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死者“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说法和习俗,丧葬仪式从来都是风土人情的一大体现,民间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帝王之家。

上世纪60年代末,“封建时代最后一位中国皇帝”溥仪,在走过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后,他的葬礼如何举办成了当时困扰人们的一个大难题,是按照旧时代帝王规格办理进行土葬?还是听从国家和党中央的安排进行火化?

由于溥仪身份十分不一般,所以,在他死后,针对遗体处理和葬礼仪式的问题,没有人敢擅作主张,考虑到这一点,其家人也向上级部门反映了这个问题。

当时,周总理在得知此事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破格决定:一切按照爱新觉罗家族的旧有礼制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溥仪之死会引发如此关注呢?他的葬礼甚至需要国家领导层来决定?我们知道,溥仪作为晚清末代皇帝,其一生大起大落,见证了封建主义在中国的消亡,家族没落的现实,也曾被日本关东军裹挟而成为傀儡的悲剧,好在,晚年得到了新中国和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照顾关爱得以善终。

不得不说,虽然溥仪一生极为不平凡,但是,自始至终他身上的标签从未被人遗忘——他是中国封建残余的代表,是压迫人民的最后一位皇帝。

严格来说,爱新觉罗·溥仪并非清朝历史上其他皇帝那般从呱呱落地那一刻开始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甚至连他的真实身份都饱受质疑。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溥仪其实并非皇家嫡系血脉,他的父亲只是一位亲王,母亲曾经还做过慈禧的侍女,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身份较为低下的人,最后会成为晚清皇帝呢?原因在于慈禧的一道懿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8年,已经病入膏肓的慈禧,在临终前还不忘把光绪皇帝谋害,光绪死后,慈禧在指定了继承人后也匆匆离世,被慈禧指定为帝国新继承人的正是年幼的溥仪,那一年,溥仪才三岁。

一个连意识都还没有形成的年纪,怎么可能能够领导一个日暮西山的庞大东亚帝国?虽然有种种困难摆在眼前,可是,慈禧的命令没人敢违抗,即便她已经撒手人寰。

半个多月后,溥仪就在一片质疑声中继承大统。对外方面,列强入侵加剧,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对内,整个晚清朝廷乌烟瘴气,各种阴谋铺天盖地,以摄政王为首的一大帮朝中元老都对溥仪心生不满,对于这个名不正言不顺、乳臭未干的小孩充满了敌视。形势危如累卵,更何况,党派林立的局面更加分化了朝廷的凝聚力和最后的一丝丝尊严。

这种混乱的局面,在3年后随着一个人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1年,激进的革命主义者孙中山在武昌领导了推翻溥仪和晚清朝廷的起义,武昌起义犹如一颗火星,点燃柴火堆,此后,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反对清王朝的起义和革命,可怜曾经辉煌的大清国,此时完全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应付,最终,在挣扎了片刻后,溥仪只能接受军阀袁世凯提出的“放弃帝位和统治权”的条件,以保全性命和家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溥仪放弃了帝位,可是,他麾下的封建余孽并不想轻易就范,他们拉帮结派,甚至发动了拥立溥仪二次登基的政变,遗憾的是,这场闹剧很快就遭到了革命派的打击。

“二次登基”事件让军阀和革命党看到了封建残余的贼心不死,冯玉祥认为,只要溥仪还在北平一天,中国将永无宁日。为了打消根除封建余孽复辟的幻想,冯玉祥在1924年发动政变,将溥仪永久废除的同时,还把他撵出了紫禁城。

此事给年轻的溥仪狠狠上了一课:想要打败军阀,必须要有强大势力的支持,溥仪虽然已经被赶出北平,内心却依然不甘心,于是,他设法联络各地愿意为自己效力的势力,不仅如此,还积极勾结列强势力,寄希望于欧美和日本等强权势力帮助自己复辟,重振大清。

