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讲知识#

蒙古国是仅次于哈萨克斯坦的全球第二大内陆国,其国土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

因所处位置夹在中俄两国之间,于是其大部分对外贸易的对象只能是中俄两国。

不过随着蒙古国政府竭力推进所谓“第三邻国”政策,在其外贸出口的国家版图中也出现了日本与韩国的身影。

甚至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都成为其寻求建立贸易关系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蒙古国究竟是如何推动海外贸易的?

其试图摆脱地理区位限制的“第三邻国”政策又会给本国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蒙古国的‘出海之路’

在蒙古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中,矿产资源的对外出口占有较大比重。

受制于地理区位的限制,其矿产、能源出口的主要对象为中俄两国,不过也有一部分资源会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夹在中俄之间的内陆国家向海外出口商品的最佳路径非借港出行莫属,只是这种运输模式往往意味着成本支出的急剧攀升。

早在1991年,蒙古国为寻求拓展海外出口贸易路线便同我国签署《领土出入海洋和过境运输协定》。

中蒙双方就“过境便利、费用以及运输规范”等细则进行了明确规定。

时至今日,国内已有多个港口城市承接蒙古国外贸出口货物的储存管理与交割业务,比如天津港、威海港、大连港等等,相关运行机制业已较为成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蒙建立“借港通道协议”的基础上,蒙古国与俄罗斯之间也存有“借港出口”的协议。

比如经俄远东地区路径向日韩运输货物,其目的旨在避免我国独占其港口服务供给以至于奇货可居、漫天要价。

蒙古国不惜抬高出口成本也要“借港出口”,甚至考虑与美国建立外贸联系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考量。

一是尽力避免在国际贸易中过度依赖中俄两国,防止矿产等资源出口价格‘失控’,损害本国发展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试图与海外国家建立经贸联系以达成某些‘政治默契’,以增加自身在与中俄间谈判的筹码。

本来蒙古国能够借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远离地缘政治博弈乃至军事威胁的旋涡,不过现在却非要在国际局势发展中搅起一片‘风云’。

三是通过拓展海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以应对国内的经济发展困境,毕竟发展经济是转移国内发展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多元化贸易的探索

在“借港出行”的基础上,多年来蒙古国一直都在尝试新的方式来拓展自身参与国际贸易的广度与深度,于是航空运输便进入其选择的视野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蒙古国与日本签署《贸易互助协定》,其中有一项内容即借助空运手段扩大双边贸易范围。

2017年,一架载有40吨稀土的日本C-2运输机自蒙古国起飞,在航行超过5000公里之后顺利抵达日本。

在日本与蒙古国在航空运输领域达成合作后,韩国也很快效仿日本与蒙古国签订“贸易协定”。

以扩大双边贸易合作,不过这些合作的标的稀土或贵金属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空运贸易具有运输量小、成本高且同样需要触及‘第三国’领空等问题,蒙古国与日韩之间的航空运输贸易也一直不温不火。

况且蒙古国利用空运出口的商品又恰好是我国限制对外出口的稀土产品,其想要获得“领空授权”恐怕并不容易。

在分别涉足海运、空运贸易之后,近几年蒙古国渴望拓展国际贸易渠道的期望则是寄托在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线之上。

如若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真的能按预期过境蒙古国,那么该国既可以降低向我国出口能源的成本,同时也可以在中俄能源贸易中收取过境费用,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自蒙古国政府执意推动所谓“第三邻国”战略,罔顾自身发展国情,积极寻求与美西方国家建立发展关系。

这显然与中俄两国的发展利益不相匹配,如今“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过境蒙古国的方案也陷入停滞。

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高度复杂的背景下,蒙古国政府做出的选择有可能将葬送前期项目谈判形成的良好局面。

三、罔顾国情损失利益

去年8月,蒙古国总理在与美国副总统举行会晤时就深化双边战略伙伴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经济领域合作达成共识,并签署了所谓“开放天空”民用航空协议,为下一步两国借助空运渠道开展外贸活动奠定法理基础。

在我国宣布对镓、锗等关键稀土元素采取出口管制措施后,美国迅速与蒙古国签订了一份涉及3100万吨稀土的巨额订单。

本来这笔订单预计在今年二季度将实现首批货物交付,不过考虑到稀土资源触及到全球安全格局。

所谓蒙美“开放天空”协议在稀土出口领域也只能停留在书面协议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在无法获得领空过境授权的情况下,蒙古国政府不得不单方面宣布取消这笔与美国签订的稀土出口协议。

一方面蒙古国期望与中俄之间强化各领域合作以应对国内经济困境。

另一方面又试图在中俄与美西方国家之间搞“战略平衡”,意图向美西方国家出口战略性物资,这种决策上的冲突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在对外贸易选项中,不能一边拿着中俄两国给予的便利,另一边又侵犯中俄两国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美西方国家正在与俄罗斯在俄乌冲突问题上陷入对峙,我国与美国之间也在各领域展开激烈博弈。

此时蒙古国罔顾自身国情计划向美出口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做法只会将其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目前蒙古国需要面临的不仅仅是‘稀土订单’泡汤,“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谈判搁置等外部问题,其国内发展的矛盾也愈发尖锐。

四、认清形势转变思路

蒙古国政府意图拓展海外贸易市场旨在缓解国内经济发展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种压力并非单纯依赖资源出口就可以迎刃而解,现阶段蒙古国国内正面临多方面的发展困境:

其一是自然环境加速恶化,特别是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数据显示,目前蒙古国境内约有76%的国土正在遭受荒漠化的影响。

其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违规开垦等等,这无疑会对蒙古国普通民众的生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是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矿产资源出口只能维持一时。

即便蒙古国境内的稀土储量仅次于我国,但是考虑到稀土自带的战略属性,蒙古国想把资源换成钱恐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替代畜牧、矿产资源出口的行业之前,蒙古国政府推行的“第三邻国政策”多少显得有些苍白;

其三是被迫城市化的隐忧,蒙古国人口稀少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尤为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这个曾经的游牧民族而言,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失业、农牧业发展等等。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足够吸纳就业人口的产业以及过度放牧导致人口被迫流向大城市等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制约蒙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

针对国内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目前蒙古国政府最应该做的是不断缩小国内的贫富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充分利用现有经贸网络资源逐步摆脱国内的债务困境,尽快找到实现国内经济循环发展的路径。

对于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家而言,发展对外贸易的首选应该是强化‘陆陆连接’,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成本。

而不是舍近求远,以所谓多元化贸易的说辞搞“平衡外交”。

总结

作为全球第二大内陆国,蒙古国发展海外贸易的渠道无非两条:海运或空运,只是两者在出口成本上都要远比陆路贸易高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蒙古国政府执意推动“第三邻国政策”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更多的则是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

近年来,蒙古国政府不断加强与美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其目的旨在与中俄两国谈判中握有更多的筹码,不过实际情况却恰好相反。

现如今蒙古国非但没能在与美西方国家的密切互动中获利,反倒在“平衡外交”的战略中付出了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国内就已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困境,还要舍近求远去拓展不切实际的贸易渠道,这种转移发展矛盾的做法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参考信息: 《蒙古国总理: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西伯利亚力量2号”2024年动工》 2022.7.18 观察者网 《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号”输气管项目正在按计划实施 尚未签署合同》 2023.11.23 观察者网 《普京新任期首访国家是中国,中方对此有何评价?驻俄大使回应》2024.5.7 北京日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