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隐隐于市,

闹市隐洞天。

在太原五一广场附近的闹市区,

隐藏着一座红墙绿瓦的古建筑院落,

它就是“纯阳宫”,

最初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道观,

现在是山西古建筑博物馆。

5月17日上午,

“十大博物馆抖音大联播·让‘国宝’实证文明”

山西主题活动第九站

走进山西古建筑博物馆,

带领大家感受“五千多年文明史”之“营造之光”

一个小时的联播,

全网平台近70万人次观看,

网友们纷纷直呼:

“有机会一定去现场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阳宫原宫门

山西晚报记者 南丽江 摄

两大“主播”,带您深度“云”游纯阳宫

初夏的上午,纯阳宫内古树参天,阳光从繁茂的枝叶间洒落下来,留下斑驳的印迹。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馆长路易和讲解员李莉一早就来到了现场,紧张而忙碌地做着联播前的准备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李莉介绍,该馆现存五进院落,一进院落为解放后兴建,其余为明清遗构。中轴线由南往北,主要建筑有四柱三楼木牌坊、硬山顶式原宫门、吕祖殿、回廊亭、灵宝洞、潜真洞等。目前第二进院文物建筑正在进行修缮,因此本次联播根据调整后的游览路线进行,先从西侧的碑廊进入,然后绕到第五进院落,由北向南依次参观。馆内建筑高低错落,曲折回旋,穿行其中,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馆长路易

和讲解员李莉带领大家“云”游纯阳宫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内珍贵文物众多,尤以“纯阳三绝”著称。从涅槃变相碑到常阳天尊像,再到九宫八卦院,李莉带领网友们深度“云”游纯阳宫。随着联播的进行,网友们纷纷留言称赞:“有这么高级别的文物,眼界大开!”“纯阳宫太低调了”“听了讲解,安排现场学习”……

几经变迁,从千年道观到文化地标

在联播的镜头中,可以看到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的正门口有三处牌匾,门额上书“纯阳宫”,右侧刻有“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左侧挂有“山西古建筑博物馆”,都是这座博物馆悠久历史的见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外景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该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展示文物艺术品为宗旨的综合性古建筑类博物馆,同时也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它的建造史,可追溯到宋朝末年。到了元代,改名为“玄都万寿宫”,也因供奉吕洞宾俗名“吕祖庙”。吕洞宾的道号纯阳子,故又称纯阳宫。据记载,元代道教全真派丘处机的弟子宋德芳曾主持过此观。作为山西道教三宫之一的“中宫”,这里经过宋、元、明、清不断重修扩建,浓缩了山西古建精华。

这里还是山西博物院的前身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51年接管了这座古老的道观,并在此成立了太原市人民文物馆,1953年与山西省图书博物馆合并成山西省博物馆专题陈列部,俗称“二部”。1973年4月,在此办公的省军区安置办将纯阳宫归还给山西省博物馆。2003年,以纯阳宫为馆址成立山西省艺术博物馆,2007年正式挂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柱三楼木牌坊

山西晚报记者 南丽江 摄

2020年,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挂牌成立,整合了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山西省艺术博物馆、山西省古建筑维修质量监督站三个单位。“这是着眼于山西深厚的文物资源底蕴,充分考虑全省文物工作实际,精准把握山西古建筑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成立后的山西古建筑博物馆,依托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太原纯阳宫这三大国宝建筑群,以弘扬山西建筑文化遗产为己任,深入阐释山西建筑文化遗产发展脉络,彰显山西建筑大省地位。”路易介绍。

一碑一像一院,每处都有说不完的历史

联播中,李莉重点为大家推介了“纯阳三绝”,即涅槃变相碑、常阳天尊像和九宫八卦院,它们是该馆的三大镇馆之宝。

涅槃变相碑位于纯阳宫的碑廊,碑廊内有汉、北魏、唐代的碑刻,多为国家一级文物。“你看这通唐代的‘涅槃变相碑’,碑螭首龟趺,额部雕天宫和须弥山,此碑意在表现佛祖去世前后的情景与佛陀(佛祖)讲法度人的故事。”随着李莉的指引,可以看到碑身正面中央浮雕为佛祖去世时众弟子举哀情景。上部分雕“临终遗戒”、“纳棺”、“荼毗”(指僧人火葬)、“送葬”四图,下部为纯陀供养图,碑螭首龟趺,额部雕天宫和须弥山。碑阴上部是天界起塔、八王分舍利,下半部是弥勒三尊像及碑文。两侧面雕天王、童子、狮子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阳宫碑廊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值得注意的是,碑上有“大周大云寺奉为圣神皇帝敬造涅槃变碑像一区”的刻铭,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故事。

唐载初元年689,薛怀义、法明为代表的僧侣集团编造了《大云经疏》,借用了原经中“净光天女将君临天下”的佛祖预言,并与弥勒信仰结合为一体,为武周革命制造舆论。从最初的佛陀涅槃到最后的弥勒再生,这不正是暗示武则天是弥勒转世吗?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登基后,武则天立即诏令全国各州郡修建大云寺,一时间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大云寺,广传《大云经》。

“公元705年, 武则天退位, 其子李显恢复唐制, 第一件事就是诏毁大云寺, 全国各州的大云寺焚毁殆尽, 但临猗县大云寺的遗物——《涅槃变相碑》却能完好地保存下来,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李莉说。

