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资阳工厂光伏发电项目。全媒体记者 张建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威资阳工厂光伏发电项目。全媒体记者 张建 摄

5月13日至19日是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5月15日是全国低碳日,当天,我市举行了“绿色转型,节能攻坚”2024年资阳市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

记者从启动仪式上了解到,“十四五”以来,我市以年均3.2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3%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6.9%。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26.8%,绿色出行比例达64.32%,为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打下了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深入推进节能和提高能效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节能和提高能效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有力抓手,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维护发展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

落点到资阳,要实现节能增效、绿色低碳发展,该如何做好“加减法”?

活用“减法”:

科技赋能,实现精准“减”碳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双碳”减排目标的提出,让各行各业都面临一场转型挑战:该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从源头上进行减污降碳。” 市经信局副局长刘仁勇表示,当前,资阳正从加强源头引领方面推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有序发展、减污降碳,通过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

具体到项目来看,百威资阳工厂正走在绿色转型的前列。

2023年3月,百威资阳工厂启动实施5.58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于当年8月31日建成投用。走进百威资阳工厂的厂房区域,一块块蓝色光伏电池板整齐排列在厂房房顶,阳光正好,电池板正在源源不断地储藏电能。“截至今年4月底,整个光伏项目共发电280万度左右。” 百威资阳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夏季光照强度增加,预计今年全年发电约550万度,可实现碳减排约3300吨。光伏项目正式投用后,整个工厂的用电中约70%是购买的绿电、约30%为光伏发电,工厂已经步入了“零碳”时代。

不只是百威资阳工厂,位于安岳县永顺镇的川投集团资阳燃气电站新建工程项目也正在提速追赶绿色转型。

据了解,目前,川投燃气电站累计完成工程进度投资23.4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8.33%。其中,一期项目规划建设的2台70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9H型高效燃机,联合循环效率高达64%。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利用天然气5.7亿立方米,年上网电量35亿千瓦时,足以供应300万居民生活用电。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较同等规模燃煤电厂每年减少约55%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500万棵,对四川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做足“加法”:

更新“硬”设备、加强“软”宣传

“现已建成城乡其他垃圾压缩转运站61座,建成规范化厨余垃圾处理厂2座,建成焚烧发电厂2座,城区投放分类转运车辆122辆,建成分类垃圾亭1200余处……”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夏木礼对于各种垃圾回收设备的更新如数家珍。在他看来,通过垃圾分类,将各种废旧材料、可回收物、有机物等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也能减少碳排放,从根本上改变城市环境。

设备设施的不断更新,带来的是垃圾回收分类的高效运转。当前,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全部实现焚烧发电处置,焚烧处置率达100%;市中心城区厨余垃圾分类收集量占生活垃圾清运量的比例达20%;再生资源网点和“雁城掌上收模式”落实定点或上门可回收物回收工作,“雁城垃分”市民注册1万余人,可回收物利用率稳定在35%以上。

除了做好“硬”设备的更新,在加强“软”宣传方面,我市多个部门也在积极参与和创新行动。

今年以来,市城管行政执法局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讲师、“红细胞联盟”“党建+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50余场次、志愿宣传活动200余场、印发宣传资料10万余册。市生态环境局也在“全国低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利用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低碳,组织开展低碳宣传“五进”活动,发放《节气、节煤、节电小常识》等普法读物,提高公众节能降碳意识。市发改委还将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大力推行绿色消费,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推广力度和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及推广力度,以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

全媒体记者 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