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的春天,八年抗战即将胜利时,有关蒋介石的花边新闻在重庆的街头巷尾越传越凶:许多人都在讲,蒋介石年近60老毛病又犯了,趁着宋美龄访美不在身边的空挡,他悄悄地觅得了一位新欢。宋美龄归国后,察觉到了异样,有一天她突然闯进蒋介石的卧室,果然在床下发现了一双高跟鞋。当时,宋美龄没有立即发作,只是将这双高跟鞋狠狠地丢出了窗外,并且砸中了一位侍卫的脑袋。

因为一双高跟鞋暴露了”婚外情“后,宋美龄便发动了与蒋介石的冷战。很长一段时间,宋美龄都冷漠地称蒋介石为”那个人“,有人甚至听到过宋美龄的抱怨,”那个人“只是在要会见”那个女人“时才把他的假牙装上。

终于有一天,冷战演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宋美龄愤怒之余,毫不客气地将一只花瓶砸向了蒋介石,蒋介石躲闪不及,额头不幸被击伤,为此,蒋介石四天没能出门会客,情况十分地狼狈。

丑闻一经传出,紧跟着就是疯狂地发酵。当时,相当普遍的看法是,这位新欢已经身怀六甲,再有两个月左右,蒋委员长就要做父亲了。

至于这位新欢是谁?

说法就更多了。

有的说,此新欢是福建黄花大闺女,经政学系介绍获得了老蒋的欢心,政学系一向热衷于阴谋诡计,下三滥,此次他们想玩弄的正是肮脏的裙带政治。

有的说,老蒋的新欢是陈立夫的堂妹陈颖,相当地年轻貌美。陈立夫将堂妹引荐给他的“蒋三叔”,目的很明显,就是用一种并不是很有独创性的努力来巩固他自己以及CC系的地位。

有的说,这是老蒋兔子吃了窝边草,此新欢其实是老蒋“文胆”陈布雷的千金。

还有的说,老蒋的私生活没这么乱,他是个念旧情的人。宋美龄访美之际,老蒋的身边有了女人不假,但这女人不是新欢,而是旧爱陈洁如。陈洁如是老蒋与宋美龄结婚前的夫人,一般认为她已得了一笔钱去养老,不再闻人间烟火了。实际上,她并没有忘了老蒋,趁着宋美龄不在的机会,她悄悄地回来与老蒋团聚了。

但也有人说,老蒋与宋美龄早已貌合神离了,对新生活他没有兴趣,对忠诚更没有兴趣。他的新欢不是一人,而是两人。一个就是大家都在传的,还有一个是蒋经国的朋友,陶小姐、乔小姐或者姚小姐,她曾多次受到老蒋的邀请,赴他的“行宫”共度良宵。

换作他人,如此“无聊”的花边新闻,即便传得再开,也不会被视为政治情报,受到严肃对待,但蒋宋婚姻有政治联姻的浓重色彩,其他时期不讲,单就抗战时期,老蒋就曾多次讲过“夫人的威力可抵几十个师”,因此,在当时,不仅国内的政治圈层在严肃地议论此事,就连美国的政治高层也在密切地关注着蒋宋“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美国驻华使馆政治参赞谢伟思就曾给华盛顿国务院做报告,并且分析说:

“按通常情况来说,关于政府领导人私生活的这种谣传,不会被认为属于政治报道的范畴。可是,在重庆情况不是如此,与事情有关的人是一个独裁者,他与他妻子家族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国家具有超乎一切的重要性。这种关系由于委员长与宋子文之间关系紧张已受到削弱。如果性格傲慢而拘守宗教戒律的夫人与她的丈夫公开决裂,蒋氏王朝就会陷于分裂,在中国和海外产生的影响都可能是严重的。甚至,如果当前的情况逐渐为国外所知——几乎肯定和必然如此,也会使委员长和夫人的威信受到巨大损失。”

