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不但可以替人们干很多事,而且可以拍电影。那么,人工智能拍的电影会有人看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有人看。现在导演们拍摄电影,会按照剧本来拍摄。人工智能同样可以按照剧本拍摄,也同样可以制造大量的图像渲染。很多导演钟情于人工智能拍摄,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搞画面渲染,搞视频帧数渲染等等,甚至可以拍摄虚拟人物组成的电影————不管是人物还是环境,都是虚拟的,甚至可以以假乱真。《斯巴达三百勇士》用了大量绿幕渲染镜头,《侏罗纪公园》用了3D动画渲染,《阿凡达》则完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拍摄电影,以假乱真,让人真假莫辨。现在有人用人工智能技术,导入了《西游记》原文中的几页,居然可以拍出令人惊艳的3D《西游记》动画片。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读懂半文半白的文字,而且可以根据文字渲染动画,弄出堪比人工渲染的动画片。倘若加入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就会制造出更多人工智能拍摄的动画片,甚至可以拍摄出以假乱真的都市言情片、武侠片等等。只要有文本就能导入,能导入就能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拍摄。如此一来,人工智能技术就成了拍摄电影的好技术。

但是,很多人都主动远离人工智能技术拍摄的电影,认为这样的电影水平比较低,只是机械渲染,并没有太多导演的智慧在其中,也不会照顾观众的反映。倘若没人告诉观众电影是谁拍摄的,人工智能拍出的电影很快会被人认为是水平不高的导演拍摄的电影。可是,人工智能技术会进化,只要人工智能技术够成熟,就一定会代替导演,拍摄一部一部的大电影,甚至票房过亿。有人会产生疑问,导演主动引入人工智能拍电影,和人工智能主动拍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导演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让人工智能按照导演的思路来拍摄,等于实现了导演的思想,导演具备很大的主动性,而人工智能主动拍摄的电影往往会把导演的思想排除在外,甚至完全克隆某位大导演的思想,让电影看起来像是某位大导演拍摄的作品,实现以假乱真的效果。其实,电影推向市场之后,电影艺术已经被商业改写,成了赚钱的艺术,而不是纯粹的超功利的艺术。如此一来,电影市场就成了商业片的天下,也成了以票房高低来评价电影优劣的市场。很多同质化的电影出现,不但题材相同,而且内容大致相同,甚至出现了很多翻拍、致敬之类的电影,算是一种赤裸裸的抄袭,却不能被称为抄袭。因为只要赚了钱,就算是好的,至于版权,早就被资本买断了,也早就为抄袭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人工智能拍摄电影,也照样会获得电影市场的青睐。毕竟,到那个时代,电影市场就会被人工智能拍的电影垄断,人们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还要评头论足,也就带火了电影市场。当人工智能成熟到那个程度的时候,资本会不断投入人工智能领域,会让人工智能拍摄电影。因为人工智能拍摄电影会省去编剧、导演、演员、勤杂人员的工资,也会省去服装、道具、场景等花费,简直省下一座金山。不管是写剧本,还是具体拍摄,都靠人工智能完成,而且都会取得以假乱真的效果。如此一来,资本市场就会做出强烈反应,会给人工智能投资,让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拍出好的电影来。即便是模仿《阿凡达》,也能拍出不错的片子。毕竟,商业片只是追求赚钱,却并不管什么电影艺术的真假。即便人工智能制作电影,也不是不管电影艺术规律,而是会按照电影艺术规律拍摄,甚至会直接抄袭某位导演的大电影,复制某位大导演的拍摄思路,也就能提起人们的兴趣了。倘若人工智能技术主动搜集人们信息,给人们推送这样的电影,是不是会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呢?

人工智能无时无刻不在搜集人们的私人数据,无时无刻不在窥探人们的隐私,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人们。人工智能会主动给人们做兴趣分类,按照人们的兴趣推送不同的影片,获得人们的点击率,也就获得了流量。当人工智能成批量生产电影的时候,而且可以成批量生产某位大导演的电影的时候,就是电影拍摄技术被彻底改写的时候。那时候,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抑或是演员、摄影师都会失业,也都会转行干别的。毕竟,资本已经大量投入人工智能领域,已经给人们制造了太多人工智能技术拍摄的电影,让人们习以为常,也就让人们产生了某种刻板印象,以为电影就应该这样拍摄,电影就应该这样渲染。其实,人们已经深陷人工智能挖掘的陷阱,不能自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人工智能拍摄的电影垄断了电影市场,让人们习以为常,就会改写人们的习惯,改写人们的审美,甚至直接改写人们的生活。就像触屏手机操作改写人们的生活一样,人工智能拍摄的电影也会改写人们的生活,甚至连广告片、电视剧都是人工智能拍摄的,也就弄得人们晕晕乎乎,似乎处处顺心了。其实,人们已经被人工智能的“糖丸计划”给算计了,却不明白为什么被算计,为什么欣赏人工智能拍摄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