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C全名Next Unit of Computing,是英特尔在2012年所推出的准系统迷你主机,大部分型号用户只需要购买内存和硬盘安装上即可使用。凭借着小巧便携的机身,一下子打动了不少用户,使其晋身为除了DIY PC和笔记本之外的另一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NUC也衍生出许多不同的款式,比如可模块化更换零件的笔记本电脑,以及可以选择安装独立显卡主机,进一步丰富了旗下的产品线。

近年来,英特尔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剥离了许多非核心业务,NUC也是其中之一。去年10月,华硕与英特尔正式签约,完成了NUC产品线移交工作。根据双方此前达成的协议,华硕将制造、销售和支持英特尔第10至13代NUC产品线,并开发和设计未来的NUC系统。自华硕接管NUC产品线后,不少DIY玩家都非常关心NUC未来的发展走向。特别是那些搭配独立显卡使用的型号,凭借小巧便携的机身和极高的整合度,更是许多追求高性能迷你主机玩家的最爱,为台式机和游戏本外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今年初的CES 2024上,华硕发布了ROG NUC,机身非常紧凑,仅2.5升。这是华硕接手NUC后的首款产品,也是第一款搭载酷睿Ultra 9和RTX 40系显卡的迷你游戏主机。

手机通道:哔哩哔哩

产品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G NUC代号Scropion Canyon,从外形和体积上来看,定位有点类似于Serpent Canyon,为寻求小巧体积的游戏玩家提供超越游戏机的强大功能,不但有无与伦比的游戏体验,还能帮助玩家高效开展内容创作,是游戏玩家以及媒体创作者心目中的“小钢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G NUC提供两个版本,分别是ROG NUC 970和ROG NUC 760,对应的是酷睿Ultra 9+RTX 4070和酷睿Ultra 7+RTX 4060的组合。这次我们拿到的是ROG NUC 760,具体配置可参照规格表。可以看到ROG NUC有着强大的硬件组合,同时拥有丰富的接口配置。

外观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G NUC的外包装延续了ROG产品的风格,以黑色为主色调,加入红色作为点缀,上面还带有ROG标志性的纹理图案。正面展示了产品垂直摆放的样式和型号,背面则有一些简单的产品参数。打开两重包装后,就能看到里面的机器本体,另外还有说明书、竖装脚架和电源适配器。稍微有点意外的是,ROG NUC搭配的电源适配器无论外形还是重量,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也对产品进行了称重,本体的重量为2.58kg,如果搭上电源适配器,重量就会增至3.7kg。

ROG NUC遵循以尽可能小的外形尺寸释放尽可能强大的性能,独特的外形尺寸既节省了空间,还保证了可定制性和可维护性,而模块化设计使得用户能够轻松拆解系统,进行内存和存储升级和清洁。

预览

ROG NUC整体为黑色,散发出浓浓的ROG风格,正面带有“ROG”字样,顶部集成了可更换的RGB徽标。机身有不少通气孔,特别是散热模块区域,大面积的散热格栅可以提高散热效率,让系统长时间稳定运行。机身较为方正的外形设计让用户可以选择垂直或水平放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华硕还提供了一个可拆卸的支架,用于ROG NUC的垂直摆放,犹如书本一般,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内部拆解

拨开卡扣后,可以轻松地打开下面我们掀开它的外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眼睛灯板。用户可以通过向外和向上滑动来取出灯板,ROG NUC出厂自带有ROG标志的灯板,也可以在包装里附带的空白板上DIY想要的图案或标志并进行替换。

预览

接着我们卸下固定螺丝,根据提示推开顶盖,并且拔除灯板的供电线,就能看到内存以及硬盘的扩展位了。ROG NUC 760标配16GB(8GB x2)的DDR5-5600内存,采用的是笔记本电脑常见的SO-DIMM插槽,理论上最高支持单条48GB内存。如果想扩展内存容量,用户可以自行更换。华硕还建议,若选择安装双面32GB内存,最好额外加入内存散热片。

ROG NUC配备了三个M.2 NVMe PCIe 4.0插槽,支持2280规格,而且都是直连CPU。其中一个M.2插槽位于左上方,内存插槽的旁边,这也是设备默认SSD安装的位置,另外两个M.2插槽并排在右下方。这些M.2插槽都带有便捷的卡扣设计,拆装十分方便,用户可以轻松升级。

为了充分发挥ROG NUC的性能潜力,华硕采用了融合多项关键设计的ROG智能散热系统,其中的关键是均热板/热管混合散热技术和双重鼓风风扇。

预览

与仅沿轴线传递热量的传统热管相比,均热板能够迅速将热量散布到整个设备的表面。ROG NUC的均热板能够将热量迅速从GPU散开,热管则将热量从CPU带走,双离心鼓风风扇分别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用于吸入室内空气并均匀地吹动散热片,而散热模块带有194片散热鳍片,同时风扇出口与散热片紧密耦合,让空气通过系统背面快速将热量带走。经过优化设计后,ROG NUC的散热系统可以保持良好的散热效率,并通过稳定的气流减少了湍流以降低噪音,也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

ROG NUC提供了多种运行模式,可以在奥创中心上选择,以适应不同的场景和用户需求,具体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机测试