对于一向热衷于权力,从未远离过政治的宋美龄而言,她当然知道任由丑闻张扬所带来的危害,于是将丑闻扼杀掉就成了她的当务之急。

然而,此种谣言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正如美国人谢伟思所言:我从未听到任何人试图否认这些消息,或者拒绝传播这种丑闻。

就这么,宋美龄对丑闻的扼杀又成了新的丑闻来源。

有人说,对待老蒋的这位新欢,宋美龄并没有什么好法子,古代宫廷强悍女主杀之而后快的事,她是不敢去做的。为了顾全大局,维系她看重的权威,有一天,宋美龄不动声色地突然出现在这位新欢面前,然后给了她五十万美元,让她秘密离开重庆飞往华盛顿,永远不要再回来。老蒋惊闻新欢失踪后,明知内幕,却也无可奈何!

又有人说,老蒋可不是面团,任由宋美龄揉搓。这女人一直被藏在某个地方,据说是生下孩子后,老蒋会另作安排。正因为无法彻底地拔除这根眼中钉、肉中刺,宋美龄从美国访问归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同她的大阿姐宋霭龄待在一起。为了表示不满,也因为心中悲伤,她一度回避在社交和公开场合露面,也很少去看望老蒋。

宋美龄是聪明人,也是具有优势的人。正是因为看到了冷战硬处理结果都是火上浇油,到了1944年夏天,她改变了做法,不再与老蒋冷战,而是以和解的姿态执意要求老蒋亲自出面,公开辟谣。

对于这样的宋美龄,老蒋一向是言听计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老蒋公开辟谣一事,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的吴国桢曾有过一段回忆:

1944年6月的一个下午,委员长决定在重庆歌乐山官邸举行茶会,我当天上午临时获得侍从室通知,要求早到数分钟。驱车前往途中,道上见不少车辆奔赴,心中明白此皆赴会之人,但其数量之多,则出意外。到达虽时间尚早,而礼堂座席可容纳二三百人,几已坐满。更可怪者,参加人员,外国新闻记者全被邀请,而本国记者则不见一人。外国使节未被邀请,但外国教会人员则到了不少。

之后,我立赴别室见委员长,委员长谓:“我今天说话,你须小心翻译。我说时,你可在旁略作记录,再行译出。”

言毕又云:“我就要陪夫人到会,你先去礼堂等候。”

我见其气度非如平日之从容,遂默然辞去。

委员长上台说话,神色忽现紧张,宁波口音,字字显出,有时冲口而出,有时戛然停顿,微觉结巴,结巴之后更形紧张。

半个小时的讲话,委员长直说得面红耳赤,口舌迟钝。

半个小时“面红耳赤”,口舌迟钝的辟谣,老蒋具体都说了些什么呢?

程思远先生曾在回忆中”贴“出过老蒋的讲话内容——

”各位同志:

最近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谣言,说我瞒着蒋夫人,同一位所谓陈女士在这里秘密同居。实际上并没有这一桩事,那完全是国内敌人对我个人的造谣污蔑,目的在破坏我们国民党的威信,使抗战受到不利的影响。如果我们听信这种谣言,那就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须知我与蒋夫人是神圣的结合,革命的伴侣,17年来,我们为着革命大业,为着北伐与抗战,并肩作战,艰苦备尝,屡经险阻,矢志不移。我们的亲密合作是经得起严峻考验的,久而弥笃,天日可表。当前局面非常严重,今年是抗战中最险恶的一年。我与蒋夫人临危不惧,必将淬砺奋起,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努力奋斗,以争取最后的胜利。“

对于老蒋的公开辟谣,程思远在回忆中评论:我听了这一席话,深觉得莫名其妙!即使蒋同陈女士有这种暧昧关系,用得着在这种场合公开坦白吗?

言下之意,老蒋越是大义凌然,言辞凿凿,越像刻意掩饰,不打自招。

果真如此吗?

