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用距离、反应速度和联动能力的增强,使得信息化战争的武器性能空间突破了地形空间,甚至地理空间的范围,整个战场空间呈现出三个空间相互交融的形态。这种交融空间决定了:在利用地理空间和地形空间创造有利掎势和控势、弩势的同时,更需要利用武器性能空间来增强弩势和创造有利节势。特别是在奇兵方向尤其要注重利用武器性能空间创造有利节势。

又由于对抗双方的参加力量都是网络型体系力量,与传统战争的树系型力量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决定了两者利用武器性能空间增强弩势和创造节势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传统战争作战力量是树状结构,具有强作战单元、弱行动单元的特点,即指挥、通信、情报、杀伤、心战、抗御、欺骗、保障等八种行动单元连接成强大的作战单元参加作战行动。不同作战单元的行动单元之间缺乏联系。行动单元依附于作战单元而存在,呈现出强作战单元、弱行动单元的特点。每个作战单元中,除了欺骗行动单元外,杀伤、指挥、通信、情报、心战、抗御、保障等七个行动单元的有效运作对整个作战单元的运作和存亡具有重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只要某个行动单元被歼灭,则整个作战单元就会崩塌。这就决定了传统战争中歼溃敌有生力量有两种方式:一是歼溃作战单元式。双方均以敌方的整个作战单元为目标,进行以杀伤单元对杀伤单元为中心的整体对抗,并通过创造整体的弩势和节势而胜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战争都采取这个歼敌方式。二是歼溃行动单元式。某方以敌方作战单元中的某个行动单元为目标,通过对该行动单元的歼溃而造成敌整个作战单元的崩塌,进而歼溃整个作战单元,赢得整个战事的胜利。如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是传统型的树状结构。美国通过瘫痪伊拉克军队的指挥、通信、情报系统,迅速赢得了整个战争。

东汉统一蜀地之战中,公孙述派人先后刺杀汉军的北南两路指挥员——来歙、岑彭,以期通过击灭汉军的指挥行动单元而挫败刘秀整个作战行动。只是由于刘秀英明,迅速派出新的将领继续进攻,才使得公孙述这一斩首行动失败。楚汉战争垓下之战中,韩信令汉军唱楚歌,直接摧毁了楚军的心理防线,即促使楚军的心战行动单元崩塌,令项羽自乱阵脚。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烧毁袁绍的粮草,即直接摧毁了袁军的保障单元,便迅速夺取了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保卫战中,日军攻破中华门,即撕开了中国军队抗御单元的口子,导致整个防御体系的迅速崩溃。

相对均势的信息化战争中,双方作战力量是网状结构。在强大的信息系统保障下,每个层级的指挥、通信、情报、杀伤、心战、抗御、欺骗、保障等行动单元的武器装备都平行地链入信息网络之中。各行动单元不再完全依附于本级的作战单元。各个层级的八种行动单元可以进行直接链接,形成融各层级行动单元于一体的八个大行动单元。在信息网络系统的保障下,从八大行动单元中抽组部分武器装备而组成各级作战单元遂行战事。整个力量结构就呈现出弱作战单元、强行动单元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战争中通过歼溃敌某个行动单元而促使整个作战单元崩塌将变得不太可能适用。这就要求不得不将歼溃作战单元方式作为打赢相对均势信息化战争的首选方式。并针对敌力量体系的结构特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零敲牛皮糖”的战法,找到敌力量体系的关节点,从薄弱小点入手,抓住和创造某个空隙,实施信火接续的强大攻击,击破敌重点节点,分割歼灭预定目标,夺取局部时间、局部空间的信火效能优势——节势,进而根据战场态势发展及现实需要,持续扩大有利空隙和效能优势,不断扩张战果,并赢得整个战局的胜利。