在所有的列强里,日本对此事表达了极大的关注,他们积极与溥仪接洽,后者甚至不顾反对,多次出席日本人的阅兵式和文化活动,引来了国内民众极大的不满和抵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已经控制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邀请”溥仪出任“满洲国”的皇帝,溥仪此刻才如梦初醒,发现自己完完全全被日本人摆了一道,可是,在日本关东军的淫威下,溥仪不但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自由和尊严,还成为了众矢之的,不得不背上卖国求荣的“汉奸”身份。

这样的囚禁生活,一直到1945年日本即将战败、苏联军队杀进东北后才有所改观,不过,无耻的关东军虽然走了,新主人对这个瘦弱不堪的傀儡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在苏联人的战俘营里,溥仪身体和心理状况每况日下。

1946年,在远东军事法庭,溥仪出席了针对日本战犯的指证审理,第一次堂堂正正硬气了一回,他站在全世界记者面前,揭露了日本入侵者的各种惨绝人寰的暴行,此举对于日后对日本战犯们的量刑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影响。

不过,溥仪虽然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却依然不敢回国,在战俘营,溥仪多次乞求苏联政府不要把自己引渡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发生了改变,作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国际地位的国家,苏联当然希望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能够拥有一个有力的伙伴,于是,对于新中国提出的希望把溥仪引渡的条件全盘答应了下来。

为了尽快取得苏联官方的认可,毛主席甚至亲自动身前往莫斯科。终于,在1950年8月初,曾经被千夫所指的溥仪再一次踏上了华夏热土,他的第一站,将是冰冷的辽宁抚顺监狱。

万念俱灰的溥仪万万没有想到,在新中国,自己不但没有遭到预想中的非人般的待遇,反而还获得了国家领导人对他的照顾,后者还许诺如果溥仪愿意积极改造悔过,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洗礼,在监狱里好好生活,可以考虑适当减刑。

在牢房里,溥仪永远都是最特别的那一个,由于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溥仪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甚至连给自己的衣服系扣子这样的事都需要学习,这样一个人,自然也就引起了监狱其他人无情的嘲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贺龙司令来到了抚顺监狱视察,在接见溥仪时,发现后者连衣服都没有穿好便战战兢兢地站在门前,这一点让贺龙很是震惊,在临走前,贺龙嘱咐监狱工作人员要千万照顾好溥仪,在生活上要多多帮助他恢复自信,帮助他自理生活。

在监狱里,溥仪总是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不过,有一位日本战犯却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原来,这名日本战犯曾经接受过溥仪的帮助,故而对他十分敬重,这也成为了溥仪在惨淡的监狱生活里唯一的一点生活乐趣。

1955年,溥仪见到了一位稀客——李玉琴,李玉琴是溥仪曾经的妻子,1943年时,李玉琴被选为溥仪的妻子,后由于战争和苏联人的到来,李玉琴不得不与溥仪分别,7年后,经过多番走访打听,终于得知了溥仪被关押在辽宁的事,于是,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只为见丈夫一面。

不过,已经是劳改犯的溥仪,早已失去了在李玉琴心目中的形象,加上溥仪的身体健康和心理上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忍无可忍的李玉琴,在1957年向政府递交了离婚申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溥仪终于得到了保释,此后,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他不仅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更是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位伴侣,年轻的李淑贤遇到了落魄的溥仪。两人很快就在中央同志的安排下见面,虽然二人年龄相差比较大,可是,仍然摩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62年,在众人的见证下,溥仪与李淑贤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成婚之后的溥仪,重新振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多年的惨痛经历已经给他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1964年,溥仪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被送往医院后才被诊断出是肾癌,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医学水平也相对落后,溥仪只能在病床上静静等待着命运的最后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年,在与病魔搏斗了三年后,溥仪终于还是没能挺过来,他死后,遗体如何处理成为了困扰其家人以及外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此事非同小可,如果溥仪只是一个普通人尚且好办,偏偏他的身份和经历太过于传奇。后来,周总理得知了其家人的苦恼,于是,便同意了将遗体处理权交给家人处理的意愿,不仅如此,周总理还破格允许为溥仪举办爱新觉罗家族传统葬礼仪式。不久之后,溥仪的骨灰被移至八宝山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