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

你的手机信箱里多了

一条这样的短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能想到

不少市民为了节省几元话费

不仅被迫“封号”

更是沦为洗钱的“帮凶”

“充话费”究竟是如何

与“洗钱”搭上关系的?

近日,上海李女士在二手平台出售商品时,正好刷到了优惠话费充值活动,活动上写着“180元可以充值200元面值的话费,三天内到账,六天不到账可退款”。由于李女士也曾在其他平台充值或低价话费,因此,没有观察卖家资质,直接购买并提交了手机账号的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天后,商家联系李女士表示话费充值到账,请她“确认收货”。李女士发现话费确实已经到账,但在点击收货时,却意外发现弹出了安全提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二手台商家又被其他人多次举报,被平台进行了封禁处置,同时,李女士收到了平台发送的诈骗安全提醒弹窗,但李女士仍没察觉不对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交易已经完成,李女士并未再次登录平台,也忽略了平台多次弹窗提醒。直到系统自动收货后的一周,李女士突然接到了运营商短信通知,她的手机账号因涉及诈骗案件,被做出了“封号”处置,暂停通信功能。

李女士没想通自己究竟如何涉诈。事实上,诈骗分子正是通过话费慢充值的过程,已经完成了诈骗赃款的“洗白”。

无独有偶

类似的套路也出现在杭州

杭州的张先生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看见有很多低折扣充值话费的卖家后,动了占便宜的小心思,于是选择了“支付252元,充值300话费”的套餐。等收到充值成功的信息后,张先生二话不说在第三方电商平台点了“确认收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令张先生吃惊的是,一个多星期后,他接到一通来自山西吕梁的电话,说张先生涉嫌诈骗一万多元,已报警。张先生以为这是诈骗电话,没有理会。又隔一个星期,张先生竟收到本地的通讯运营商打来的两个电话。客服表示,他的手机号码涉嫌诈骗,因受骗方已报警,按照相关规定将对手机停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充话费”如何变成“洗钱”?

步骤一:广告吸引受害人

诈骗分子会通过二手交易平台、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发布低价“话费充值”、“油卡充值”、“电费充值”等各类优惠充值服务。

由于近期运营商优惠话费力度较小,80%的折扣力度,甚至仅仅节省5元的极低折扣,既不会引起受害人警惕,也能够吸引想要“省小钱”的潜在客户购买低价充值服务。

步骤二:通过诈骗充值脏钱

在受害人A购买充值商品后,诈骗分子通常会承诺“一周内到账”,这一段缓冲时间就是被运用于境外诈骗犯罪。

境外诈骗分子收到干净资金后,通过赌博、杀猪盘、刷单等多种诈骗手段,对其他对象实施诈骗,使诈骗受害人B通过扫码支付、话费直充等方式,向受害人A的手机账户进行充值。简单说就是诈骗分子通过话费慢充值的过程,完成了诈骗赃款的“洗白”。

步骤三:手机账号因涉案被封禁

诈骗受害人B发现自己被骗,故而选择报案处置,并提交了转账的手机号码。

在如今高强度反诈防控体系下,警方立案追踪后,对受害人A的涉案手机号进行封禁处置。

警方提示

选择正规渠道充值缴费

请选择正规渠道进行话费、水费、油费的充值,虽然优惠较小但安全有保障,切莫因贪小便宜吃大亏。

保护个人隐私和两卡信息

身份证、银行卡和手机卡是当下诈骗犯罪的关键要素,切不可随意出售、出借、出租个人“两卡”和身份信息,警惕填写个人信息的“钓鱼网站”。

警惕低价陷阱,提高法律意识

当下各类型诈骗多是深谙人们“贪小便宜”和“发大财”的想法,无论是低价充值话费,还是刷单等经典诈骗模式,只要提高防范意识,保持清醒头脑,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就不会落入诈骗陷阱。

此外,如今有许多人通过“跑分”等方式参与洗钱犯罪,为了一点返利报酬,最终因“帮信罪”获刑。

如今,新型犯罪层出不穷

诈骗套路眼花缭乱

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发大财”只是小概率事件

只有提高法律意识

保持清醒头脑,不贪图小利

才能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消息来源:上海新闻广播

法治浦东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