朝究竟有何意义?为何城内的唐朝百姓又甘愿成为唐军的口粮?为何文天祥要将一个吃人的唐军将领,誉为“有天地之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巡,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最初为太子通事舍人,是个七品小官,后调任清河县令。

张巡博览群书且畅晓军机,在清河县任职的时候政绩显著,任满之后,张巡奉调回京。

按道理说,如此人才完全是可以胜任京官的,但张巡有一身硬骨头,他不屑于投靠杨国忠,不屑于巴结权贵,因而又被调到真源县出任县令。

真源县,隶属谯郡(今安徽亳州)治下。

安史之乱爆发,中原狼烟四起,谯郡太守杨万石眼见叛军势大,直接就投降了安禄山,并逼迫张巡出任叛军长史,张巡怒而起兵,率着千余之众就与叛军干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巡兵力虽弱,但凭借着出色的军事能力,于叛军的眼皮下不断周旋,转战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今河南商丘)等地,因战功显赫,被唐肃宗敕为河南节度副使。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弑父称帝,为了将势力范围延伸至江淮一带,安庆绪便令尹子奇率军13万众,进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形势危急,张巡立即率3000余军士共战马300余匹,先一步进入睢阳进行布防。

睢阳太守许远仰慕张巡为人,又知张巡精于军事,故而将睢阳城的指挥大权全都交予张巡,以张巡为统帅,由许远负责后勤保障,共计6800余众的唐军守军摆开架势,誓与睢阳共存亡。

一场持续了十个月的旷世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场大战,完全不给张巡任何多余的准备,一上来就直接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尹子奇手握13万叛军,甫一开战,直接就将强度拉满,双方连续16个昼夜交兵不止。

战斗激烈至何等程度呢?最频繁的时候,睢阳城内的唐军在一天之内就退敌多达20余次,等于说,平均下来每个小时要击退尹子奇的叛军一次。

在战争前期的一个多月时间内,唐军的锋芒尽露,一共斩敌两万余,先后俘获叛军将领60余人,终于逼得尹子奇稍退。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重整旗鼓的尹子奇卷土重来,再次对睢阳城发起猛攻。

此一役,张巡身先士卒,一手擎着战旗,一手持着武器,率军出城主动进攻,将尹子奇打了个措手不及,唐军斩叛军3000余,其中包括了叛军的大小将校30多人,一度将尹子奇击退了几十里。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五月,尹子奇再度增兵进围睢阳,张巡想出疲敌之计,一边凭着坚城固守,一边在夜晚的时候不断于城内擂鼓,摆出一副即将夜战的姿态,搞得城外的尹子奇彻夜难眠。

尹子奇是宁可信其有,不敢信其无,夤夜备战弄到自己疲惫不堪不说,又始终等不到城内的唐军出击,被整得一肚子窝火。

如此搞了几次,张巡终于等到了最佳战机,待到天明时分,城外叛军困乏不堪之际,张巡便以奇兵突袭,以“斩首行动”的方式,仅率数百骑就直冲尹子奇的中军大帐。

此一役,叛军被斩约5000余众,尹子奇吃到唐军猛将南霁云迎面一箭,不仅失去了左眼,还差点被唐军活捉,叛军不得不再次后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七月,尹子奇再攻睢阳。

大半年的高强度作战,唐军虽多次打退尹子奇,但自身的损失也是极为惨重,唐军由最初的6800余人,减损至1600人不到。

此时的睢阳城内,由于粮草将尽,每个士兵每日能分到的口粮,其实就是一勺米。

面对尹子奇的云梯、钩车等层出不穷的攻城器械,张巡动员睢阳城内的唐军与百姓全都上了城墙,当对方的云梯搭了上来,就立即用钩杆将其顶翻,并掷下火种进行焚烧;当对方的钩车、木马等靠近城墙,就用石头对其猛砸,并浇下烧至通红的铁汁。

尹子奇强攻不下,便对睢阳城进行更深一步的围困,派人于城墙外挖下纵横交错的壕沟,意图将唐军死死困于城中,并将其突围而出的所有生路全部切断。

到了八月,原先已不到1600人的唐军,又锐减至只剩600余人。

此时的睢阳城中,已如人间炼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睢阳城中,究竟有多惨?

粮草早已断绝,城中的麻雀老鼠、树皮树叶、竹简纸张等,只要是能果腹的,全都被唐军与百姓们吃光了。

唐军的铠甲上所缝制的各类皮具,也都被将士们拆下来煮了吃了。

城中的百姓们开始易子而食,你吃我的娃儿,我吃你的骨肉,恍若人间炼狱一般,其惨状实不知该如何形容。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强令食之。——《旧唐书》

将士们没吃的,该吃啥?