(一)分层目标。自古以来,任何层级的作战单元都是攻防一体的。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这种攻防一体的力量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三类:一是信息网络系统,二是攻击性力量,三是防御性力量。而远程、中程、近程三种力量的存在,又使攻击性力量和防御性力量可以分别区分为远程、中程、近程攻击性力量,和远程(高空)、中程、近程(低空)防御性力量。其中,远程攻击性力量主要有常规战略导弹、战略轰炸机等力量,中程攻击性力量主要有各种战术轰炸机、歼击机和中程导弹等力量,近程攻击性力量主要有坦克、炮兵、舰炮、武装直升机和各种近程导弹等力量。远程防御性力量的典型有美军的“战区高空区域防御”(THAAD)系统,近程防御性力量的典型有“爱国者”反导系统,中程防御性力量主要是担任空中截击的空军力量。

因此,按照攻防兼备、远中近相配合、作战效能集中的原则,可以将信息化战争战场上某个方向(主攻、助攻、正兵、奇兵)作战群的力量区分为六大块:信息网络系统、远程攻击群、近程攻击群、远程防御群、近程防御群、中程打击群。据此,就可以根据己方的作战原则和敌方力量的结构特点,按层级细化攻击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级目标:军事基地或航空母舰。敌方的信息系统、进攻力量和防御力量通常都部署在军事基地、航空母舰等重地内。战时,在双方不启动核战争、全面网络战、太空战的前提下,如果能够以强大的力量直接攻击敌军事基地、航空母舰等重地目标,并歼灭之,就可以釜底抽薪式地一举实现“体系破歼”的要求。进而通过该方向的歼灭战影响和带动整个战局的发展。

二级目标:防御力量。战时,敌军事基地、航空母舰等重地内的攻击力量和防御力量都处于动态作战行动中。攻击力量对我重要目标进行各种打击,防御力量随时待命实施层层防御。我要挫败敌人的进攻,歼灭敌军事基地、航空母舰等目标内的力量,就需要在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之间,即在敌进攻性力量和防御性力量之间进行选择。遵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原则,我在组织己方防御力量对敌进攻力量进行积极抗御的同时,应该将敌各种防御性力量作为优先打击的目标。

三级目标:近程防御力量。敌防御性力量可以区分为远程防御力量、近程防御力量和中程打击力量。这些力量都部署在军事基地、航空母舰等重地内,通过发射炮弹、导弹和出动战机等行动实现近、中、远的层层防御。因此,要对敌防御力量进行打击,一方面,既可以选择对动态的防御部署,即发射出的炮弹、导弹和出动的战机作为目标,也可以选择部署在军事基地、航空母舰等重地内的防御武器平台作为目标。很显然,将防御武器平台作为目标要优于处于动态中的炮弹、导弹和战机。

另一面,既可以选择将敌远程防御力量作为重点目标,也可将敌中程打击力量作为攻击重点,还可以将敌近程防御力量作为重点目标。由于三者的防御武器平台都部署在军事基地和航空母舰等重地内,因此要在三者之间区分出谁是主要攻击目标、谁是次要攻击目标,关键就在于对三者的动态部分的攻击或规避难度,以及是否最有利于达成摧毁敌整个防御系统。可以看到的是,对敌用于远程拦截、中程拦截的导弹进行再拦截的难度较大,但规避其拦截相对比较容易。

一旦规避成功,我远程攻击力量或中程攻击力量就可以向敌中程防域或近程防域突进。对强敌用于中程拦截的战机进行空中歼灭的难度较大,因为敌我双方的战机都是最先进的战机;而要在双向透明的战场上规避其拦截基本不可能。而且即使在战机对决空战中获胜,也很难利用获胜所带来的有限时段的战机迅速组织轰炸机向敌近程防域突进。因此,立足于依靠空中歼灭敌战机而全面打破敌防御的可能性较小。强敌的近程防御力量十分强大。想要成功拦截敌人的近射弹药,基本不可能。而我作战力量、作战手段、作战行动的多样性,为规避敌近程防御力量的打击,实施突然袭击和强行突防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而且一旦规避成功,除了可以直接摧毁敌近程防御力量,还可在此基础上快速摧毁敌远程防御力量、中程打击力量的武器平台,以及敌进攻力量的武器平台,和各种信息系统、保障设施等。因此,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相对均势信息化战争战场,应当将敌近程防御力量作为打破其防御体系的首要目标。

