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美新疆,绝景实在太多。即使在战况激烈的“决赛圈”中,喀纳斯和禾木村也都是景色傲人的存在。甚至许多人没有听说过阿勒泰,都听过喀纳斯湖远扬的美名。

直到最近完结的剧集《我的阿勒泰》的热播,让许多人发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阿勒泰,在雪山绿草的映衬下,原来阿勒泰除了美景,更是有着那“从前慢”的生活,一草一木,一马一人,悠悠转转的羊群和马匹。看过剧的许多年轻人惊呼,“阿勒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样的松弛感和安定感是当下罕有的。

骑马的牧人正在放牧。 图/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骑马的牧人正在放牧。 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是阿勒泰,又凭什么是阿勒泰?答案不止在于天赐的绝景,也不止诗与远方的想象,阿勒泰的美好,是扎根于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这是她穿越千百年,依然如此动人的缘由。

深秋的禾木村,早晨初雪。 摄影/焦潇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秋的禾木村,早晨初雪。 摄影/焦潇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勒泰何以感染许多人?

看完《我的阿勒泰》,我们好像都对阿勒泰产生了一些朦胧的想象,地窝子、牛粪柴,大清早一起吃包尔萨克,冬天干完活儿一起喝热奶茶。镜头里有诗与远方的浪漫,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洁白如云的毡房,自由的风和空气。在这里,人好像不用太焦虑,只需等待万物降临,等待事情自然发生。

在与一花一草的切实相处中,人会产生觉知,会探索自我与天地、自然、周遭的关系,思考如何与其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中两个让人记忆深刻的画面。 图/《我的阿勒泰》

随着《我的阿勒泰》的镜头,我们穿越屏幕,走进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感知他们的生活节奏,一同赛马跳舞、放牧转场。剧中,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围坐一圈,唱歌跳舞、弹奏冬不拉,草原盛会和饮食文化,都有着浓浓的新疆地域特点和游牧文化的特征。

剧集里的种种细节取自现实,那些牧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场景,他们在定居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取舍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如何维系当下的生活,都格外动人。对于远到而来的客人,不论哪个民族,他们都会热情邀请你一起参加盛会,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与信赖,更是难能可贵。

阿勒泰的哈巴河那仁草原。 摄影/郝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勒泰的哈巴河那仁草原。 摄影/郝沛

再加上阿勒泰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所酝酿出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再加上不同的时间气候的排列组合,让这里一年四季都拥有极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丰富风貌与景致:层层叠叠的泰加林、广袤的草原、蜿蜒的河流、山水画般的晨雾、冬日苍茫的白雪,一切关于新疆的典型美好想象,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而当地人的千百年的生活劳作,更是在这里凝结成了广为人知的禾木村、白哈巴村等等集绝美景色与独特人文于一身的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美的禾木村。 摄影/赵高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美的禾木村。 摄影/赵高翔

禾木村,地处群山环绕的禾木草原,村子周围的山体浑圆而宽厚,再加上清透的空气与时不时弥漫的雾气,让这里形成了一幅远山淡影的画卷。禾木河则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其间,将草原分割为两半。在山地的阳坡上,森林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是马鹿、旱獭和雪鸡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而相对的阴坡则是一片繁茂的草地,花朵盛开时节,漫山遍野色彩斑斓,更散发出迷人的香气,蜜蜂忙碌其间,采集花蜜制作蜂蜜。成群的牛羊也同时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自由觅食,享受着自然的恩赐,组成了生机勃勃、美丽动人的草原风光。

旱獭与狐狸,草原上的小生灵。 图/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旱獭与狐狸,草原上的小生灵。 图/视觉中国

白哈巴村,则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上,被誉为“西北第一村”,也是阿勒泰地区图瓦人居住最集中的一个村子。白哈巴村坐落于绵延的雪山之下,一条大直道穿过村庄,两边散落着木屋,基本都由原木搭建而成,散发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村落因为远离城市喧嚣,一直保留着相对原始的风貌和淳朴民风,这里的自然风光极其优美,尤其是在秋季时分,仿佛置身于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

