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携着光影与五所高校相约在春日,在北京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河北传媒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五所高校,开展了主竞赛单元“天坛奖”入围影片的高校放映活动。这是北影节与青春热血的又一次相聚,也是来自世界各国的电影与中国新生一代的一次文化交流!

4月21日,北影节带着“天坛奖”入围影片《直面死亡的男人》《代课教师》《黎明的一切》走进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呈现了一次关于人生与生命的对话;4月24日至26日,在河北传媒学院进行《乳汁》《沉默》《失落的婴儿》的放映,是一次关于母爱议题的交流;4月25日,在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延长校区放映的《蚁女》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时空之旅;同日,《绝密配方》和《芦苇荡》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放映是一次罪行与人性的深刻探讨;4月26日,北影节与陕西师范大学携手西部影谈所进行的《人生一世》学术放映沙龙活动,是一次生命之书的翻阅和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放映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放映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戏剧学院放映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戏剧学院放映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戏剧学院放映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师范大学携手西部影谈

《人生一世》特别观影活动合影

在北京大学分会场的映后采访和同学们精彩的影片短评中,可以看到大家在荒诞幽默的《直面死亡的男人》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张力,在真实鲜活的《代课教师》中体验到法国教师的百味人生,在细腻温情的《黎明的一切》中又被深深的治愈。同学们也纷纷为北影节打call,感谢北影节能够给大学生们提供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北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的机会。北影节也选取了一些同学们的精彩短评在此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大学映后采访

《直面死亡的男人》整部电影透露出一种微妙的荒诞和癫狂,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或多或少展现出与表面性格相违的一面,Risto最后不知是否真心的决定,Arto令人难以理解地为Risto“献身”,或许是一种在接连遭遇疾病诊断和众人嘲笑之后不管不顾地放弃挣扎、放弃生命,以激起Risto强烈的自责与内疚(他明明可以选择收手,却扣下扳机让Risto无钱可拿),很令我震撼的是Armi最后和着鼓声摇动手链,整个画面在音乐的烘托下呈现出极为强烈的情绪色彩。电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使用了极为丰富、对比鲜明的音乐,在偏喜剧的基调里毫不掩饰地加入血腥、暴力、贪婪、赌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面死亡的男人》剧照

很喜欢《代课教师》中对中学老师群像的刻画,刚开始手足无措的新老师,猛然被指出上课无趣的老师,和教了很多年忧虑自己的课堂是否无聊的老教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和特质,同时每个人都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老师们加总在一起形成的这个群体展现出一种我中学里没有见过的“家庭感”。电影里晴朗的迷人的天气,和鲜活的老师们,像阳光下海浪上的冲浪板,温暖而湿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课教师》剧照

《黎明的一切》依然是典型的日式电影的风格,除了情节的高潮部分,声音都是淡淡的,画面细腻温柔,丰富的空间构图。电影很难得地将视角投向分别患有PMS和恐慌症的两个年轻人,相同的药物、不同的病症,熟练的吃药动作隐隐透露出人群中概率不低却常被忽视的各类问题。电影里很触动我的一个细节是男女主确诊疾病时的安心,或许接纳自己的问题是治疗的起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黎明的一切》剧照

武芳宇,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直面死亡的男人》作为今年北影节看的第一部实属意料之外的惊艳。前面的“我没有脑子”串起了全片的笑点,“死人什么都没有”残酷点出遗书在无人在意的情况下就是一张废纸,后面又被一句“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无能为力,那你就是做不到”狠狠戳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面死亡的男人》剧照

感谢北影节今年可以来到百讲放映“天坛奖”入围影片,或许可以增加排片将更多优质的影片引入校园,期待未来能够看到百讲更多元更高质的合作!

董震霆,北京大学法学院

感谢北影节将“天坛奖”入围影片搬到校园内,让同学不必陷于抢票的烦恼就能享受到世界各地的优质影片。我看了其中的《代课教师》,一开始是对法国的教师群体和教育生态感到好奇,随着剧情的展开又被这部电影的精准和真实所打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烦恼,有的教师能以利落有效的方式维持课堂纪律却受挫于学生评价课堂“无聊”,有的教师看似以眼镜和短发的严肃装扮度过了教师新手期但在家里失去对酗酒儿子的掌控, 最后失去对课堂的掌控,有的教师嘻嘻哈哈但婚姻面临破碎,这部电影每个角色都呈现出自己生命阶段要处理的功课,但温暖人心的是,不管有怎样的家庭问题、职业发展问题,同事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成为剧情中温暖性的力量。我也很喜欢导演的运镜,最后一幕暑假结束后开学,教师们在校门口彼此热情打招呼后,拥簇着进入教学楼黑暗的通道,人物消失时,影片也结束于新的学期、新的希望和成长性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代课教师》剧照