四级目标:信息系统。同任何功能齐备的作战力量一样,敌近程防御力量必然也是指挥、通信、情报、杀伤、心战、欺骗、抗御、保障等八种行动单元所构成的作战单元。而且每个行动单元的武器装备通过信息网络系统与其他作战单元的同类武器装备构成强大的同类行动单元。因此,要歼灭敌近程作战单元,或者说歼灭一个最小的作战单元,首先就要以信息系统为目标,通过攻击信息系统而获得局部时段的信息力优势(制信息权),使该作战单元的武器装备从信息系统中分割开来。然后快速集聚火力和信息力,视情继续攻击敌信息系统和杀伤、保障等行动单元,将局部时段的信息力优势发展成为信息力+火力优势——信火效能优势,撕开敌防御体系的口子,并持续扩大之。

将攻击目标区分为四个层级,能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作战过程中的重心所在,有序计划和协调组织作战行动,防止出现蛮汉使蛮力的盲目自信和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乱打一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破击节点。传统战争中,十分注重从敌人作战部署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实施重点攻击。如敌防御部署中两支部队之间的衔接处,敌军部队的侧翼,敌部队士气低落之时,敌处于不良天候之时,等等。前二者是敌作战效能在战场空间上的薄弱之处,后二者是敌作战效能在时间上的低落之时。抓住敌作战效能的薄弱之处和低落之时等关键节点进行重点突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信息系统将各种武器装备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似乎成了无懈可击的整体。但经验告诉我们,系统越复杂,出现纰漏的机率就会越多。何况力量体系是一个在双方不断对抗过程中的动态系统,不可避免地在空间和时间上存在诸多的纰漏。这些纰漏是否会成为作战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关键在于作战对手能不能发现到、能不能利用好、能不能攻得了。而且,由于信息系统是依靠各种程序来运行和管理,各种武器装备都是富含各种技术,程序的质量和技术的好坏又有可能发展成为新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

因此,在实施体系破歼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的特点,除了要积极地从战场空间、战场时间上查找敌作战部署的薄弱环节外,还要从敌信息系统的程序质量、武器装备的技术特征等方面查找关键节点,实施有重点的破击。要特别关注以下六个方面的关键节点。

一是信息系统的程序节点。任何信息系统都需要计算机程序软件来支撑。程序的质量将决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而且程序的质量并不取决于科学技术工艺,只取决于程序员编写程度的智能水平。程序员智力水平高就有可能找到迅速进入敌信息系统的网络路径,编写出相关的病毒程序,实施有效的网络攻击,从而夺取局部时段的制信息权。因此,要加强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加大信息网络和软件技术研究,不断提升网络攻防能力;要随时关注世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掌握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特别是软件前沿技术,确保能够与强敌一较高下;要极力了解对手信息系统的网络体制和软件体制,掌握信息系统的结构和网络程序的漏洞;要在统一安排下,利用对手信息系统的程序漏洞进行有重点的网络攻击,与火力打击相配合,夺取局部信火效能优势。

二是武器装备的技术节点。随着武器装备技术含量的越来越高,敌对双方武器装备的对抗更多表现为技术的对抗。如无线电干扰虽然直接表现为干扰机对通信电台的电磁能量压制,但通信电台的跳频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出现,迫使干扰机不断采取新的干扰技术进行对抗。这实质就表现为技术的对抗。再如超高音速导弹,就是抓住敌人拦截武器反应速度慢的技术缺陷,以高速的攻击行动突破敌防御网络,直击敌要害目标。因此,要积极主动掌握敌人各种武器装备的技术体制,找到其技术节点,研制基于最新科学技术的武器装备以对抗之,夺取技术对抗的优势。