民国时期,此事的内幕一直是个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真相才得以披露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时期的老蒋,私生活没有街头巷尾议论的那样混乱不堪,所谓新欢,其实是他的旧爱,前妻陈洁如。

1921年12月5日,蒋介石与陈洁如在上海永安大楼举行婚礼,张静江是证婚人,时年蒋介石34岁,陈洁如15岁。

对于陈洁如,很长一段时间,蒋介石的感情是真挚的,但随着宋美龄的出现,曾经的真挚感情还是让位给了政治与现实的需要。

1927年8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即将举行盛大婚礼的前夕,被离婚的陈洁如含泪远赴美国,开始留学生涯。五年后,1933年,陈洁如回国,改名陈璐,隐居在上海,与养女陈瑶相依为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8月,淞沪会战打响,11月上海华界全部沦陷,租界成为孤岛。此时的陈洁如,怕被人探知昔日蒋妻的身份,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她一直带着养女藏身在法租界巴黎新村,整日深居简出。

这是她当时仅能做的爱国事。

但1941年12月中旬的一天,这一份平静还是被打破了。

这一天,陈洁如陪弟媳庞定贞去南京路惠罗公司购物,不料竟与汪精卫的老婆陈璧君以及汪精卫的连襟诸民谊在电梯中相遇了。1924年至1926年陈洁如与蒋介石在广州居住时,陈璧君几乎算是半个闺蜜,现如今,陈璧君的汉奸身份,陈洁如是很清楚的。至于汪氏连襟那个姓诸的,当时更是汪伪政权的得力干将,整个上海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陈璧君、诸民谊突然见到蒋介石的前妻,犹如撞见了一个理想的猎物。陈洁如一介女子,没有他法,只能强作镇定,与汉奸虚与委蛇,争取能够尽快脱身。

为了将陈洁如控制住,陈璧君当场”邀请“陈洁如去对面的汇中饭店叙旧共餐,陈洁如摆脱不了,只好痛哭前往。

鸿门午餐吃完后,陈璧君强硬提出,要送陈洁如回家。陈洁如无法拒绝,结果巴黎新村的住址被陈璧君摸了去。

自这次邂逅之后,陈璧君阴云不散,时常来找陈洁如,并提出要陈洁如担任汪伪政权的侨务委员会副主任。

做汉奸,陈洁如是誓死不能够答应了。为了逃出陈避居的魔掌,陈洁如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巴黎新村的小家,不顾千难万险地向抗战的大后方潜去。

她先是冒险越过敌寇的封锁线,之后辗转到了江西上饶。当时,上饶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亲信将领顾祝同的防区。顾祝同得知消息,先将陈洁如安顿下来,之后立即密电重庆报告了蒋介石。

蒋介石接到密电,当即指示顾祝同,即派专人护送陈洁如到重庆。

陈洁如抵达重庆后,被秘密安置在山洞(地名)离陆军大学蒋介石官邸不远的吴忠信公馆里。吴忠信是蒋介石二十多年前的拜把兄弟,感情深厚,如今受此重托,自然用心,之后他将陈洁如藏在公馆密室里,倍加厚待。

蒋介石对陈洁如是有过真感情的,如今乱世重逢,旧情复燃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无论蒋介石如何严守秘密,保护这段私情,宋美龄的耳目还是将此事报告了主子。据说,宋美龄一时醋海兴波,闹得不可开交。更有传闻,蒋介石甚至被宋美龄打了一个耳光,并且被抓破了脸,导致无法会客。

血肉之躯,都有软肋,都有不同寻常的时候。素来对宋美龄依顺有余的蒋介石,这次居然我行我素起来。

宋美龄气愤不过,为扳回一局,她不再胡搅蛮缠,而是摆出威风无穷的蒋夫人姿态,高调访美去了。

宋美龄出走美国之后,蒋介石虽然与之保持密切联系,但他并没有中断与陈洁如的幽会,相反因为宋美龄不在,他将陈洁如视为了温情可贵的港湾。

据传有一段日子,陆军大学的游泳池里常有陈洁如的身影,而蒋介石则常常坐在池边欣赏。由此,蒋介石演出的这桩风流韵事不胫而走,人言凶猛,久而久之就成了”委员长另有新欢“。