来到实际测试部分,我们是会分为基准测试、游戏测试和创作性能测试三部分,另外也会有散热和噪音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更好地呈现ROG NUC 760的性能表现,我们还会加入定价和配置相近的ROG 幻14 Air作为对比,在基准测试和创作性能测试中进行比较。虽然ROG 幻14 Air搭载的是AMD Ryzen 98945HS处理器,但是同样配备了英伟达RTX 4060显卡。两款产品在测试中都选择了增强模式,以确保最强性能输出。

基准测试

首先是基准测试部分,3DMark和CinebenchR23这些都是常规的选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OG NUC 760的表现可以说是在预料之中,展示了应有的性能水平。如果与ROG 幻14 Air相比,3DMark得益于更高的功耗配置,ROG NUC 760大部分时候会略有优势,而CinebenchR23也由于拥有更多的核心,多线程的表现更为出色。

游戏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游戏测试部分,我们选择的是2K分辨率,选择了几款热门游戏,分别测试ROG NUC 760在2K原生分辨率以及超采样模式下的性能。

在原生2K分辨率中,ROG NUC 760都可以在大部分游戏里获得接近60帧的表现,而在开启光追的《消逝的光芒2》以及《星空》里压力会稍大,好在这两款游戏都是支持NVDIA DLSS 3功能,这也是RTX 40系显卡卖点之一,无论是支持DLSS 2还是DLSS 3的游戏,在开启超采样模式后,游戏流畅度都能获得质的提升,浅尝4K游戏也不是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把ROG NUC 760当成类似XBOX或者PS5的游戏主机使用,搭配Steam大屏幕模式在电视上进行游玩,体验还是相当不错的,凭借着ROG NUC 760多视频输出接口的优势,用户可以随意在显示器和电视上进行切换或者分屏使用。

创作性能测试

在创作性能测试环节,我们选择了Blender、达芬奇18、UL Procyon等较有代表性的软件进行测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与ROG 幻14 Air相比,ROG NUC大部分时候的表现会略好一些,相信能满足普通用户的内容创作需求,而在最新的UL AI测试中,我们能看到移动版的RTX 4060还是和桌面版的分数其实相差不大。在实际应用中,平时像我们用来跑Topaz AI系列软件以及Stable Diffusion都没什么大问题,不过真要高强度进行视频剪辑的话,建议还是换上更大容量的内存。

不同模式对比

由于ROG NUC可以在奥创中心里选择不同运行模式,我们也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测试,以便大家了解有什么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增强模式下,ROG NUC会有最好的性能表现,不过即便选择静音模式,性能损失也比较小,总的来说分别并不大,因此散热表现就成为了区分的另外一个重点。

散热及噪音表现

这里我们选择了增强模式以及静音模式对机器进行双烤测试,测试时室温约为26℃。由于ROG NUC可以选择垂直或水平放置,所以我们还会对两种摆放方式进行测试和比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烤机时,增强模式下的平均CPU Package功耗为47W,而静音模式为35W,符合官方给出的参数,温度两者都维持在了78℃上下,由于静音模式是通过调整风扇转速降低噪音,所以显卡的温度表现是相差比较大的,这点同样在听感上有所反馈,增强模式的整体噪音明显要更大的,这里我们也是分别录制了两段录音供大家进行参考,但无论如何,相较于游戏本来说,ROG NUC的噪音还是要小得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我们也是测试了主机横放以及竖放的温度及噪音表现,从测试结果来看,得益于与空气更好地接触,垂直放置显然会让ROG NUC有更好的散热效果。同时垂直放置时,噪音也会低一些,看来这应该是ROG NUC首选的摆放方式。

总结

凭借小巧的体积、不俗的性能、完善的配置,ROG NUC可以很好地胜任各类型的工作,不仅能作为游戏主机,还能充当HTPC,在设计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相比普通的笔记本电脑,得益于更好的散热配置,ROG NUC在散热和噪音控制都有更好的表现,让我们非常满意。虽然使用过程中感觉ROG NUC有些许不足之处,比如缺乏前置Type-C接口、电源适配器体积过大等,但是问题并不大,在未来的产品中改进也不是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有意选购的用户来说,ROG NUC的定价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ROG NUC 760首发售价为¥11999,ROG NUC 970则是¥14999,定价比我们预想的更高一些,在相同价位上可选的东西实在太多太丰富了。比如想要便携性,可以选择ROG 幻14 Air;如果想要高性能,这价格可以组装到一台7800X3D+RTX 4060 Ti的紧凑ITX主机,还能配上显示器;甚至再特别一点,购入一台ROG掌机+RTX 3080的显卡拓展坞,也是差不多价钱。

不过综合体验来看,ROG NUC算是最为平均的选择,这也是ROG的设计理念:即推出一款能够平衡体积、性能、体验各方面都足够优秀,满足绝大多数用户使用的“水桶机”,也是目前迷你主机里的“极致”产品。

总的来说,首款ROG NUC表现属于不过不失,属于正常的迭代产品,但总觉得缺乏一些一些自身新的亮度特色。希望华硕在未来能为大家带来更有亮点NUC产品,另外还期待华硕未来能拿出可安装独立显卡的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