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书写着一个真理:由科技创新催生的核心技术,是推动生产力跃升、产业体系变革乃至经济中心转移的绝对主力。尤其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的当下,持续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亲密度”,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但必须要意识到的是,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并不是个天然衔接、“水到渠成”的过程。在创新链条中,“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断产生的新技术、新成果,必须经过“从1到N”的产业化过程,才能真正引领生产力跃迁。

正因如此,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青岛愈发认识到技术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复杂性与挑战性,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关键环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不断探索着将前沿科技成果的“存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增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锻造更加强劲的引擎。

真实需求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让技术、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在产业中顺利“变现”,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关键一招。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高效流通,但实际转化过程中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数据统计显示,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约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能够真正形成产业化的项目仅为20%左右。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或科研院所“闷头”干出来的成果过于“高大上”,导致企业用不上;也在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难以精确传递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市场需求与科研供给之间处于脱节状态。

从找准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需求入手,青岛正巧妙为科技成果转化破题。

搭建“对话平台”,打破信息壁垒,青岛在全国首创云端研发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式,把来自高校的成果、技术和来自企业的真实需求“云”聚在一起。在大数据的“牵线”匹配下,企业家、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可以在云端进行精准交流。企业得以通过“上云”链接外部创新资源,专家们的新技术、新成果也有了更“对口”的转化渠道。截至2023年年底,“云端”已经汇集100多家高校院所、1万多名专家、7万多家企业和5万多项技术成果,对接的产学研合作已推动产品升级310项、工艺改进800项、生产线改造750项。

挖掘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难题,才能以“产业需求先行”的理念“倒逼”科技创新。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的“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技术”被多位院士鉴定为“整体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技术就是青岛能源所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的团队面向产业真实需求“定制化”研究出来的。通过和企业合作,课题组建立了国际首条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生产示范线,“丝滑”地实现了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近年来,青岛以越来越高的比例将绝大部分科技经费投向企业,也侧面透露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让专家们围绕实际产业需求“定制”技术服务。近日,青岛又有8个仪器仪表产业项目获部市联动支持。至此,青岛获部市联动支持的项目已有11个。依托这些项目,青岛仪器仪表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建立联系,和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一体化推动了青岛仪器仪表领域重大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找准真实需求,青岛从科技成果供给端出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助力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携手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市场需求端出发,鼓励专家围绕企业产品和产业创新需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的放矢”。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大幅增长,超过630亿元。

核心主体

谁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主体?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首次超过了50%。以企业为主导、以需求为牵引开展研发活动,获得的科技成果才能被产业接受,从而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良性循环。

在深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就特别突出。2023年,深圳拥有2.47万家高企,企业研发投入占比高达近95%。这是深圳吸引先进技术和成果落地并实现规模化量产的底气。

青岛也不断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出题人”和“阅卷人”角色。例如,通过政企共同出资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挑大梁”,围绕关键产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进研发、转化活动一体化进行。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首个获批的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海尔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数据为核心,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优化,不断为传统工业产业创造增量价值。年初的统计显示,工业大脑已形成4300多个工业机理模型,孵化了160多个AI创新应用,实现了对7个行业共220多家企业的创新赋能。

青岛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研主体一起组建创新平台,加强研发、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的协同,围绕重大任务协同攻关。逢时(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合作打造研发平台,不断围绕南极磷虾高值利用开辟“新赛道”。最近,逢时科技与黄海所联合研发的针对高脂血症的海洋药物已经进入中试放大阶段。

而作为各种前沿成果的产出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校、科研院所在“从0到1”的突破之后,再积极推动“从1到N”的快速转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产业发展。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积极开展科技成果专项改革试点,为提升知识产权质量,该校全面取消专利资助,并建立起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早在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的转化成果合同金额就超过了7.5亿元,拉动社会资本投资近百亿元。

青岛也出台了推动科产教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多个维度,首次对在青高校开展综合绩效评价,并予以分类支持。2023年10月,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22所在青高校的50个学科专业获批立项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其中不乏软件工程、临床医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与青岛重点产业链息息相关的专业。

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在这样的逻辑下,青岛正逐步建立以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让科学家更好地服务企业家,推动科技成果完成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演化。

关键环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学研究、产业应用推广等复杂环节彼此衔接、互相促进的过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环节多、链条长,仅在某一个环节上“百米冲刺”是不够的,需要形成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的“接力跑”。在一些容易“掉棒”的高风险环节,需要格外细致的关心与呵护。

2001年,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概念验证中心——冯·李比希创业中心;第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成立。对实验室发明等早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进行验证,从而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这就是概念验证的使命所在。

近年来,全球打造概念验证平台的热度持续攀升:北京发布了《关于征集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任务的通知》,杭州提出建设“全国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之都”,阿布扎比正在打造“一流技术验证基地”……在这轮概念验证潮中,青岛也在下好“先手棋”。针对成果转化过程中普遍缺少专业化、市场化中试平台服务的瓶颈问题,青岛出台政策,以最高2000万元的力度,支持头部企业或专业服务机构牵头组织建设一批概念验证平台,提供科技成果评估、原理或技术可行性分析、中试熟化、样品样机生产、性能测试、市场竞争分析等验证服务,通过提升技术成熟度,降低成果市场化风险,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汇聚创新要素,提供“一站式服务”,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功不可没。在市工研院,青岛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平台以提高孵化企业创新能力为先导,以强化技术转化为重点,配备了40余台(套)高端研发服务设备。整合优势资源,该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中试、工程化开发、检验检测、协同研发、专家咨询等多项服务,从而满足企业的研发创新和转化需求。

为促进创新要素顺畅流通,青岛还在2023年启动建设了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探索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新机制,强化资源集聚,加快技术要素流动。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突出海洋经济和跨境技术转移特色,由公司化主体建设运营线上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同时建设线下成果展示交易综合服务大厅,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相结合的服务运营体系,正逐步建设成为“全国技术交易服务新样板”和“全球海洋科技合作新节点”。

无论在什么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下的产物。科技创新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价值,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支撑。青岛既推动创新协同,又增强要素集聚,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度融合,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