再说宋美龄,在美国风光半年多后,1943年6月,她便以功臣夫人的姿态回到了重庆,随后的一段时间,她与蒋介石刻意保持了一定距离,但在重大场合,她却是当仁不让的女主人。

1943年11月陪同蒋介石远赴开罗出席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便是宋美龄的高光时刻。

这样的高光,对陈洁如而言是永难企及的,无奈辛酸之下,她只好再次消失而去,成全蒋宋那不容破裂的政治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相如此,没有空穴来风的意思,一切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对蒋介石研究颇深的李敖,却有另一套看法。

李敖说:”蒋氏夫妇感情不睦,宋美龄再度远赴美国,大多数人认为感情不睦,总是男人有了外遇,何况这个男人等同皇帝,传闻就是如此,中国乃是大男子主义的社会,丈夫休妻,时有所闻,妻子休夫,谈何容易!“

”我们必须摆脱大男子的思路,不要总以为男人遗弃女人。在古代,皇帝另有所爱,天经地义,然而在现代,皇后未尝不可移情别恋。蒋宋婚姻关系不睦,也应该从宋美龄的性格历程上去着眼。“

李敖认为,蒋宋丑闻,真正的起源也许不在老蒋,而在于宋美龄的移情别恋。老蒋与陈洁如在重庆固然重逢了,但将之说成是不能示人的旧情复燃,未免有些庸俗了。那时的宋美龄,因为颇善英文,被美国看好,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巅峰期,见老蒋与前妻有瓜葛,她难以容忍,正在这时,一个男人的出现,让她找到了宣泄的出口。

这个男人是谁呢?

1942年访华的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

温德尔·威尔基是当时美国政坛上非同寻常的一位怪杰。1892年威尔基出生于印第安纳州,从律师起步,在政坛崛起后,他行事不循常规,得到了众多美国人的欣赏与支持。

1940年,威尔基成为美国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与竞选第三任的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争夺总统宝座。当时,威尔基的声势极大,他自己以及许多美国人甚至认为即便不做竞选活动,他最终也能入主白宫。

因为极度的自信,在竞选活动中,威尔基表现得极为诚实,并且具有不可思议的风度,他曾公开赞赏对手罗斯福的某些改革方案。如此增他人声势的做法,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是十分罕见的,最终威尔基得到2200万张选票,仅以微弱差距败给了罗斯福。

对于这位罕见的政治对手,罗斯福非常欣赏。总统大选的尘埃落定后,谈及虽败犹荣的威尔基,罗斯福曾说过,他绝不会忽视曾有2200多万美国人支持的这位优秀的政治家,因此,罗斯福后来盛情邀请威尔基做了他的非官方代表,飞访世界各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42年8月,威尔基作为罗斯福的特使,来到中国,并且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盛大欢迎。

当时,国民党高层包括宋美龄在内都有这样的认识,罗斯福已经干了三任了,下一任美国总统极有可能就是威尔基。

在重庆逗留期间,威尔基举止热情,对于宋美龄的爱慕,更是溢于言表。同样的,对于这样一个威尔基,宋美龄的兴趣也很大,她的兴趣除了政治上的需求外,也包括威尔基个人的吸引力。当然,那个时候的宋美龄需要情感的宣泄,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罕见的事情便自然地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陪同威尔基访问的有两位报人,一位是美国出版界大亨迈克·考尔斯;一位是极具经验的外国事务记者与编辑约瑟夫·巴恩斯。

1985年,迈克·考尔斯出版了一本书,叫《迈克回顾》。在这本书中,曾经的亲历之人披露了宋美龄与威尔基的一段故事——

有一晚在重庆,委员长设了个盛大的招待会。在一些欢迎的致辞之后,委员长、夫人和威尔基形成了一个接待组。大约一小时后,正当迈克与宾客打成一片时,一位副官找到迈克说,温德尔找你。

