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下称《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图

《规划》明确,广州将打造面向国际、全国、区域和城市服务范围的四级分类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5个国际型综合交通枢纽,17个全国型综合交通枢纽和一批区域型、城市型枢纽。

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分级及规划情况

国际型综合交通枢纽: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南沙港区(含南沙港物流基地)、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广州国际港、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

全国型综合交通枢纽:广州港黄埔港区、广州港新沙港区、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广州白云站、广州北站、黄埔(鱼珠)站、新塘站、南沙站、增城站、庆盛站、从化站、知识城站、白云国际机场T3站、佛山西站、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

规划建设5个通用机场

超前谋划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

在机场规划方面,《规划》提到要加快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建设,推动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协同分工,共建广州国际航空枢纽。规划建设番禺、增城、南沙、从化、黄埔等5个通用机场。

《规划》提出强化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与国家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高(快)速路等衔接联通,结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新建白云国际机场T3高铁站,规划预留广州北站T4航站楼和专用轨道,将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和广州北站等铁路枢纽打造成为空铁联运一体化发展的典范。

在构建多向链接的世界级铁路枢纽方面,广州将推动形成十大出省高铁通道。新增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广深高铁新通道,强化广州与珠澳、深港联系。

《规划》还提出,广州正超前谋划与其他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及实验线建设,预留京港澳高速磁悬浮、沪(深)广高速磁悬浮2条通道。

强化南沙

湾区交通中心功能

面对南沙交通发展水平与城市定位不匹配的现状,《规划》提出强化南沙湾区交通中心功能,构建南沙中心区直达大湾区主要城市中心区、重点平台和重大交通枢纽的半小时交通圈,助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争取将港深西部铁路延伸至南沙站,建立南沙枢纽与香港的直接交通联系,研究将中南虎城际及肇顺南城际提升为高铁、城市轨道22号线东延,强化与珠江东西两岸的快速连通,加快连通南沙的跨江通道建设,谋划穗深通道等。

实现“12312”出行交通圈

《规划》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实现“12312”出行交通圈,即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左右通达;以及实现“123”快货物流圈,即国内城市1天送达,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图

优化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构建了以广州为中心、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的“十向四联一环两纵三横”广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至2035年,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总规模约2.0万公里,其中轨道约2300公里、道路约1.5万公里、航道约1500公里、油气管道约840公里,全市民用运输机场1个,主要港区7个,主要铁路枢纽21个,形成高效衔接的公路枢纽集群、多点支撑的邮政快递枢纽集群。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