郑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从北影节放出片单我就开始期待三宅唱的《黎明的一切》,他延续了《惠子,凝视》对“缺陷”人群的关注,用柔和的色调和娓娓道来的叙事呈现了这样一个温情的故事。两位饱受精神困扰的人经历发作、好转、再发作的病程,如同昼夜与四季的更迭,他们互相扶持与慰藉,静默地守护与祝福,等待着永远都会到来的黎明。很多电影独自观赏和与众人一起经历情绪起伏的感受很不一样,能够在百讲和大家拥有情绪共鸣真的很幸运,戏内的细腻情感使银幕外的我们也多了几分联结,很美好的体验。以及,百讲此次在北影节期间就同期放映“天坛奖”竞赛单元的影片真的很惊喜,让我们有了更多机会看到抢不到/来不及抢的电影,希望以后多排片多放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雨涵,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在陕西师范大学携手西部影谈的学术沙龙活动中,学者嘉宾马聪敏、南华、李雅琪、张也奇、杨帆和王雅琪分别分享了对影片《人生一世》的思考与感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者嘉宾分享

“在短视频洗礼大众感知的时代,感谢各位观众还愿意去感受纯粹的影像之美和20世纪初各种现代性冲击下的交通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感谢各位观众始终对世界的现代历史进程,对另一种文化和地缘环境下的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史保有关切和好奇。”

——张也奇老师

“在这部电影中人生确实就是一场逆旅,主角埃格始终都在路上,不知来处,没有归处,影片结尾司机拉他到 the last stop 最后一站,银幕上重叠了埃格的一生,他回想起人生的各个片段,这些面孔里面有他恨过的人,也有爱过的人,这一段的影像表达带给观者强有力的共情。”

——马聪敏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一世》剧照

“每个民族的电影都有他的母题,像德国电影一直在探讨死亡、灵魂、肉体、孤独、幸福以及人在什么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人?这部影片用德国极具哲学宗教的一种状态来思考这个命题。然而哲理性的问题实际上是很难用影像表现的,而导演汉斯尽量把它放在自然的状态下,表现人的生命只是短短一瞬,但是人的一生就像电影中人物所说的旧伤复新伤。在这个伤口之上才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那么他的尊严就来自于你怎么去克服伤口。”

——南华老师

“这部影片后劲十足,观影结束,可以闭上眼睛去品味人生命悠长、细碎、平凡的伟大。影片像是人生横截面的一种切片式的呈现,去探讨死亡、生命的意义,是一种意识流,像《野草莓》那样存在主义的一种思考,让我们觉得像《樱桃的滋味》一样对于死亡的追寻和人生无意义的探索。作为观众,在观影后脑海中一直回响着一句话,‘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而这就是平凡人生命、死亡与存在的意义。”

——李雅琪老师

“今天这部电影非常具象地向观众展现了德国人对人生体验的哲学感悟。影片中有一句台词‘生从这个土地来,死从这个土地走’,这与海德格尔的‘人诗意地栖居’正好对应。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脚踩大地,仰望星空,可能就是人类本身的意义,就像小鸟筑巢一样不断地被打败,又不断地再去搭建,这个可能就是生命本身。”

——杨帆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一世》剧照

现场观众也分享到,从电影的主人公身上感受到了一份命运的厚重。虽然出生在不同的时代,享受着不同的物质条件,但是无疑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高低错落,跌宕起伏的,主人公埃格在电影当中通过日记也写到了,纵观他的整个人生过程,有一部分他是得到的,但是很多都是他没有得到的,大多数是他刚刚想要去做我准备得到的时候,就在一瞬间从他的手掌划过。我们可以从主人公埃格的身上看到,每一个人在对抗命运时,都有着一种平凡伟大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

(以上内容来自西部影谈的活动总结)

希望总是在青春浪潮中一次又一次地激起高浪,本次北影节带着十一部“天坛奖”入围影片走进高校,是一次电影与电影人、电影与新生代、电影与学术的相聚。今年北影节“天坛奖”完成了首次高校放映活动,期待明年与各位的再次相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