白哈巴村。 摄影/赵高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哈巴村。 摄影/赵高翔

行走于这样的阿勒泰,整个人整颗心都会静下来。就如李娟所写:“我就喜欢这样慢悠悠地走啊走啊,没有人,走啊走啊,还是没有人。没有声音,停下来,侧耳仔细地听,还是没有声音。回头张望脚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浓稠。整个山谷,碧绿的山谷,闪耀的却是金光。”

色彩斑斓的月亮湾。 摄影/赵高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色彩斑斓的月亮湾。 摄影/赵高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底什么才是阿勒泰?

在《我的阿勒泰》里,那些最让人心旷神怡的空镜头,远处是皑皑雪山,山脚下有寂静的山林,森林下面是无垠的草原,草原上奔驰的骏马、悠然的羊群,以及近处的人,形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雪山不只是远处的背景,阿勒泰的故事,正是由雪山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尔泰山脉最高峰——友谊峰及喀纳斯冰川。 摄影/郝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尔泰山脉最高峰——友谊峰及喀纳斯冰川。 摄影/郝沛

新疆地处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极为干旱,但在这片干旱荒漠和干旱半荒漠的地带中,耸立着阿尔泰山脉,她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宽阔,东南狭窄。随着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山脉的海拔高度也在逐步降低,直至与额尔齐斯河谷的谷底相接,那里正是阿勒泰地区所在。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北部的阿尔泰山脉,恰到好处地包裹住了这座新疆最北端的中国边境城市

阿勒泰区位地形示意图。 制图/刘耘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勒泰区位地形示意图。 制图/刘耘硕

大西洋的水汽在西风环流的带动下,顺额尔齐斯河谷地和哈萨克斯坦斋桑谷地长驱直入,当这些湿润的空气向北遇阿尔泰山脉时,它们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效应,或被迫抬升、或化为雨水降落、或化为积雪堆在山顶。阿尔泰山的存在,反倒成为了绝佳的“拦截站”,将水汽拦截下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旱海中的绿岛”。降水冬夏多、春秋少,这些秋冬降下的皑皑白雪,到了春夏就会消融,在阿尔泰山周围形成绿洲

在雪水的馈赠下,阿尔泰山区有着丰富的径流,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吉木乃山溪三大水系,从阿勒泰奔腾而过,为这片广袤的土地带来了充沛的水量,滋润出这丰茂的千里草场,成就了新疆畜牧业的重要基地,阿勒泰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北境的“水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空中俯瞰额尔齐斯河。 摄影/郝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空中俯瞰额尔齐斯河。 摄影/郝沛

值得一提的是,额尔齐斯河的流向与众不同,中国的大多数河流是向东奔流,而额尔齐斯河则向西流淌,这一流向在中国的河流中是格外特别的。额尔齐斯河一路向西注入斋桑湖,最后流入北冰洋,成为中国唯一一条注入北冰洋的河流。阿勒泰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带来了别地少见的极地风光,甚至许多中国罕见的、环北极分布的珍稀物种。

当出现猛烈的太阳风暴时,地处极北的地理优势,让阿勒泰成为良好的极光观赏区大地磁暴会产生绚丽多彩的极光,此时的阿勒泰地区,整个天空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粉红色,你还能看到各种极光柱在不断变化。除了纯粹的自然风光,阿勒泰的惊喜之处,还在于这样的宇宙物理学现象与地球自然美景的完美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0日晚,阿勒泰观测到的极光。 摄影/白成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0日晚,阿勒泰观测到的极光。 摄影/白成哲

更为特殊的是,阿尔泰山高耸的起伏落差与准噶尔盆地边缘的交错,更是给阿勒泰地区带来了壮丽多变的地貌,在这里,一天之间,似乎就能从热带到北极,从干旱到湿润。沙漠、河谷、青草、雪山,诸多看似矛盾的地形,被完美地收纳到一座城里。几乎让阿勒泰的每一个角落,看起来都是一幅天然的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辉腾阿夏草原上的怪石峪。 摄影/郝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辉腾阿夏草原上的怪石峪。 摄影/郝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场”,如何塑造阿勒泰?