张巡将他的小妾领了出来,当着所有将士们的面杀掉,让将士们吃人肉,将士们不忍吃,张巡就逼着他们吃。

在电影《目中无人》中,也曾对谢苗饰演的“成瞎子”的出身背景作了一些介绍,“成瞎子”其实就是从这一场睢阳之战中活下来的人,由此便知其绝非泛泛之辈,因为这真的是吃过人的人,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边是城中已经撑不住了,一边是城外的尹子奇大军根本不给任何突围的机会,怎么办?

张巡手下的猛将南霁云挺身而出,决定拼死也要试着突围求援,以求一线生机。

事实上,睢阳外围其实是有唐军的驻军的,如临淮(今江苏盱眙)的贺兰进明,如谯郡(今安徽亳州)、彭城(今江苏徐州)的许叔冀、尚衡等,都是可以驰援睢阳的。

之所以他们都拥兵不救,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嫉妒张巡的功劳,不想救;一方面是他们畏惧尹子奇的大军,不敢救。

八月间的一个夜晚,猛将南霁云成功突围而出,亲自前往贺兰进明处求援。

这一举动,又是否能给睢阳带来一线生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霁云到了贺兰进明处,贺兰进明欣赏南霁云的勇猛,便想收为己用,更是设下了丰盛的佳肴款待南霁云。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面对满满一桌的饭菜,以南霁云堂堂七尺之躯,亦免不了落泪痛哭道:“我出城之时,将士们已经快一个月没吃的了,我怎可在这里自己吃?即使吃了,我也咽不下去。”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南霁云百番请求,但贺兰进明始终没有出兵之意,死了心的南霁云凛然道:“我奉张中丞将令而来,请求援兵的任务没法达成,我自断一指在此,以示我的忠信,这便回去复命。”说罢,南霁云挥刀断去一指,并将血淋淋的弃指丢在了贺兰进明为他准备的宴席上。

离开之时,南霁云一箭射到佛寺的宝塔上,愤愤道:“我以此箭立誓,待到平叛归来,并取贺兰进明之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贺兰进明处碰了壁,南霁云又再奔走于真源与宁陵,最终在真源得到了真源守将李贲赠予的百匹战马,在宁陵借到了宁陵城使廉坦的士兵3000人。

廉坦其实也是个不怕死的人,他不但给南霁云借了兵,还亲自与南霁云一起同返睢阳。

到了睢阳城外,趁着大雾,南霁云与廉坦对着尹子奇的叛军发起了猛攻,最终以损失2000余人的惨重代价,终于又成功突围入城。

如此一来,凭借着南霁云借来的千余生力军,加上在城外抢到的百十头牛,睢阳城得以艰难支撑至当年十月。

然而终究是双方力量太过悬殊,尽管有了这些生力军与口粮,也终究是守不住的。

到了十月初九,睢阳孤城终于被尹子奇攻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破之时,张巡面西而跪,痛哭道:“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

城破之后,尹子奇对被俘的张巡问道:“听说你在作战的时候,总是咬牙切齿、怒目圆睁,何故如此呢?”

张巡咬牙切齿,怒骂尹子奇道:“我立志杀贼,只恨力不从心!”

尹子奇令人以佩刀撬开张巡嘴巴,这才发现张巡的满口牙齿,已经被他自己给嚼碎得只剩几颗。

而这,也便是文天祥之所以在《正气歌》中所书“为张睢阳齿”的由来,出于对叛军的恨,张巡无时无刻不在咬牙切齿,以致于满嘴牙齿都被自己嚼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尹子奇本想劝降张巡,张巡不为所动。

尹子奇又逼南霁云投降,张巡对南霁云怒喝道:“南八,大丈夫有死而已,岂能投降不义之人?”

南霁云也是个视死如归的主,闻言仰天大笑道:“公有言,云敢不死?”

最终,包括张巡、南霁云在内,睢阳城内的守将36人全都誓死不降,皆被尹子奇杀害。

那么,究竟是为了什么,张巡宁愿在城中吃人,也不愿弃守睢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在张巡遇害之后,朝廷就曾对张巡的功过进行了激辩。

武将们多是认为,张巡坚守睢阳,将尹子奇的十余万大军牢牢拖住近一年,使得叛军南下的图谋未能得逞,这是社稷之福,张巡对于大唐天下实有再造之恩。

而御史等文官们多是认为,张巡为了守住睢阳,居然在城中吃人,如此举动大背人伦,实在是与禽兽无异。

究竟是武将们说得对,还是文官们说得有道理?

