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影视行业风口之一,“微短剧”成为网络热词。“爽剧”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但“爽剧”良莠不齐亟待治理。目前,国内网络微短剧多以“爽”为内核,大部分题材以简单的人物关系、快速反转的情节,通过反转“打脸”的效果带来过瘾的冲击感,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和情绪,因此常被称为“爽剧”。

“流量”至上,更须“正能量”充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占网民整体的88.3%。可以说,一个视频、一集短剧向用户呈现什么内容,向社会传导什么价值取向,影响广泛而深远。特别是信息时代,流量成为稀缺资源。微短剧作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作品,并非单纯逐利的互联网商品,追求流量吸引关注须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的前提,用优质的作品感染受众、打动受众,逐步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微短剧要有“责任感”。强化精品意识,赢得流量口碑双丰收。微短剧打动人心的关键在于质量。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摒弃浮躁,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以真诚的态度锤炼品质、提升品位,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奉献精品,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兼具艺术性、思想性与观赏性,这才是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短剧要契合“碎片化时代”需要。微短剧之所以受欢迎,离不开顺应媒介变革迭代的艺术表达。当前,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重要方式之一。微短剧在短视频的基础上结构故事,体量小、节奏快、情节密、反转多,更适配碎片化的观看时间。同时,在微短剧发展初期,大多数作品是用户自行生产。互联网的低门槛创作,点燃了大众记录人生百味、抒发真情实感的热情。此外,微短剧制作周期短、置景成本低、拍摄成本少、变现机会多。这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机会,进而有利于涌现创意、提升内容丰富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短剧要关注真现实、回归好内容。短短几年“野蛮生长”之后,微短剧发展瓶颈也逐渐显现: “跟风创作” 难出爆款,“开端 即高潮”让部分付费用户直呼“上当”,微短剧如何从“吸引用户”转变为“留住用户”?作为短小精悍、极富表现力的视听形式,微短剧如何更有效地创新形式,为不同用户提供多元精品内容,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必答题。在近期上线的微短剧中,我们可以瞥见一些积极信号,部分创作者不再依赖“重生”“穿越”等流量捷径,开始“试水”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为行业带来新活力。《大妈的世界贺岁篇》聚焦老年群体的生活与社交、个人价值的追求等话题,打通了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代际壁垒,彰显了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大过年的》 摒弃了“爽剧滤镜”和“主角光环”,以质朴的方式呈现了一对平凡夫妻的婚姻状态,为观众带来观察生活的新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北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常在说,“以前的微短剧,很像一些古早网文的视频化产品,但市场自有调节机制,微短剧迎来质变,现实主义题材将是不容忽视的新风口。”当微短剧走入了审美疲劳的困境,向现实生活靠拢的题材便逐渐回归。正是如此,“小短剧”将会散发“大能量”。(蒙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