三是行动单元的性能节点。强行动单元是网络化力量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信息系统的整合下,不同层级、不同战技性能的同类武器实现了大联合。如情报单元,在作用距离配系上实现了远程卫星侦察、中程飞机侦察、近程人工侦察等的大联合,在作用介质配系上实现了目视侦察、可见光侦察、电子侦察、红外侦察等的大联合。其他各种行动单元也都实现了相关配系武器装备的大联合。然而,不论行动单元的配系如何全面,对某个作战单元、某个战场空间、某个战场时段,其配系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一些必须现场到位的、具有能量属性的行动单元,如火力杀伤单元、电磁压制单元、保障单元。我们要全面了解掌握当面之敌作战单元各行动单元的武器装备配系构成,找到配系中的漏洞,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攻击或规避行动,推动战事顺利发展。

四是作战单元的体系节点。弱作战单元是网络化力量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信息系统和强作战单元的支撑保障下,某一级别的作战单元随时都有被重组、被解散、被夺权的可能。毕竟总统都可以直接指挥到一个单兵了,上级部门要随时越级夺取下级部门的指挥权,重新组织部队实在不是什么难事。这虽然为灵活调整作战部署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也带来了特定作战单元内部各行动单元之间建立稳定联系的复杂度,以及导致资源错配的问题。如各级指挥员都有可能面对如潮水般的战场信息,造成指挥难以应付和处置的难题。我应及时了解掌握敌作战单元内部体系结构特点,重点是作战单元内各行动单元之间的关系,力争随时侦知敌作战部署调整情况,找到各行动单元之间可以利用的漏洞,果断坚决地实施各种规避或打击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是不同作战单元间的时空节点。正如传统战争中存在的两支部队防御部署衔接部是薄弱环节,虽然信息网络系统将所有作战力量进行了体系化的编组,实现了作战部署的有效配合,但绝不等于不同作战单元之间就不会出现作战部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空隙。而且由于信息化战争参加力量多元、战场空间广阔、对抗领域多维,组织协同的难度非常大,作战部署衔接的部位增多,出现各种漏洞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平时,我们要积极研究作战对手的战争案例,从细处着手,了解掌握其用兵特点和经常出纰漏之处。重点查找其作战思想指导下各作战单元间必然出现的规律性时间节点。战时要沉着观察,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对抗环境中找到敌作战部署的薄弱环节,组织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六是各种力量的天候节点。全天候作战能力已经成为信息化军队的标配。比如广泛安装在战机上的合成孔径雷达,以微波作为工作波段,借助于微波基本不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特性,实现了全天时、全天候的观测能力,有效提升了战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化武器装备都实现了全天候作战能力,绝大多数装备仍然受到雨雾、严寒、酷热、潮汐等不良天候的影响。我们要深入研究各种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受天候影响情况,了解掌握敌军各型武器装备配备情况,适时抓住不良天候削弱敌军武器装备战技性能的有利时机,发挥勇敢顽强的精神,采取超常规的战法,实施出其不意的打击,击破敌作战体系,争取最大的胜利。

(三)信火接续。信息化战争与传统战争最大的差别要算杀伤效能的介质上。冷兵器战争主要通过人畜体能创造的动能来杀伤破坏敌人,热兵器战争主要通过火药爆破产生的动能、即火力来杀伤破坏敌人。信息化战争的杀伤效能除了火力外,还有对敌进行信息攻击的网络攻击力和电子干扰力。二者合称信息力。

在信息系统的强大支撑下,敌对双方的各种武器装备和参战力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作战力量体系。战时如果能够率先攻破敌全部或部分信息系统,就可以全面瘫痪整个力量或将部分力量从整个系统中割裂开来,从而进行全面或部分的歼灭性打击。

