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之战后汉武帝为何不彻底灭了匈奴?此后二十年汉匈双方态势!

从马邑之谋,汉武帝下定决心反击匈奴开始,经过17年(前135年~前119年)大小7次战役,特别是后期的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匈奴连续失去了河套、河西、阴山三大基地,能作战之兵基本被消灭殆尽,被迫远遁苦寒的漠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此后汉武帝继续对匈奴用兵,匈奴怕是很难逃脱亡国灭种的命运。但汉朝并没有乘胜追击,反而从前118年至前100年的19年里,没有再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似乎不像汉武帝的风格,但是回过头来,对双方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汉武帝此举是明智的。

对匈奴息兵原因

其一,战略转向。

漠北大胜后,尽管匈奴态度依然傲慢,但是没有继续对汉匈边境进行骚扰,彻底消灭匈奴已经不是当务之急,所以汉武帝将战略重心转向其他方向,以至于没有顾上去打匈奴这只落水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发天下罪囚、江淮以南楼船、夜郎兵共二十万人,以路博德为帅,杨仆、郑严、田甲、何遗等为将,征伐南越,翌年即灭之,置南海等九郡。

比如,元鼎六年,发巴蜀罪人,以郭昌、卫广为将,征伐西南夷,同时发陇西、天水、河内士卒十万人,以李息、徐自为为将,攻打西羌,最终灭且兰、邛都,降夜郎、冉駹,平西羌,在西南置牂牁等五郡,在西北置护羌校尉。

比如,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发天下死囚,以杨仆、荀彘为将,征伐朝鲜,最终杀其王右渠而降,置乐浪等四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元封三年,发西域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以赵破奴为帅,征伐车师、楼兰,最终虏楼兰王、大破姑师而还。

可以说武帝拓展疆域大多发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汉地十八省的基础,还是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

再说,匈奴也采取了避战策略,迁徙到大西北,跑得更远了,不给汉军决战的机会,如果这时去劳师远征,将是得不偿失的。

其二,马匹的缺失。

汉朝在前面几次大规模征战中,虽然屡战屡胜,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消耗也比较大,特别是在漠北决战中损失的10余万匹战马,“以汉马少”,已经没有资本再对匈奴实施远程追击,只好休战。

“马者甲兵之本”,在漠北之战前,虽然汉朝已经拿下了两大养马地——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但时日尚短,战马的积累相当有限。而先前为了得到出征匈奴所需战马,汉武帝不仅广置马苑,拿出大量钱财官方养马,还大力鼓动民间养马,为此甚至将马匹的价格提高到了20万钱一匹,比文帝时提高了四十倍不止,“天子为伐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

另外,武帝还严格控制马匹,既不允许有盗马行为,又严禁马匹“出境”,《盐铁论·刑德篇》中就说:“禁马高五尺九寸以上,齿未平,不得出关。”

从文帝颁布《复马令》,至武帝第一次北伐匈奴,历五十余年,才凑够了出征所需的约40万匹战马。而武帝前期七次大战,前后出动骑兵一百余万,损失马匹何止40万?

所以,仅马匹一项,武帝就不可能像原来一样对匈奴进行更深入的打击。

其三,人才的匮乏。

随着霍去病、卫青的先后故去,汉朝缺乏可以真正独当一面的得力大将。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崛起也并非完全是因为外戚之力,更多的其实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略上的转向,马匹的损耗,以及人才的匮乏,这三点原因造成了汉武帝在漠北之战后没能趁机彻底消灭匈奴。

而匈奴也趁此机会,休养生息,以图东山再起。

汉匈双方态势

前114年,匈奴伊稚斜单于病死,其子乌维继立,乌维在位9年,一直避免与汉朝发生军事冲突,以休养生息,而汉武帝也因上述种种缘由,被迫使用外交手段及离间策略来对付匈奴,因此双方各取所需,边打边谈,进行了一系列劳而无功的外交谈判。

前111年,南越平定,武帝腾出手来准备解决匈奴问题。同年秋,他命浮沮将军公孙贺、匈河将军赵破奴各领一支人马,共二万五千余骑,出塞寻歼匈奴残部。但后者采取避战策略,结果二将深入漠北二千余里,不见匈奴人而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年,武帝又率十八万骑御驾亲征,旌旗绵延千余里,伊稚斜匿于漠北,不敢迎战,武帝悻悻而回。

