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的延安,从未有过的喜庆和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庆是,14年的抗战终于胜利了;紧张则是,马上又要面临生死攸关的敌我对决。
为了抢占东北,迎接苏联红军入关,中共中央决定从延安调集2万名干部、10余万部队,迅速进军东北,组建中共中央东北局。
时间紧迫,延安的机场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
这天,一架飞机正要起飞,从枣园方向飞驰而来一匹快马,截住即将登机的一名干部。
说,毛主席要让你留下。
这位被临时截住的人就是王诤,时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
历史证明,主席的决策是对的。
王诤留下后,又一次为主席在解放战争中的指挥,创造了奇迹。
毛主席身边的高人:不上战场胜过千军万马,从俘虏兵到开国中将
时间先拨回到1931年4月,20万国民党军队兵分四路,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疯狂围剿。
当时红军只有3万人,面对有自己六倍多的敌人,凶险可想而知。
时任总政委的毛泽东决定,诱敌深入,在运动中寻找敌人薄弱环节,然后各个击破。
蒋介石也害怕重蹈覆辙,像第一次围剿时那样,落入红军分割包围的口袋,这次他更加小心谨慎,提前采取了集团推进的围剿策略。
红军在敌人的夹缝中苦苦周旋了40多天,依旧没有捕捉到战机。面对步步紧逼的强敌,毛泽东焦虑万分,彻夜难眠。
隔壁房间的红军无线电队里,气氛也是异常的紧张。
刚刚被任命为无线电队长的王诤,一刻也不敢松懈,日夜监听着敌军的动向。
此时,他手里只有一部破损的收报机,杂音很大,微弱的电波在耳机里忽远忽近。
报务员需要很好的记忆力,听到不是马上写下来,而是在脑子里先记一下,复述一遍,再开始抄录。
这叫压码抄录,新手能记忆2个码,随着经验积累,高手可以压到4个码左右。
王诤借用此法,速记时能压两行文字。
从4月1日到5月15日的傍晚,大约6点多钟,一直坚守在收报机前的王诤,忽然听到一条特别的电码。
抄录下来一看,不得了,原来是国民党28师正在与吉安留守处发报:
“我们现住富田,明晨出发”
“到哪里去”
“向东固去”
东固正是红军总部所在地。
这要命的情报第一时间被送到毛泽东、朱德手中。
两位指挥官一看,如获至宝,赶紧连夜调动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在敌人必经处设置了伏击圈。
5月16日清晨,满山的薄雾中,如约而至的国民党部队,瞬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一天一夜激战,红军首战告捷。终于在敌人严丝合缝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随后,红军奋战15天,横扫700里,以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的辉煌战果,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这次战斗打得非常漂亮。一时间,红军都传毛泽东用兵如神。
在庆祝大会上,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有了一位高人,能帮我们侦测到敌情了。
说罢,就把这个高人请到了主席台。
这是王诤在红军的首次亮相。
毛主席身边的高人:不上战场胜过千军万马,从俘虏兵到开国中将
王诤红军时期的工作插画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毛泽东说,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主席这可不是恭维话,
当时很多红军战士是农村出身,自然很难理解,王诤一天捣鼓个破铁疙瘩,竟然能胜过千军万马。
无线电侦听,于他们当时的想象力,已经超纲了。
到了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王诤更是直接截获了蒋介石发给部下的作战电报。
这让毛泽东完全弄清楚了蒋介石的作战意图,制定出把国民党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最后进行突然反击的策略。
