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不弄新闻解读,我们来聊一个名词:预测(划线部分为以前内容的链接)。接下来“吹牛”的成份比较多,请酌情观看!本号认为最好的预测是根本不做预测,机会应该来源于宏观大势的推演,为什么是宏观?因为宏观的尘埃落到每个个体都是一座大山,得天助,力量再小落到个人身体也非常巨大。宏观重要到我们认为自己赚α,其实都是赚β的钱。宏观推演过后剩下就是一种“等新闻”的状态,也就是利用信息对逻辑进行证伪,逻辑正确才扣动扳机,这可以最大概率保证自己符合未来要发生的客观现实。

再牛鼻的人物和相关预测,都没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投资做的是预期,它着眼于未来,未来还没到就要进行下注,这于每个人而言就是一场盲人摸象的游戏,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来摸市场这头大象,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下注大象应该是什么样子。有些人急急忙忙只摸了大象的大腿,下注大象应该是柱子;有些人摸了大象的鼻子,便下注大象应该是蛇类。但当我们事后跳出这个局后才恍然大悟:自己为什么不事先争取尽可能地摸到大象不同的部位?这样脑中才能相对完整地拼凑出大象的样子,而这个形象才能最大化地符合现实中真正的大象,也就是未来的客观事实,然后才能拿到交易的利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点:一、研究要尽可能前置,别在下注的当下和事后再去研究,那时杂揉着人性的诸多弱点,我们是不容易看清这个局的,人类只会愿意听到它想听到的,尤其在下注之后。二、研究要全面,那些上来就只摸一个部位的,多半平时就只关注那一亩三分地,并没有尝试走出舒适圈。三、事前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事后的跟踪了解也很重要,它方便我们完善整个系统性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有利于我们的下一次事前研究。

这里有点抽象,我们把上面的例子修改下:盲人改成用正常人黑布包住眼睛。当撤下黑布的时候,你见到了真正的大象,你意识到自己下注错了,那你应该怎么做?赶紧去摸大象不同的部位!纠错之前脑中不完整、错误的拼图,建立一个真正大象的系统性、全面性的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又有点抽象,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交易品种的复盘,不少人只是把K线来出来看看,画画下支撑线、压力线、趋势线什么的,这样等于没做,远远不够,这等于只摸到了大象了某个部位,我们应该把品种波段高低点的宏观环境进行了解,这样要了解的信息就多了,包括:政策、供应、货币宽松程度、政治事件等。另外,这个号关注股市的比较多,但是了解债市对此是很有帮助,说过很多遍了:两者共享同一个定价因子:利率(或称流动性),以上这些功课其实是帮你带入当时摸大象的环境中,形成一种真实大象的完整形象,作为一种经验积累下来,而且它多少带有点“过程感受”,方便后续回忆起来。

接下来我们要扣住前面讲的“等新闻”到底是什么感觉?如果我们平时非常注重全面、高屋建瓴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那么你更有概率在趋势形成之前嗅出先机,因为它往往一开始是出现在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新闻中,但是它本质上也是真实大象的一部分。谁规定财经趋势一定就只能来源于财经新闻?政治新闻不行吗?可以看下WSJ的排版,其实里面全部篇幅有40%左右的政治新闻,华尔街不是应该讲经济和金融吗?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的篇幅来写政治?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着的,有很多相关趋势往往开始在政治新闻中先露出苗头。这道理很容易想明白:华尔街高管经常在美国政府任职,当中千丝万缕的关系有那么容易说明白吗?而美国拥有全球大宗的定价权,它目前还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债市+股市+大宗)。

这撤的有点远,再举个例子:一个债市的新闻有可能造成后面的股市暴涨,由于你也关注债市,了解当中的逻辑,你比只关注股市的人拥有更高的概率在股市暴涨之前做出反应。只关注股市的人在股市第一个信号出来后还要等股市的第二个信号来进行确认,这当中可能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差,而两个市场都关注的人可能在股市第一个信号出来就已经很确信进去做多了,因为他有债市的积累,这样其实会拥有更多的心理优势:先知先觉,不用等到后面一起哄抢筹码。各位别忘这场摸大象下注的游戏也是有抢答时间的,过了可能就没有了!

那推演又是怎么回事呢?当我们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开始形成对趋势发展的一个相对完整和全面的路径,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第一个牌倒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后面一系列即将倒下的骨牌是什么?这其实不能叫做预测了,它更多是推演。这就好像一个人长期睡不好,我们知道他身体一定出问题,我们平常的研究就放在如何从各方面的信息中综合判断出这个人长期睡不好!注意哦,单方面的信息可能不一定准,但多个维度交叉验证,就好像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一样,长期 这样训练威力惊人!往往最符合未来发生的客观事实。

那现实中哪个人物是类似于“等新闻”的那种状态?达利欧、索罗斯之类!达利欧讲的比较多,他的债务框架讲的非常好!我们讲下索罗斯!他最有名的是1992年做空英镑,这一事件也被称为“黑色星期三”。在这次事件中,索罗斯通过大量做空英镑,最终导致英国政府在一天内几乎完全崩溃,英国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ERM),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暴跌。据称,索罗斯在这次交易中赚取了大约10亿美元。索罗斯最初的推演逻辑是什么?有以下一些回顾要点:
1. 固定汇率制度:ERM是1979年创立的,旨在限制欧盟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波动。该机制为成员国货币设定了固定的中心汇率,并允许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2. 英镑的加入:英国于1990年10月加入ERM,当时为了满足加入条件,英镑的汇率被设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英国经济状况和政治压力,需要显示其货币与欧洲其他主要货币如德国马克相比较具有竞争力。
3. 经济基本面差异:当时英国的经济状况并不像德国那样强劲。德国经济稳定,出口强劲,而英国则面临着经济挑战,如高失业率和生产率增长缓慢。
4. 高估的风险:由于ERM的限制,英镑被迫保持在一个与德国马克固定的汇率比率,这导致英镑被高估。英国为了维持这一汇率,不得不维持高利率,但这对经济构成了压力。
5. 政策限制:ERM要求成员国干预汇市以维持汇率在规定范围内,但英国央行的干预能力受到限制,因为外汇储备有限,而且高利率政策不可持续等等。
在以上狙击英镑的案例中,索罗斯事先通过分析英国经济状况、利率政策、以及欧洲汇率机制(ERM)的限制等一系列功课来做出投资决策,相关报道提到索大鳄一直在看英国央行的相关新闻,甚至当时英国央行的掌门人发言中的微表情他都关注,这就是一种“等新闻”状态,他已经对整个多米洛骨牌路径了然于胸,就等信号(新闻)到来。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它会重复。在这些重复的过程中,一定有些系统性的范式保留下,就像公式推导中简化而来的一些基本组成公式(类似于资产如何定价),我们把它们总结出来,不断用于新的推演过程,这样滚动式验证我们会越来越来有经验,以致于预测成为了一种推演。那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多看下框架性的好书,然后平时有意识去建立自己的新闻库,方便随时回溯过去的新闻。
最后强调一下:这是本号的一种理想,可以说穷极一生未能达到万一,我们只是说说而已,大家千万不要高估本号少得可怜的水平。

好的,内容到此,如觉有用,点个在看,分享一下,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