此后,汉匈双方便开始遣使和谈,但过程并不顺利,一方面,匈奴虽然已失去以往盛气凌人的气势而处于劣势,但仍极力要求双方平等;另一方面,汉朝仍坚持要求匈奴臣服,再加上汉匈双方互扣使者,所以和议很难达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105年,乌维去世,其子乌师卢继立,因其年少,号为“儿单于”。此时匈奴国内局势动荡,国势也愈发衰落,儿单于只好将部众继续向西北迁徙,其左部直抵云中,右部则达酒泉、敦煌一带。

武帝趁此机会,分遣二使者,一至单于处,二至右贤王处,打算以纵横之术离间匈奴,不想二使者甫入匈奴地界,便悉为儿单于所获,于是计谋败露。

儿单于恼羞成怒,扣留了汉使,此后,十几批汉朝使节亦被其扣留。汉武帝只得以牙还牙,同样扣留了人数对等的匈奴使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匈再战的序曲——浚稽山之战

前104年冬,漠北遭遇暴雪,牛羊骡马死伤无数,匈奴内部亲汉派和强硬派为此产生了激烈冲突:亲汉派领袖左大都尉认为继续同汉对抗乃自取灭亡,而以儿单于为首的强硬派,则依然主张通过战争走出困境。

儿单于喜怒无常,生性残暴,好杀人,对意见不合者往往一杀了之,于是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强烈不满,也导致国中多有不安。左大都尉遂决定,采取阴谋活动杀死儿单于,但考虑到自身力量不足,便暗中派人与汉联络,请求接应,并承诺杀死单于后,全体降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武帝闻讯极为欣喜,于是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在漠南筑受降城以为接应。次年春,又遣赵破奴为浚稽将军率二万骑出朔方西北两千余里,至浚稽山,同时约匈奴左大都尉,谋刺事成后至浚稽山与赵破奴会师归汉。

然而当赵破奴长途跋涉,按约定时间到达约定地点,等来的却是左大都尉阴谋败露已被诛杀的消息,于是只得带着疲师回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撤退途中,由左贤王统帅的匈奴追兵抄了上来。赵破奴发现追兵不多,便令两万汉军列阵迎敌,经过一番激战,匈奴败退,汉军毙杀数千人。

略作休息后,汉军继续徐徐回师。当行至距受降城400余里时,被儿单于亲率的八万骑追上,此时汉军行军多日,早已人困马乏,没有力量和占绝对优势的匈奴骑兵正面对战了。

所以,赵破奴只得命兵士先抢占有利地形,扎好营盘再说,固守待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当夜,赵破奴趁着夜色为大军寻找水源时,不慎与匈奴巡逻兵撞个正着,一番厮杀后,运气不济的赵破奴被匈奴兵生擒活捉。

按照汉律,亡主将,军吏都要被诛。汉军的临时负责人登时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八万匈奴的围攻,如作战,生还机会渺茫,即使突围,回去后还要面对军法,结果很可能还是掉脑袋。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人之常情的选择——全军投降!

实际上,这支军队含有大量的属国匈奴人,还包括部分高级军官,投降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心理障碍。

随后,儿单于企图乘胜进攻受降城,以拔掉这颗深入漠南的钉子。但匈奴人的攻城能力太差了,以前和匈奴作战从无胜迹的常败将军公孙敖这次都挡住了匈奴人的攻城战,儿单于只好收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十多年休战后的汉匈第一战——浚稽山之战就这样以一场意外结束了,匈奴以几千人的代价收降汉军两万,可谓大胜。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龙颜大怒,然而正当他策划大规模的报复行动时,又一个坏消息到了——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大宛失利,现带着残兵败将逃归玉门关。于是武帝更加恼怒,他遣使拦截,不让西征军入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考虑到汉朝不可能在两个方向同时用兵,武帝最终还是决定暂时放过匈奴,全力经营西域。

至于武帝为何舍世仇而就新地,其原因有二:其一,赵破奴军虽全军覆没,但对汉朝来说,损失还是微不足道的;匈奴虽侥幸取胜,但并未改善其整体不利的战略态势,而停止进攻大宛则意味汉朝要放弃谋划已久的西域战略,轻重缓急,战略惯性,都支持武帝要继续开辟西域。

其二:面子问题。匈奴再弱,在武帝眼中也是大国,失败并不是无法接受的事,而大宛这样的小国都不能打下,是强硬的武帝无法容忍的,也对汉在西域的政治形象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尽管朝臣们反对的呼声很高,武帝仍决定大规模征兵,重新进攻大宛。

这样,匈奴再次幸运地逃过了汉朝大规模的报复。但汉匈再次大规模开战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前101年,再次得到增兵的李广利丧师大半的情况下,终于攻破大宛,屠轮台,斩郁成王,得汗血宝马三千匹而还。

武帝终于可以腾出手来,专心对匈奴用兵了。

然而接下来的三次大战,却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