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际交往中,想要做到对答如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这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快速反应,答得出来;第二,彰显智慧,答得精彩。

而当我们面对别人突然的发问或发难,常常会思维停滞,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有些人即便能够快速作答,也不一定能答得到位、答得精彩,这就难免会让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然而,在逻辑高手那里,对答如流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语言逻辑,让我们的快速反击他人诘难,还有强烈的说服力!

一、什么是语言逻辑?

一、什么是语言逻辑?

语言逻辑是指在使用语言进行表达时,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和逻辑关系。一个清晰、有条理的并带有逻辑性的表达,能够使我们的观点更加明确,论据更加充分,从而增强说服力。相反,如果我们的语言逻辑混乱,表达不清,那么即使我们的观点再正确,也难以得到他人的认同和接受。

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语言逻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完整、连贯的论证体系,使我们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同时,清晰的语言逻辑还能够展现我们的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二、七种语言的逻辑技巧

二、七种语言的逻辑技巧

1、如何运用类比、假设推理、转移话题等逻辑形式,反击他人的诘难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一天碰到一位女士,该女士对他说:“您是最令我折服的作家,为了表达我对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家的小狮子,不知您意下如何?”
萧伯纳说:“亲爱的女士,我对你的打算颇为赞同,不过,最主要的一点是,你务必要和你的小狮子商量一下。”

萧伯纳在回答那位打算用他的名字命名小狮子的女士时,采取了转移话题的办法,对方问他意下如何,他却表示“你应该和小狮子商量一下”。小狮子不会说话,无论主人与它怎么商量,也不会商量出一个结果来。通过这个回答,萧伯纳很好地表达了委婉的拒绝之意,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拒绝引起别人不快。

还有一次,一位美貌风流的女演员向萧伯纳求婚,她说不嫌弃萧伯纳年迈丑陋,因为他是个天才,假如超人的天才能和美貌的女郎结合,那该是多么和谐,生出来的孩子一定是既有天才的智慧,又有美丽的外貌,会是十全十美的。
萧伯纳对女演员说:“你的想象很美妙,可是我担心,假如生下的孩子相貌像我,智慧又像你,那又该怎样呢?”

萧伯纳在回答向他求婚的女士时,采取了假设推理的办法,跳出了那位女士幻想的“相貌像我,智慧像你”的逻辑圈,提出了另一种“相貌像我,智慧像你”的假设,有力地驳斥了对方的愚蠢可笑,对讥讽他相貌的女士予以不留情面的回击,很好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转移话题是逻辑高手回答问题时的常用手段,这样可以让自己由被动回答者变成主动提问者,从而掌控谈话的主动权。

2、使用严密逻辑推理,环环相扣,让他人无法反驳

先来看一个例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汉初年,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他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私下议论纷纷。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他应当排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了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位次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他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猜出刘邦的心意,于是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常常从关中派员弥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从关中辗转运来粮食,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室有什么影响?汉室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在这个故事里,鄂君的话之所以让人无法反驳,就在于他的话逻辑严密,论据充足,环环相扣,让人找不出理由来反驳。所以,要想说服别人,重点是我们的话要有逻辑性、有道理。

可以说,要想把话说好,逻辑是王道;要想说服别人,逻辑是王道;要想提升个人的影响力,逻辑依然是王道。

3、正好反说,用反证法的逻辑推理,让别人去领悟,从而接受你的观点

日常交谈中,有些话题不能直接说,有些人不能直接劝,这个时候就需要把你的真实观点隐藏起来,或把你观点上的“棱角”打磨掉,或从相反的角度去表达,使你的观点不那么刺耳,便于听者接受,这样才有可能顺利达到劝服的目的。

举个例子:

西汉时期,萧何用计除掉韩信之后,又把韩信的谋士蒯通抓了起来,要他当众供认自己与韩信谋反的罪状,否则,就将他丢到油锅里。
蒯通非常聪明,他没有正面为自己和韩信做无罪辩护,而是从反面述说韩信的十大“罪状”,但实际上,这十大“罪状”恰恰是韩信的十大功劳。接着,他又故意说韩信有“三愚”:
一愚:韩信收燕赵、破三齐,有精兵40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
二愚:汉王驾出成皋,韩信在修武,统大将200余员、雄兵80万,恁时不反,如今乃反。
三愚:韩信九里山前大会战,兵员百万,皆归其掌握,恁时不反,如今乃反。

蒯通故意说韩信有“十罪”和“三愚”,实际上是反证韩信一贯忠于汉室,未曾有谋反之意。如果他真有谋反之意,凭借他的智慧,他早就反了,何必等到汉室建立之后再谋反,那不是傻子才做的事吗?通过正话反说,蒯通赢得了群臣的同情,使萧何找不出任何理由处死他。

正话反说是一种有效的说服技巧,它不从正面作答或阐述,而是另辟蹊径,从反面说,以达到正话反说的目的。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正面的观点冲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激烈争辩,既合情又合理,达到出奇制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4、“换汤不换药”用逻辑的思维反推说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