这通碑的来历有些曲折。此碑原是山西运城临猗县大云寺遗物,寺宇早毁,碑于1957年移入此地。2002年,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涅槃变相碑”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涅槃变相碑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常阳天尊像供奉于该馆的潜真洞中,雕造于唐开元七年(719),是山西运城盐湖区安邑镇道观遗物,建筑早已损毁,只残余这尊造像,1957年运至太原陈列。“常阳天尊像为汉白玉质地,底座和基座为青灰色石灰岩制成。天尊头戴莲花形冠,面相丰颐,细目微眯,长髯垂胸,神态安详、庄严、和穆,气度不凡;右手持扇及拂尘,左手扶几,身着宽大道袍,盘坐于长方石座上。底座正面刻天尊像铭并序计二十二行,两侧及背面线刻弟子道士像和供养人姓氏。题铭开元七年即公元719年,唐代雕刻而成。”随着李莉的讲解,观众对这尊造像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据悉,唐代的道教造像非常少,此类造像在全国十分稀有,因而也成为我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那么,此尊造像到底是谁呢?

李莉说:“有人认为他就是老子。老子被奉为道家始祖,道教称‘太上老君’,亦即‘常阳天尊’。老子,姓李名耳,号老聃。历史上的老子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曾担任周王室的守藏史(藏书室室长),后辞官归隐,骑青牛出函谷关远去,著有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故有‘老子出关’的典故。唐代皇室姓李,因此追老子李耳为先祖,奉其为玄元皇帝。唐代道教极其兴盛,兴建道教宫观,塑道教造像,成为一时风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常阳天尊像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从潜真洞出来,向南穿过灵宝洞,就来到了纯阳宫建筑最精华的部分,也就是第四进院的九宫八卦院。

这座院子有怎样的神奇之处呢?李莉为观众进行了揭秘,“整座院子平面布局呈方形,抹角八面,按照道家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方位建造,再加上中间的这个‘方形三间两层亭’形成‘九宫建制’ 。九宫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分,在晚上从地上观天空的七曜和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和季节等资讯。整座院落分上下两层,下窑上楼。八面均有砖券窑洞,俗称‘九窑十八洞’。因为‘仙人好楼居’,所以道家的建筑多楼阁,在洞顶四面建楼,四角建九角攒尖亭。楼亭之间以围廊相通,四楼四亭和院中心的‘方形三间两层亭’组成九星,与地下九宫相对应。”

在航拍镜头中,自上而下俯视,整个院落俨然就是一幅太极八卦图,颇具“道法自然”之意。

除此之外,该馆还有很多其它的珍贵文物,李莉诚邀各位网友们能够走进山西古建筑博物馆,感受古建筑的艺术、历史、文化价值,更感受那份“时代光阴”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宫八卦院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专家解读

特邀专家:王小龙,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小龙 受访者供图

营造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积淀

何为营造呢?王小龙首先进行了解释,“营造”一词最早见于《晋书·五行志上》:“清扫所灾之处,不敢於此有所营造。”,这里“营造”是建造房屋的意思,“营造”广义上包含建筑、彩绘、雕塑、染织、铸冶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而现在“营造”一般是指营建屋舍、修筑桥梁等工程活动。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现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出于生存、信仰、生活等需要,营建了大量宫殿、寺庙、陵寝、石窟、民居等人工建筑,这些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勤劳美德,可以说是“营造之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宫八卦院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王小龙介绍,太原纯阳宫是一座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官式古建筑寺观,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营造精品,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纯阳宫院落布局严谨,巧妙融合了道家思想、中国传统营造思想与典型地域建筑风格,建筑类型众多,洞台亭阁高低错落,蕴含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逸趣,院内还藏有珍贵的画像砖、碑碣、造像等遗存。院落中,九宫八卦院最为独特,中央八角攒尖降笔楼与八边形的院落布局相呼应,底层建筑形成一组闭合的“九窑十八洞”,下方窑洞和上方殿宇的设置属于山西传统建筑“窑房同构”中“窑上建房”形式,位于石洞上方的四座角楼平面形状奇特,随院落边界的两边呈直角,朝向院落中心的降笔楼却呈现为七边折线扇形,站在院落内看向四座角楼,正好看到二十八个面,对应道家二十八星宿,整个院落体现了中国古代匠师精湛的营造技艺和高超的建筑设计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宫八卦院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 摄

众所周知,山西是文物资源大省,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山西现存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省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52%,从唐至清序列完整,品类齐全,构成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体系。其中,3座唐代建筑全部在山西,5座五代建筑有4座在山西,元以前早期建筑占全国总数80%以上,宋金以前木构建筑占全国同期82.5%,是全国古建筑存量最多、质量最好的省份,堪称“中国古建筑宝库”。

“说到山西的‘营造之光’,可谓比比皆是,卓越代表有:云冈石窟开创的“云冈模式”,深刻影响了包括龙门石窟在内的多个佛教石窟;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完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殿堂式木结构建筑;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高度最高的可登临木结构楼阁式塔;永乐宫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王小龙一一举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佛光寺东大殿

图源:忻州在线 杨国军 摄

梁思成曾说:“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建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而山西有很多这样的“历史的载体”。山西古建,在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集中了古代工匠的劳动智慧,显示了他们高超的营造技艺,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