要分谁对谁错,我们得结合当时整体的天下大势来看。

第一个问题,张巡为什么要坚守睢阳?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

一个方面,是因为睢阳的战略地位实在太过重要。

事实上,在一开始缺粮的时候,也曾有手下将领提出建议,让张巡弃守睢阳,但张巡与许远等人给予了反对。

为什么呢?因为张巡是这么说的:“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且帅饥众行,必不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地图,我们其实也不难看出,睢阳对于唐王朝的重要战略地位。

自东汉末年曹操于睢阳修建睢阳渠起,就已经打通了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水路,因此若是睢阳城破,尹子奇便可轻松由水路直下淮河,进而攻掠江淮。

此时的江淮对于唐王朝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江淮是唐王朝最重要的粮税之地,粮食与税收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究竟有多大,我们无需赘言。

如果让尹子奇南下江淮,江淮一带必将被战火所裹挟,届时不仅江淮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唐王朝也将失去了最重要的产粮区。

所以,张巡决定死守这最后的江淮防线。

另一个方面,是因为张巡要为其他唐军争取时间。

要知道,在这十个月之内,尹子奇在睢阳所投入的兵力,前后加起来就已经快到20万之数了,以区区6800人牵制对方十余万大军,这买卖绝不赔本。

张巡在这边拖住尹子奇的大军,就可为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收复洛阳争取时间。

也就是在睢阳城破的第三日,宰相张镐所率的大军也终于赶到了睢阳,并将好不容易拿下睢阳的尹子奇击退。

得知张巡已死,张镐悲愤交加,当即将先前不愿出兵驰援睢阳的濠州刺史闾丘晓等人杖杀,以慰张巡、南霁云等众将之灵。

在睢阳城破之后的第十天,洛阳也成功被郭子仪、仆固怀恩收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睢阳城破之后的一个月,河南、河东的诸多郡县,被张镐、李嗣业、李奂等人收复。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张巡在睢阳的坚守,使得尹子奇的十余万叛军长驱直进,唐王朝的整个战局或许又将是另一种局面。

所以,这也是张巡决定死守睢阳的另一动机。

第二个问题,睢阳城内究竟吃掉了多少人?

据《旧唐书》记载,当睢阳城破之时,城内的百姓仅余数百:“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二三万,这个数字确实是史书明确记载的,但我们还是想分析一下,这“二三万”的构成以及究竟都是谁吃了。

在最初的时候,唐军是有6800之众的,打到最后仅剩几百,而城中的百姓们也是上了城墙参战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战死的唐军,以及那些战死、饿死的百姓,应该在这“二三万”里占了多数。

也就是说,唐军吃人,应该大多就是以死人为食。

而这“二三万”之数,也绝不是全都由唐军吃的,因为城中的百姓也缺粮,他们也是要吃的,或是易子而食,或是食死尸。

所以这“二三万”之数,其实就是整个睢阳城里的人都在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旧唐书》的记载中,有一句话至关重要:“人心终不离变”

为什么?为什么都已经人吃人了,还会是人心不变?还要坚持要与尹子奇的叛军打?

史书或许是有春秋笔法,但我们细细分析一下,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站在睢阳城将士百姓的角度去剖析,事实上也大概能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变心。

首先,他们是唐朝的将士与百姓。

对于这些百姓们来说,他们是经历过“开元盛世”的,是曾经享受过太平日子的。

那么,是谁摧毁了他们的生活?

不排除唐玄宗后期昏庸的原因,但更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安禄山、史思明等发动了安史之乱,才会逼得百姓们彻底走上了绝路。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

安史之乱,给整个中原大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唐军将士与唐朝百姓,对于叛军多是深恶痛绝的,睢阳城外的尹子奇所代表的,正是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等人的军事力量,这些唐军将士与唐朝百姓又怎会与他们善罢甘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胡人。

在当时来说,唐王朝虽然重用胡人将领,这是民间百姓可以接受的,但若是“胡人称帝入主中原”,这性质可就不一样了,这是民间百姓所不能容忍的。

因为对于这些唐朝百姓来说,安禄山、史思明就是外敌。

由先秦开始,华夏每一次面对外敌入侵,都是会自发凝聚成强大的力量进行反抗,此时也不例外,因为这里边蕴含着一个民族的血性。

这种血性究竟有着怎样的体现?其实与宋朝时的崖山海战、近代的抗战是一样的,百姓不愿亡国灭种,因而民不畏死。

我想这大概也就是“人心终不离变”的两个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廷内,对于张巡的功过是非,始终争论不休。

最终,由李翰亲自为张巡作传,唐肃宗在看过之后深以为然,决定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等于是承认了张巡对于大唐社稷的卓著功勋。

至唐代宗时期,张巡被认定为功臣第一等。

至唐德宗时期,张巡被认定为功臣上等。

至唐宣宗时期,张巡入凌烟阁。

到了千年之后的清朝时期,张巡被请入太庙,享受皇家祭祀。

事实上,对于张巡,千余年来始终引得无数人热议,有人赞其是大英雄,也有人说他违背人伦,争议始终不休。

那么,你又是怎样看张巡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