随后,迈克找到威尔基,对方小声地告诉他,我和夫人将在几分钟之后消失,你要代替我的地位,尽最大的努力为我们做掩护。

十分钟后,威尔基和宋美龄果然从招待会上消失了。

迈克像站岗似的钉在委员长旁边,每当感到委员长的注意力开始游荡时,他便立即慌乱地提出一连串有关中国的问题。如此一个小时后,委员长像是意识到了什么,他先是拍掌传唤了副手,随后便安排人将迈克送回了驻地,宋子文的公馆。

回到宋子文公馆,迈克始终担心不已。晚餐过后不久,中庭突然传来一阵巨大的嘈杂声,委员长盛怒狂奔而入。伴随他的三名随身侍卫,每人都带了把自动手枪。

见到迈克,委员长压制住愤怒,冷漠地问,威尔基在哪里?

迈克回答,我不知道,他并没有回来。

委员长又问一遍,威尔基在哪里?

迈克紧张地回答,我向你保证,委员长。他不在这里,我也不知道他可能在哪里。

委员长听了,随即命令侍卫搜查整栋房子。他们检查了每个房间,探头床底,遍开橱柜。最后,确认屋里没有藏人后,委员长一个道别的字都没扔下就走了。

清晨四点,一个快活的威尔基终于回来了。见到迈克,他得意洋洋地一幕幕讲述了他和夫人之间的事。

讲完美事,威尔基愉快地说,我已经邀请夫人同返华盛顿。

迈克听了,极力奉劝说,你在这里代表了美国总统,你还希望1944年能再度被提名,希望竞选下届总统。眼下是十分关键的时期,你要带夫人同回华盛顿,必将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威尔基听了,跺着脚走掉了。

第二天早上八点,威尔基终于清醒过来,他找到迈克说,我要你去见夫人,告诉她她不能和我们一起回华盛顿。

迈克问,哪里可以找到她?

威尔基神秘地说,在市中心妇幼医院的顶层,她有一个公寓。昨晚我们就是在那里度过的,那是她引以为傲的慈善机构。

大约十一点,迈克到医院要求见宋美龄。见到宋美龄后,迈克直接讲,你不能和威尔基先生一起回华盛顿。

宋美龄问,谁说不能?

迈克说,是我。我告诉温德尔不能带你同行,因为政治上来说,这是非常不智的。

听到这样的解释,宋美龄随后的举动让迈克惊愕不已。他没有想到竟会遭到宋美龄的长甲袭击,以至于脸上被抓出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迈克所讲的故事,许多人是相信的,并且有许多人提供了相当的佐证。

当年在重庆美国使馆做事的文森特曾回忆说,蒋介石当面对威尔基甚是殷勤,但当威尔基离开后,他便立即要人赶快把窗户打开,说是”让羊骚臭散出去“,可见其对威尔基的厌恶之情。

据美国海军上将莱希说,得益于威尔基的极力促成,宋美龄后来的访美才得以成行。罗斯福与宋美龄私下谈话时,曾笑责她是一个”荡妇“,否则温德尔·威尔基于近日中国之行怎会如此被她吸引,以至于答应了她任何的要求?

宋美龄听到罗斯福的玩笑,笑着说,不能说我是荡妇。实因威尔基先生具有一个大孩子所有的情绪反应。

罗斯福对宋美龄评论威尔基很感兴趣,坚持要她再评论一下。

宋美龄敷衍了过去,最后回答说,总统先生,您很老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深究到了这些内幕,所以李敖说,蓬莱恩怨之所以未分明,因未深探宋美龄的感情世界。她与威尔基在重庆一见如故,威尔基热情为她安排风光的访美之行,到美国后又常相陪伴,纽约那次两万人的演讲会又由两人同时登台。旧梦重温,自在意中。说蒋公别有所爱,未免冤枉蒋公矣。实际上是宋美龄另有所爱。

那个时代是黑暗的令人愤怒的,身处其间的那个女人是不简单的······

丑闻的背后总有伤痕,只是许多人在那伤痕的边上添上了花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