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师范毕业,奶奶和母亲做主给我领回媳妇,后来让人羡慕不已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一个家族的未来就这样被奶奶和母亲的一个选择改写了。那时我才22岁,一张白白净净的新面孔,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期待。

刚从师范毕业没多久,1982年的夏天,家里就开始为我物色对象了。我虽然年轻,但当时也深知,在农村找一个贤惠能干的媳妇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何等重要。

不过,作为当事人,我还是抱有一丝私心,希望能自己看中再定下来。然而,我低估了当时农村婚姻观念的保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你就听奶奶和母亲的吧,他们老人家的眼光是最准的。"临近暑假,父亲开门见山地说,"今年咱就把这件事给办了,你可不要任性。"我有些哭笑不得,心里默默想着"怎么就被说成任性了"。

展开全文,我才知道,早在几个月前,奶奶和母亲就在左邻右舍、街坊乡里打听了不少情况。经过再三比较筛选,她们最终相中了我们村西边祁家湾沟那边一户人家的女儿。

"俊娃模样端庄,又勤劳能干,从小就跟着家长干活儿,算盘也算得利索……"母亲滔滔不绝地夸赞着。

"你们不用多说,就听老人家的吧。"我也只好乖乖点头,心想反正年纪到了,迟早都要找一个,既然老人家费心费力替我物色了,那也只好听从安排。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带我去了女方家看场子。抱着"等闲识趣"的想法,我只是偶尔环视四周,并未多加留意。等回来的路上,奶奶和母亲变卖了好些家里的布匹首饰,将未来儿媳妇的陪嫁"彩礼"都给准备好了。

短短几天功夫,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接下来两个多月,全家上上下下忙忙碌碌,将新房装扮妥当,准备接亲的红白喜事。光是新房的榻榻米、梳妆台、柜柜们,就花去了老人家们几年的全部积蓄。

终于,在一个金风送爽的深秋日子,新娘子从远方的祁家沟乡亲伴随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坐着小毡驴车来到我家门前。看到人缘也不错,老老实实的模样,我也就释然了很多。只可惜,婚礼热闹过后,她我竟成了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岁月总是那么快,转瞬就是十几年过去。新婚的那些小别扭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不翼而飞。妻子在家务农活上确实是非常操劳,帮衬家里很多,不由让我感动。更让人敬佩的是,她从来不曾对孩子的教育教学管教有任何懈怠。

孩子们总是被人夸赞:礼貌有文化,成绩又好。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如今已在城里有了好工作;次子也即将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眼见我们的孩子们都一一长大成人,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再看看妻子依然那样贤良淳朴,我才真正体会到当年父母和奶奶的远见卓识。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不是她们当年的睿智决定,我可能就会错过这个知书达理、贤惠大方的好妻子。想必当时妻子和她家人,对于要嫁到异乡也是忐忑不安。

所幸最终一切都是美好的安排,婚后她也尽心尽力侍奉公婆,把家务事做得有声有色。如今在乡邻们眼里,我们就是幸福美满的一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生有许多选择需要作出,其中婚姻无疑是最关乎整个家庭前程的一环。有时我们自以为是的判断未必就是正确的,听从长辈们的建议或许就是一条最明智的出路。在绝大多数时候,凭借自己的片面之见,很难全面考虑到家庭、子孙后代的长远发展。

我常常会对孩子们说:"你们的婚姻,以后也要好好三思而后行,千万不可操之过急。祖辈们留下的智慧,一定要虚心学习。"我更希望他们能像我和妻子一样,在婚后互相珍视、相亲相爱,缔造一个和和美美、幸福美满的家庭,不仅过上好日子,更要把这种幸福的馀香洒下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