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大多重视友情,甚至有的人高度依赖友情,认为没有友情就显得孤单寂寞,甚至无依无靠。那么,友情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有没有体现自我意识不强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友情并不一定非常重要,但人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高度社会化特征。由独立的人变成了群居的人,由氏族社会发展到体系完备的现代化社会,其间经历了上千年,甚至完全变成了人们和自然斗争,和社会斗争的历史。在远古时代,人们大多“聚族而居”,要在一起生活,才能获得好的社会资源,获得更多生存下去的机会。人们似乎要依赖友情,才能发展下去。只是依赖亲戚似乎并不能获得好的发展,需要对外扩展人际关系,才能获得好的人脉,获得好的发展。

可是,在扩展人脉关系的同时,人们容易失去自我。人们寻找到了友情,就会失去一部分自我肯定的意识。他们会肯定朋友的长处,而同时获得朋友的认同。也就是说,只要肯定了朋友的长处,就弱化了自己同样的长处,除非这个人能保持高度理性,在认同朋友长处的时候,心里默认为自己比朋友要厉害得多,也更有能耐。一般人只是在寻找朋友的时候忘记了自我,他们会以朋友为感情寄托,甚至要为了朋友去拼命。古代的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范张鸡黍等故事都在说明友情的重要性。但是,人们交朋友的时候,往往会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朋友身上,认为朋友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甚至是自己托付性命的人。刘备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其中所谓的兄弟就是刘、关、张三位好汉,而不是一般朋友。

一般朋友只是互相帮忙,或者只是酒肉朋友,并不互相帮忙,至于借钱,更提不上。而过命的朋友就不是这样了,可以互相帮忙,甚至为了对方去死。也就是说,有了很深的友情,就可以见证人性的无私和伟大。可是,一旦验证了人性无私和伟大的友情,就会让人心生怀疑。因为友情超越功利化要求,成了超功利的存在,也就让友情维系的双方或多方成了融汇为一体的集体,成了消弭个性、共同维护集体利益的个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友情看似很美好,其实只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扩展,甚至充满功利属性。有人交酒肉朋友,真到了需要帮忙的时候却不靠谱;有人交了损友,没有获得多少利益,却被朋友拉下水,被朋友连累。有人交朋友是为了谈恋爱,有人交朋友是为了借钱,都充满了功利属性,也都要从对方那里获得利益。在获得利益的同时,自身的一些自信消失了,需要获得帮助,或者说利用朋友干一些事情,为自己谋利。倘若一个人有权或有钱,能干成很多事,就没必要主动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即便是和自己身份相当的人,也没必要主动结交,只有到了互相利用或者求助人家的时候才能主动交朋友。或许,从根本上说,友情是功利化的,而且常常带有互相利用的属性。倘若一个人有权有钱,就没有真正过命的好朋友了。因为他们的友情都是建立在物质利益基础之上的,却不具备超功利的属性,当然不会有知音出现,也不会有人为他们甘愿献身。

有人为了钱财献身,却并不一定为了友情献身。友情从发生之日就已经让人失去了一部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能力不是十分自信的一种表现。喜欢交朋友的人往往表现为心理弱势地位,需要获得朋友的帮助,甚至需要朋友舍命相助。一般老百姓需要获得朋友帮助,尤其在农忙时节,需要发挥农村原初的互助精神,要互相帮助,把成熟农作物收回家,不至于遭了暴雨,或者冰雹。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要互相帮助,亲戚朋友互相帮忙。有句话叫做:“在家靠兄弟,在外靠朋友。”又说“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反之,如果朋友少了,“路”就不好走了。可是,交朋友的时候,人们会发现自己能力有限,或者只是为了以后获得朋友的帮助,但分明感觉自己能力有限,主体意识不是那么丰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应该有朋友,应该和朋友共勉,以免人生路上太过孤单。但是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朋友身上,无异于不信任自己,甚至把自己的主体意识完全出让,或者直接抹杀。诚然,朋友多了好办事,但朋友多了也是一种累,让人疲于应付。很多人被友情绑架,不得自由,甚至完全被友情支配,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也就失去了自我。理想的状态是,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还要交朋友,在必要的时候获得帮助,而不能完全依靠朋友,以免被朋友戏弄或者出卖。要警惕,友情是自我意识不强的表现,也是自我失去一些自信心的表现,需要返观内照,确立个人独立的主体意识,还要增强自信心,能独立完成的事情绝不依靠朋友帮忙,似乎可以获得很强的自信和能力,也保持了个人相对独立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