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警卫团指挥官抄起手枪夺门而出,厉声喊到“警卫队!全体集合!”

几分钟后,上百名荷枪实弹的警卫队员列队完毕,整装待发。

这时,毛泽东急匆匆地赶来并快步走进院子里,顾不得衣服还没穿好,神情严肃地对指挥官说:

“什么都不要顾虑,无论如何都要把周副主席救回来。”

指挥官啪地一个敬礼“保证完成任务!”,然后礼毕转身喊道,“目标劳山!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在延安附近遭遇袭击十几分钟后,延安的警卫部队出发前往救援的画面。

究竟是什么人如此大胆,敢在当时的解放区的革命根据地延安附近对革命领袖实施刺杀袭击呢?

又是什么人或什么组织在背后策划和密谋了这次袭击事件呢?

1937年4月25日,陕北一座山里的茂密丛林中,一位老汉正在拿着斧头砍柴,山下是一片平坦的开阔地,开阔地的四周都是高地,一眼望去,四下只有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偶尔出没的野畜,很难看到人的踪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然,老汉听到“啪”的一道刺耳的声响,划破了山里的寂静,老汉被惊得打了一个激灵,刚朝四周望了两眼,就又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声音像雨点般密集。

如果是在村子里,可能老汉只是以为谁家办喜事儿放鞭炮,可是这是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里。

老汉定睛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向远处望去,只见开阔地周围三面的树林中一下子蹿出了上百号人来,手里都端着枪,追着开阔地上一辆汽车边的一伙儿穿灰衣服的人打。

那伙人大概十来个人,也拿着枪,边打边往开阔地另一面没人的树林里跑,他们在的地方太低,很是被动,跑的时候一个又一个人挨了子弹倒了下去。

有几个人留在汽车边上拿枪硬拼,很快就中枪倒下,其中一个人被围上以后又被朝身上捅了一二十刀。

灰衣服的一伙人跑进林子的时候只剩下了四五个人,老汉站在那里看得目瞪口呆,当他再次回过神来的时候,山上的那上百号人已经统统跑出来追了上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傍晚时分,老汉背着个只装了小半筐柴的背篓匆匆回到家中,把柴放下就进屋开始闷头抽起了旱烟。

几天后,这位姓李的老汉所在的村子里来了几个借住的年轻生面孔,他们和同村的人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没事儿的时候也跟大家一起聊聊天,还会时不时随意问起前几天附近打枪的事情。

李老汉心里对此有些排斥,尽量减少和他们的接触。

好像真的是怕什么来什么,好像是自己稍显异常的反应被看穿了似的。

又过了几天,家里来了两个人,看到李老汉之后,走在前面的人客客气气地问道:“大爷,您知道前几天附近打枪的事儿吗?”

“知道啊,枪声响了好一会儿呢,我们都听到了”

“那您知道是谁打的枪吗”

“那我咋会知道”,李老汉说罢朝屋里走去。

“那您……”来人还没继续把话说完,李老汉就自顾自地关上了门,来人敲门他也不再回应。

第二天,在离村子几十里远的延安城中的一处办公室里,昨天在李老汉家向李老汉询问事情的那个人正在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一起讨论着什么。

此人叫谢滋群,江西省兴国县人,14岁加入红军,同年入党,除参加过大大小小各种战斗外,还擅长保卫、侦察和破案,在这些方面也多次立下大功。

当初在陕北选择革命根据地的地点时,是谢滋群带领几名侦查员来到延安做好了充分的前期侦察工作,并向上级汇报了延安的合适性,党中央最终决定在延安建设新的革命根据地,从此,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指挥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滋群

因此这次周恩来遭遇袭击后,中央领导首先想到的破案人选就是谢滋群。

袭击事件发生之后,延安的中央领导把他叫到办公室,向他下达了一项重要命令:一定要尽快查出袭击者是哪些人,幕后主使又是什么人,并尽快排查清楚延安周围的安全隐患。

接到命令后,谢滋群深知这次任务责任重大,且情况较为复杂,因此他多次召集办案人员们开会讨论,仔细听取所有人的看法和建议,并朝着多个可能的方向展开调查。

几天之后,调查工作依然是一筹莫展,谢滋群想到了新的调查方法,他重新召集大家开会,仔细制定了新的调查方案,分派各个调查组走到群众中去,到袭击地点附近的村庄中居住,与当地的百姓一起吃饭、休息和劳作。

几天之后,果然有了新的线索,有人向谢滋群报告,当地某个村子的李老汉可能知道什么,于是谢滋群还没等召集调查组人员,就径直去登门拜访李老汉,于是就出现了我们之前说到的场景,谢滋群吃了个闭门羹。

但是有着多年办案经验的谢滋群当然是可以意识到的,李老汉的排斥态度表示,他一定知道什么,只是出于某些原因而不太愿意透露。

后来,谢滋群多次主动开导李老汉,并找来村里的干部做李老汉的思想工作,还多次主动帮李老汉耕地,让他放下戒心。

几天之后,在自家的院子里,李老汉终于被谢滋群他们的真诚所打动,打开了话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是一大帮人,你们真的敢惹?”

“大爷,我们是代表政府,代表人民军队找他们的,多少人我们都不怕,你也不用怕,有我们在呢”

“我当时正在山上砍柴呢……”

原来,周恩来等人遇险的那一天,恰巧在山中砍柴的李老汉目睹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只是怕人报复,所以不敢对人说,他还在参与袭击的敌人中认出了一个人。这给谢滋群找出真相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

根据李老汉的叙述,再加上他们在这一带侦察到的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线索,谢滋群判断,作案者很有可能是当地的土匪。

是什么样的一伙儿土匪实施的这次袭击呢?

