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里面有制度性成本,而且在一定的领域不能避免。商人必须要服从制度安排,有些还要和官员打交道,才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当然,商人不可能完全脱离制度经营,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官员独立自主经营。于是,在商业经营过程中,就有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古代,商人带着货物穿州过府,要给当地衙门里的老爷送一些银子,以此获得好的待遇。或者说,他们交了银子,就相当于增大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本来,地方官府的老爷要保护商人,要让商人平安过去,如此才可以保证地方商业的发达,也能方便地方上的老百姓。事实上,地方官府的老爷不会提供对商人的庇护,只有收到银子,才会提供庇护,甚至要派一些衙役到边境护送商人过境。倘若商人不交钱,那么地方官府管理的区域就会出现一些敲诈勒索商人的行为,让商人苦不堪言,甚至让商人赔个底儿掉。商人不敢怠慢,要遵守当地官场的潜规则,哪怕增大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也照样会如此这般操作。甚至每个地方的官府都会如此操作,弄得商人只能走水路。可是水路也有关卡,有水贼,甚至有翻船的危险。于是,商人们只能预备一些银子,用于上下打点,弄成制度性交易成本,不至于弄得折了本钱。

到了现在,市场开放程度提高了,按理说制度性交易成本应该降下来了。理想状态是政府机关简政放权,官员管理该管的事,同时要放开很多市场经营范围,让商人们自由竞争,实现市场自动调节,而不能用权力横加干预。可是,官场始终都有腐败现象存在,始终都有权力寻租现象出现,也就证明一些问题。自古以来,商人要想实现市场经营,就要获得权力部门的审批。而权力部门的官员不劳动,却可以拥有审批权。负责审批的官员只要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等着商人们前来签字、盖章了。只要有一项程序不合法,或者不合规矩,审批人员就不会签字、盖章,也不会让商人获得合法经营权。可是,市场开放度比较高,很多人都想成为商人,都想赚钱。他们要通过审批单位的审核,获得合法经营的权力,而很多事并不是那么容易办成的,尤其是商业审批,很容易被卡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机关办事拖拉懒散,而且经常吃拿卡要,弄得想成为商人的人不得不准备一些钱财,专门用于上下打点,吃吃喝喝。不然,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饭店为什么那么兴旺发达呢?有了饭店,还有高级酒店,有各种洗浴中心、按摩城、洗脚城、KTV等等,都是商人和官员谈事情的地方,也是商人们之间洽谈业务的地方。如此一来,制度性交易成本将会加大,但对于商人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他们要想赚钱,就要先跑关系,疏通各种关系,获得合法经营权,也就能够获得利润了。不过,也有跑通各种关系之后并没有获得利润的,也就只能退出了。相比制度性交易成本来说,赚了钱的把请客送礼、上下打点看成是正当的事情,而且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商业交易成本的一部分,而没赚了钱的就只能把那些交易成本看成是浪费了,就好像撒出一张网,满指望打一网鱼,却一条鱼也没有捞到,是不是很失望?

可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可动摇,只能靠权力部门自觉,实行机构改革,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但不可能让制度性交易成本消失不见。越是大的投资领域,交易成本越高,而且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权力寻租现象。银行发放贷款,要发放一百万,而开发商拿到手的只有九十万,剩下的一百万被当成了回扣,被银行行长扣掉了。商人要想获得合法审批权,就要请官员吃饭,甚至还要送一些金银,送美女、豪车、房子等等,但送出去的东西一定只是交易成本的一小部分,等他们赚了大钱,送出去的那些东西就变得不值钱了。其实,制度性交易成本只是被商人当成了成本来看待,并不会被当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商人认为,交易本身含有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可能脱离制度单独存在,也不可能让官员得不到任何好处。

制度本身就有保护商人的作用,不管制度是被人操控的东西,还是被打造成某种收费平台,都是商人们寄居的东西,也都是商人们需要面对并且寻求庇护的东西,而官员是制度的执行者,会执行制度,而且善于通过制度弄一些权柄,通过权柄操作,获得很大的利益。虽然市场逐渐放开,但官员手中还是拥有一定的权力。他们要搞权力寻租,才能让权力顺利转化为钱财。于是,在制度体系之内,商人们似乎永远无法逃脱权力的审核和监管。要想顺利通过审核,不至于被管得太死,商人们就要付出制度性交易成本,而且长期付出,就会认为再正常不过了。于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始终存在,而商人们要不断付出这种成本,才能获得权力部门的审核和宽松的监督,才能不断盈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性交易成本应该逐渐降低,让市场保持一定的开放程度,才能获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可能。当然,官员搞权力寻租,看似增大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其实还并没有完全增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商人赎买经营权,造成了官僚阶级的富有和市场的繁荣。或许,贪腐难以消除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