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令缘 王 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伊什特万一世雕像和自由桥。 新华社记者 孟鼎博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商户在运送已经销售的家纺产品。 许丛军摄(人民视觉)

扫描右侧二维码观看视频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绣品市场,到扬名中外的国际纺织品交易中心,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的可喜变化离不开关键的“侨力量”。20世纪90年代,叠石桥新一代华侨华人出海,前往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国家,把中国纺织品销往这片遥远的土地。如今,这些纺织企业在匈牙利开花结果,产品受到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在匈牙利落地生根的华侨华人也成为连接两国之桥,讲述着生动的中匈友好故事。

海门纺织品“启航出海”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是著名纺织之乡。上世纪70年代,叠石桥只是一座乡间小桥,安静地横跨在层层石片之上。80年代初,绣品生意逐渐在其周边兴起。到了90年代,这座“小桥”见证了绣品市场向纺织市场的迅速转变。21世纪,随着中国纺织业蓬勃发展的出海潮,位于海门西北部的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纺专业市场,从这里生产的纺织品远销全球5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叠石桥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叠石桥率先“走出去”的侨商朱仲辉等人努力。起初,朱仲辉只是一名普通的猫匾销售员,凭借在长江沿岸城市卖货的经历积累了一定的销售经验。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他做起了自己的生意。朱仲辉于1991年开始经营服装厂,主要做服装、皮装的加工,随后进军家纺行业。

1992年,朱仲辉通过一家外贸公司获得了来自匈牙利的首笔外贸订单。在交易初期,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只能用纸笔进行交流。一张张写着数字的纸张见证了中国纺织品“启航出海”的过程,生意就这样慢慢做起来。试水服装厂、拓展家纺产品业务、创建服装家纺外贸企业,不到两年的时间,朱仲辉的企业便成功开拓了国际市场,成为海门最早涉足服装家纺出口的外贸企业之一。“当时产品主要销往匈牙利和波兰,每年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几百万元人民币,这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桶金。”朱仲辉说。

2000年,三星镇政府将叠石桥绣品城改造为大型家纺城,并向社会公开招标,朱仲辉一举中标。如今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成为全球家纺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其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被誉为中国的“法兰克福”。一人富,富一家;大家富,富一片。在朱仲辉等出海侨商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从事绣品生意的商人和企业踏出南通海门,将中国的纺织产品带到欧洲、南非甚至世界各地。

乘共建“一带一路”东风深耕匈牙利市场

侨商陈亮是走出叠石桥、走向国际市场的商人之一。陈亮在匈牙利主要销售家居纺织品,他在匈牙利和波兰两地奔波多年,致力于让家乡的纺织产品扬帆东欧,在异国他乡开创自己的事业。2010年,陈亮为了能够把家纺产品生意做到海外,先后多次到法兰克福和波兰等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民众的喜好,探寻产品畅销的秘密。

“我在考察时发现,欧洲民众对中国南通生产的床上用品非常喜欢。在波兰,我看到了很好的贸易机遇,便将‘出海’首选之地锁定在波兰。”陈亮说。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匈牙利也成为最早与中国签署政府间合作文件的欧洲国家之一。随着2018年匈牙利市场环境改善,两国汇率持续稳定,加之中匈合作不断深入,陈亮开始在匈牙利推广叠石桥的家纺制品。

产品想要顺利进入匈牙利市场,首要工作之一是保证产品能够适配当地需求。陈亮参访匈牙利本地超市,观察各类产品,发现床上用品的规格、型号与国内乃至波兰销售的产品不尽相同。于是,他购置当地各式产品作为样品,带回南通工厂进行分析设计。“欧洲顾客对图案与花型的喜好与国内市场大不相同,我们为匈牙利市场设计了独特图案,力图贴合当地审美与潮流趋势。”陈亮说。

叠石桥纺织品在国际化布局的道路上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也获得了匈牙利市场认可。叠石桥纺织品在布料和图案方面持续研发,不断创新。通过陈亮等侨商的努力,在匈牙利市场中,中国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未来,陈亮计划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采用线上线下并重的销售方式,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销量。陈亮认为:“中国纺织市场供应链完善,无论是布料、染色还是辅料等各环节,中国都能提供一条龙服务。完备的产业链条在匈牙利等地无法复制,成为中国纺织品在匈牙利等地持久的竞争力。”

做中匈两国友好的桥梁

陈亮常年在匈牙利和中国两地生活,几十年的从商经历中,他深深地体会到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深深感悟到,深入了解、求同存异、互相尊重是中匈两国人民建立友谊的基石。

中国纺织品在匈牙利市场的发展前景备受瞩目。陈亮表示,中国企业在欧洲国家立足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在家纺领域,有些特定图案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免被认定为盗用和抄袭。“这体现着中西方长期以来生活和经商习惯的差异,我们必须理解和尊重这种区别。”陈亮说。

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并没有成为陈亮在当地生活和经商的障碍。在与匈牙利生意伙伴、邻居等当地民众交流时,陈亮感受到了匈牙利人民对中国的热情友好。“现在很多匈牙利人很喜欢吃中国菜。匈牙利的中国火锅店生意兴隆,我们买中国的食材也非常方便。”

通过经贸合作,像陈亮一样的侨商们不仅推动了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同时也向更多的人介绍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改变当地人对中国的传统印象。“过去,很多外国人认为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不高。”陈亮经常在与匈牙利朋友聊天时,向他们介绍中国在各个领域的进步,并鼓励他们亲自到中国一探究竟。他说:“我的匈牙利朋友从上海旅游回来,对上海的城市面貌和设施感到惊叹,他们想不到中国的发展如此之快!”

侨商们向当地人介绍中国的文化,成为中匈两国友好关系的桥梁和推动者。他们的努力加深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未来的合作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侨商通过商品对外贸易,将中国的情况介绍到海外。我想,只有多讲、多沟通,海外才会更加了解中国。”陈亮说。在未来,他会继续致力于推进中匈经贸合作,增进中国与匈牙利人民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