地形的多变,给阿勒泰带来的不止旖旎风光,也塑造了这里的生活。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远古时期,当人类逐渐迁徙而来定居下来,便在阿勒泰地区开始了以游牧为主的生存模式。这种种微缩褶皱的小地形,让阿勒泰不像内蒙古那般,拥有一望无际、平整开阔的大草原。阿勒泰的草原,是起伏的、多变的,千百年来,牧人们在跟每一块草皮,每一汪水塘打交道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转场”路线

阿拉泰高山牧场,牧民秋季正在转场。 摄影/张永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拉泰高山牧场,牧民秋季正在转场。 摄影/张永锋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阿尔泰山是欧亚草原、西伯利亚泰加林、极地苔原、中亚荒漠的交会处——从山脚到山顶,可以由荒漠走到草原再到苔原;从阴坡到阳坡,可以从幽暗的森林转身来到阳光明媚的草甸。“转场”是是游牧民族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文化,他们依照牧草生长周期,有序地带领牲畜转移草场。

阿勒泰牧场转场示意图。 制图/刘耘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勒泰牧场转场示意图。 制图/刘耘硕

直到今天,阿勒泰地区仍留存着春夏秋冬四个牧场。南起乌伦古湖春秋牧场,北至上哈巴夏牧场。每年季节交替时分,牧民都会赶着牛、羊、马等畜群,北上南下进行四季转场。大规模转场一般集中在每年的六月初和九月中旬,夏季牧场和冬季牧场的转场过程。沿着一望无垠、似碧波万顷般的草原和旷野,收起毡房,架着马车、驼车,驱赶着牛群和羊群,踏步扬起尘土,转场队伍浩浩荡荡、千里纵横、气势磅礴,是阿勒泰独有的规模宏大的盛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夏秋冬,牧场四季。 图1/视觉中国 图2摄影/冉创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夏秋冬,牧场四季。 图1/视觉中国 图2摄影/冉创昌

作家李娟曾经深度驻扎在哈萨克族人的牧场里,也因此写出了“牧场四部曲”,以及最近被改编为剧集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在这些作品里,你会发现,迁徙是哈萨克族牧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而不是简单的承诺或回归。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他们民族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作为哈萨克族人,他们或许从出生起就注定要过着不断迁徙的生活。尽管转场生活充满挑战,但它因循着自然节奏和规律,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

草原上快乐的哈萨克族人。 摄影/赖宇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原上快乐的哈萨克族人。 摄影/赖宇宁

而且,转场不只是一种当地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它对历史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深远,据资料记载和考古证据显示,早在数千年前,转场迁徙也让高原上的人们碰撞相遇,一条条人、马、牛、羊踏出的小径,既促成了贸易与互通有无,也实际上形成了丝绸之路的最初原貌——丝路从来不是一条康庄大道,它是这样无数的具体小路的集合。阿勒泰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每一点每一滴,综合才构成了生活本身 。

哈萨克族人正在制作马肠。 摄影/赖宇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哈萨克族人正在制作马肠。 摄影/赖宇宁

在阿勒泰,生活节奏似乎被放慢了。人们在这里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和纷扰。在这片土地上,时间仿佛静止,让人能够静下心来,聆听自然的声音,思考生活的意义。阿勒泰的宁静,是一种心灵的宁静,是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直面自我的生活状态。

从禾木村远眺,远处是雪山。 摄影/焦潇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禾木村远眺,远处是雪山。 摄影/焦潇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法蒂麦

编辑| 小球藻

图片编辑 | YIRAN

制图 | 九阳

地图编辑|刘耘硕

封图|《我的阿勒泰》

首图|焦潇翔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