红军主力避开敌人的锋芒,从闽西出发,绕道千里回师赣南,只留一小部分在原地吸引敌人。
王诤安排了一部电台跟随毛泽东主力行动,又安排了一部刚缴获的电台留在原地。
这是红军史上第一次实现无线电通信联络。
高手下棋,又是敌明我暗,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成绩斐然,六战六胜,歼敌3万余人,缴枪1.5万支。
在1933年的8月1日,第一届建军节庆祝大会上,屡建奇功的王诤荣获二级红星奖章。
同时获奖的有34人,包括陈毅、肖克、罗瑞卿等。和根正苗红的他们不一样,王诤是俘虏来的一个国民党兵。
这个奖,无疑是毛泽东对身边这位“高人”最高的肯定。
毛主席身边的高人:不上战场胜过千军万马,从俘虏兵到开国中将
王诤原名吴人鉴,江苏常州武进人。
他的父亲当过小官吏,因升迁无望回家耕读,觉得当官没什么意思,做人还是学一门技术比较好。
这个想法对吴人鉴影响很大,中学毕业时他就报考了无线电学校。这在当时,是绝对的高新科技。
吴人鉴入校后不久,该校被并入了由广州迁至南京的黄埔军校。本来只是想学门技术赚钱养家的他,就此跨入黄埔大门,成了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
毕业后,吴人鉴成为国民党军第9师的报务员,1930年调入第18师师部,很快崭露头角,成了电台台柱子。
年底,18师作为主力部队,对中央红军展开第一次“围剿”。
18师师长张辉瓒,毕业于保定军校,跟蒋介石去过日本士官学校,曾留学德国4年。他也喜欢诗文,可以说算是文武双全。
蒋介石器重他,当决定要围剿红军时,就让张辉瓒做前线总指挥,给他派出十万大军。
当时红军也就三四万人,想着这是一场给他镀金的必胜之战。
张辉瓒这人虽然能力不错,但性格不好,高傲主观,专横跋扈,极难与人共事,手下人对他也敬而远之。
当他率领大军围剿红军时,更生搬硬套了西方的军事理论,概括说就是“为消灭对手不惜任何手段和代价,无所谓正义和非正义。”
因而他下了一道残忍的命令:石头要过刀,板凳要火烧。40里内,凡10岁以上的男女,格杀勿论。
这可谓是妥妥的“三光政策”。
吴人鉴看到长官的所作所为,内心失望至极,一度想要另谋出路。
毛主席身边的高人:不上战场胜过千军万马,从俘虏兵到开国中将
年轻时代的王诤
直到1930年12月30日,王诤的命运在这一天开始改变。
张辉瓒孤军深入,在龙岗中了红军的埋伏,被打得丢盔弃甲,部下9千余人悉数被俘。
红军在活捉张辉瓒的同时,还俘虏十余名电台报务人员,他们第二天就被带到了红三军军部。
当问到吴人鉴时,他说:“我叫王诤。”
这是他敬佩的一个明朝高官,刚正不阿,体恤百姓,敢直言进谏,有“铁御史”之称。
从此,王诤这个名字也载入了新中国的史册。
十余名被俘的报务员,当天都表示愿意加入红军,但后来有骗取红军津贴逃走的,有长征中牺牲的,还有被错杀的。
只有王诤一路通关,成为开国中将。
20来岁的他,是在红军的队伍里,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毛主席身边的高人:不上战场胜过千军万马,从俘虏兵到开国中将
王诤加入红军后,迫切想开始工作,可去找电台时,发现糟了。
因红军战士不知道电台为何物,在清理战利品时,一个红军战士把电台的发报机给砸坏了。
王诤眼前,只剩下收报部分。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常说王诤将军是“半部电台起家”。
1931年的1月6号,这半部电台在江西小布村正式架台工作,红军的无线电台宣告诞生。
因只有收报机,还无法直接跟外界联络,王诤想了想,主动提出收听广播社的电讯稿,抄录下来,给首长参阅。
当时,中央红军因为被国民党军分割包围,正身处穷山恶水之间,书报杂志奇缺,国内外的消息更是严重闭塞。
以前毛泽东每到一处,最先要找的就是“精神食粮”——报纸。
现在有王诤每天送来的电讯稿,毛泽东大喜过望,说:“这不就是没有纸的报纸吗?”
这种靠摘抄收集的信息,王诤给它取了名字——《参考消息》。
你没看错,就是延续至今的《参考消息》。
红军地处偏远,破损的收报机信号很弱,王诤时刻守在收报机前,屏气凝神,捕捉一丝丝微弱的电波,再快速抄录下来。
因为王诤的到来,让中央红军虽然在深山打游击,但信息始终和世界保持同步。
这对掌控全局的操盘手毛泽东来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