如果要对敌信息系统进行攻击,既可以采取火力摧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网络攻击、电磁压制的方式。如果单独采取网络攻击、电磁压制的方式,成功地实施了软攻击,虽然能够有效瘫痪敌信息系统,但敌信息保障力量极有可能快速修复软攻击造成的破坏。这就决定了电磁压制和网络攻击只能获得某些时长的制信息权。如果单独采取火力攻击方式,成功地摧毁敌了信息系统,就可以实现较长时间的制信息权。但在敌信息系统没有被瘫痪或摧毁之前,敌信息系统加持下的远中近、高中低火力和电磁干扰等力量组成了严密的防护网。我方各种武器和弹药很难突破敌人的层层防护网,或者将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突破之。

因此,对敌实施体系破歼,必须综合运用网络攻击、电磁压制和火力打击三种方式,按照网络攻击、电磁压制先行,火力打击紧随的步骤进行强大而有序的攻击。具体来讲,就是先集中强大的网络战力和电磁战力,统筹对敌进行网络攻击和电磁压制,确保能够有效暂时瘫痪敌局部信息系统,夺取局部空间、局部时段的制信息权;随后利用网络攻击和电磁压制所获得的局部制信息权,迅即组织强大火力,视情对敌信息系统或目标武器装备进行猛烈打击,从物理实体上摧毁目标信息系统或武器装备,进一步扩大制信息权的空间范围和时间长度,撕开敌火力防护网络。然后持续实施信息力(网络攻击力与电磁压制力的结合)与火力相接续的强大攻击,不断扩大攻击的效果,赢得战场的胜利。

(四)扩张战果。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军阵对抗,敌对双方军队通常区分为左军、中军、右军三个方向,或者左军、右军两个方向。双方指挥对整个战场态势一目了然。当己方在某个或某两个方向上获得了战场优势时,就可利用这种优势,采取侧翼卷击、中间突破、两翼钳击等方式扩张战果。随着战争规模扩大,敌对双方都高度重视隐蔽己方的作战部署,并根据地形空间特点采取主攻与助攻,或奇兵与正兵的作战部署。在努力争取在主攻方向或奇兵方向获得战场优势后,再向助攻方向或正兵方向卷击,或协同助攻方向、奇兵方向一起向敌纵深发展进攻,扩张战果。

类似于传统战争,信息化战争也有在不同方向部署和使用作战力量的情况,但信息化战争中不同方向的作战力量都是基于共同的信息系统和在强行动单元支撑下的弱作战单元。这决定了在获得局部制信息权和撕开敌火力防护网后,不可能简单照搬传统战争扩张战果的侧翼卷击、两翼钳击等模式,必须根据强行动单元、弱作战单元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扩张战果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从行动单元到行动单元。在信火接续攻击获得局部制信息权和撕开敌火力防护网后,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抓住信息系统(实质是指挥单元、情报单元、通信单元的联合体)、火力单元、保障单元等重点行动单元中的某个单元进行穷追猛打,从小作战群的行动单元向大作战群的行动单元扩张成果,

二是从行动单元到作战单元。在对敌重要行动单元实施穷追猛打,不断瘫痪信息系统、割裂不同层级作战单元的同时,适时转向,对特定层级的重要作战单元(如防空作战群、中程火力作战群)进行毁灭性全歼,直至成功歼溃奇兵方向或主攻方向的敌全部力量。

三是从作战单元到作战单元。在成功歼溃奇兵方向或主攻方向敌全部或大部力量之后,要利用在该方向成功歼敌所产生的震慑效应,迅速组织强大的信火效能转向其他作战方向,继续按照信火接续攻击的方式,将奇兵或主攻方向的局部制信息权向其他方向扩展,协同该方向的己方作战力量合力扩大制信息权和歼溃敌各行动单元和各级作战单元。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