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要袭击周恩来的汽车呢?

他们是这么知道周恩来当天的行程的呢?

这背后的主谋究竟是谁?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谢滋群命令侦查员们兵分两路,一方面在周恩来当天的随行人员及可能知道行程的相关人员中进行排查,另一方面想办法打入土匪内部调查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有侦查员乔庄打扮成被打散的土匪,终于与其中的几个土匪“搭上了伙儿”,为了获得土匪的信任,他和土匪们一起劫掠财物,最终打消了土匪的戒心,很快打听到,是一个叫冯长斗的人为土匪提供的消息。

冯长斗是土匪头子李青伍安排在延安城南的一个坐探,专门为土匪打听消息。

得到情报之后,谢滋群立即下令设法逮捕了冯长斗,冯长斗是个无赖,刚开始一直是装傻喊冤,拒不交代,后来审讯员吓唬他说要给他用刑,他才乖乖交代。

“你们实施这次袭击的目的是什么?”

“劫财啊。”

“你最好老实交代,否则我们只好让你尝尝用刑的滋味!”

“别别别。”

“说,为什么当时对穿大衣的人捅了二十几刀。”

“我们要刺杀周恩来,那个穿大衣的人当时在指挥其他人,所以我们觉得他就是周恩来,所以……”

“你们有多少人?”

“差不多二百来号人”

就在周恩来遇刺的第二天,一架飞机缓缓降落在了西安机场,周恩来从飞机中走了出来,当时的周恩来是改乘了飞机,通过西安前往南京,商谈红军改编的事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遇刺之后,周恩来并没有受什么伤,那冯长斗所交代的这个被土匪捅了二十几刀的穿着大衣的人,又是谁呢?

这个人,是当时的延安卫戍司令部参谋长兼周恩来的副官,他的名字叫陈友才。

在当时周恩来的车队出发之前,为了周恩来的安全考虑,陈友才让周恩来穿上警卫员的衣服,而自己则穿上周恩来的大衣,以便出现意外时能够吸引敌人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友才

在车队行驶路途中,很少第一次坐汽车出远门的战士们一边看着路旁的风景,一边有说有笑地聊着天。

“跑这么快啊,这要是打枪很难打准吧”

“只要车跑着,对方也打不准”。

陈友才偶尔和战士们聊两句,但是大部分注意力都始终放在观察周围环境上。

突然,大家听到“啪”的一声响,陈友才和战士们立即警觉起来,“什么声音?”,陈友才下意识问道,“可能是老乡放羊甩鞭子的声音”一个战士猜想。

“不对,这深山老林不是野兽就是树,谁来这放羊”。

陈友才话音刚落,子弹如雨点般朝他们射过来,汽车驾驶员本想硬冲过去,但密集的火力使得驾驶员多处中弹,汽车轮胎也被打烂。

大家纷纷下车还击,但是敌人居高临下很难应对,于是陈友才一边让几名警卫员带着周恩来朝没有被敌人占领的一面高地快速撤退,一边指挥剩下的战士掩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友才身上穿的大衣让敌人误以为他是周恩来,因此吸引了敌人许多的火力,很快,他身上多处中弹,倒在了血泊中,其他掩护的战士也在还击和撤退的过程中壮烈牺牲,扑上来的土匪认为陈友才就是周恩来,于是又向他身上捅了二十几刀。

袭击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红军总参谋部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悼念在遇袭过程中壮烈牺牲的陈友才、陈国桥还有其他多位警卫战士,因为国共谈判的日期迫近,周恩来改乘飞机前往西安,再从西安前往南京参加国共谈判。

经过审讯和多方了解,谢滋群得知,这伙土匪已经在这一带盘踞多年,土匪头目叫李青伍,几年前曾被红军围剿过,后来被国民党拉拢收买,多次伺机刺杀红军,并在平时迫害老百姓,这次得知周恩来的行程后,就部署实施了这次袭击,想要向国民党邀功请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土匪

审讯完土匪坐探冯长斗之后,这次惊动全国的刺杀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谢滋群决定要当机立断,立马消灭这帮土匪,以绝后患。在得到上级批示后,谢滋群开始全面部署和展开剿匪工作,前后共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延安附近的匪患彻底平息,李青伍等土匪头目被俘获和处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滋群也因为这次办案立功受到了党中央的嘉奖。

几天后,在李老汉的家里,李老汉坐在炕上抽着旱烟,但与之前不同的是,他的脸上挂着释然的笑容,一旁的妻子说道:“这帮坏事做尽的人,终于遭报应啦,以后咱再也不用担心土匪抢劫啦”

劳山遇刺事件真相大白且案件成功侦破,但是周恩来始终难忘这次的经历,始终没有忘记为掩护他撤退而壮烈牺牲的警卫战士。

他跟身边的人这样说:“我一生遇到过很多次危险,但那次是最危险的一次,是陈友才同志拿自己的命救了我的命啊!”

时隔36年之后,1973年的一天,周恩来陪同外国友人回到了往日的革命根据地延安,处理完手头的公务之后,周恩来向当地有关负责同志询问道:“陈友才的坟墓在哪?我一定要去看看他!”

得知陈友才的坟墓在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被摧毁,之后就再没有找到。周恩来流下了眼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山遇险后的周恩来 (中 )与张云逸 (左 )和孔石泉(右)在延安

他说:“一定要找到陈友才等烈士的墓,把他们的名字都搞清楚,将他们请到烈士陵园,给他们立个碑!”

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工作人员在整理他的遗物时,从他的衣服里找出一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是周恩来与张云逸等当时幸存的几名警卫人员的合影,照片背面题着“劳山遇险,仅存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