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成分党”遍地,各品牌争相卷成分、卷浓度的时代,消费者选购护肤品前先研究成分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了。

如果你懂点护肤成分和配方,又清楚自己的皮肤状况和想要啥效果,那这习惯还不错,能在一定程度上帮你作出更为理性的选购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就怕你只认准“浓度高效果才好”这一点,觉得成分在表上排得越靠前就越有用,排在后面就只是摆设。

比如,2021年药监局发布了新的《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之后,结果好多朋友都发现,之前品牌大肆宣传的那些主打成分,竟然被列在了“其他微量成分”里。这不是摆明了骗消费者吗?就那么一丁点儿添加量,怎么就成了他们口中的主打成分了?

“其他微量成分”,听起来就像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究竟浓度多低才会被归为这一类呢?

以前,规定化妆品应当标注全部成分,并按照含量由高到低排列;不超过1%的,彼此之间可以随意排列。

新的规定则进一步要求:含量不超过0.1%成分,应当在“其他微量成分”那里另行标注,彼此之间可以随意排列。

也就是说,“其他微量成分”的含量都不超0.1%

如此低的浓度,如果商家宣称的主要成分出现在“其他微量成分”列表中,是不是意味着一定是概念性添加或者是智商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排除有概念性添加的可能,但有些成分真的不需要高浓度就能起效,可能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就有效。

比如视黄醇在0.025%~0.05%就有抗衰抗氧化的功效,如果浓度较高的话反而会刺激皮肤;

透明质酸钠达到0.05%就有良好的保湿效果,如果添加过多肤感黏腻不说还容易搓泥;

而大部分肽类成分在几十ppm下就能起效 (1ppm =0.0001%),就拿乙酰基六肽-8来说,美国化妆品原料评估委员会(CIR)甚至还建议其浓度不超过 0.005%,以保证安全性。所以产品所宣称的主要出现在“其他微量成分”中是很正常的。

护肤品成分表其实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大概的参考,让我们对产品特性有个初步了解。

大家费尽心思研究成分,无非就是希望找到安全、有效,性价比还高的护肤品,既然光盯着成分表行不通,那到底怎么挑选才靠谱呢?鲜女教你,划重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安全正规是基础

要有备案和质量检测报告。

普通化妆品要有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

特殊用途化妆品:染发、烫发、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等要有特殊化妆品备案——即要取得国妆特证。

检测报告会从微生物(菌落总数、霉菌、酵母菌等)、理化(铅、汞、镉、砷等)、毒理等方面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测,产品合格代表以上方面都没问题。

2、看原料来源

原料的品质可以决定活性成分的稳定性、纯度,进而影响最终实际效用;优秀的配方体系则能使不同的活性成分相互搭配后发挥最好的效果,甚至直接影响肤感、气味等使用体验。

3、看工艺技术

同样的成分,提取、制造工艺不同,使用感受也不一样。

如果选用含有较为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一定要选择在工艺或者科技上能提升成分温和性的产品。

4、看化妆品功效报告

现在功效型产品都要求有化妆品功效报告,要有确切的“数据”证明其功效。

但不是任何数据的含金量都是一样的,就比如说,国家要求抗皱、紧致这两项功效,需要有文献资料或研究数据作为证明,另外还要在实验室试验、消费者使用测试、人体功效评价试验中选择一种,作为搭配。

这几项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① 实验室试验:客观反映试验数据;

② 消费者使用测试:能了解消费者使用感受;

③ 人体功效试验评价:集合客观数据与真人反馈。

一些品牌给出的数据你会发现来源是品牌合作实验室,或者是品牌专业实验室,以及消费者评估,这类结果就不如第3种人体功效评价试验客观。

总的来说,有效成分浓度并非越高越好,很多有效成分的含量可能极低,但它们却是化妆品发挥功效的核心因素。千万不要担心是微量成分就没有效果!还是要从原料、配方、使用感等多方面因素挑选护肤品~关注我们和鲜女一起护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