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欧盟完善了其推出的《新电池法》,要求电动车报废后电池必须运回生产国处理。该政策一经发出便引起我国民众和新能源厂商的不满。#深度好文计划#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电池生产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遇。那么为何该法规将对我国的电动车产业带来重大挑战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为何出台这一政策?我国又该如何应对?

中国新能源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和电池生产国。2023年,中国生产了近96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50万辆,占据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激增,达到120.3万辆,同比上涨77%。其中,38%的出口车辆进入欧洲市场,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是主要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也在欧洲多国建立了电池工厂,以满足欧盟对新能源汽车日益增长的需求。

欧盟的政策也是旨在提高外国新能源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成本,从而保护和促进本土电池产业的发展。

所以欧洲一直希望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但目前全球92%以上的电池由中日韩三国生产,中国占据了其中的6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担心过度依赖单一的进口来源会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因此希望通过法规促使外国企业将生产线迁至欧洲,以实现电池生产的本土化。

提高门槛是为环保还是抵制?

2024年5月,欧盟发布了新的电池回收法规,要求电池生产商承担回收和处理废电池的责任。

具体来说,电池在报废后必须运回生产国处理。这一规定对中国电池产业的影响深远,因为这样就迫使我国企业面对高昂的回收成本和严格的环保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自己称此举不仅是为了减轻本土废电池处理的压力,也是出于环保考虑。因为锂电池虽然不含有毒有害的重金属,但如果未能妥善回收,其电极材料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但是背后真相未必如此!目前,一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使用寿命通常为5到8年,这意味着我国第一批出口欧盟的电动车都将迎来电动车退役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看来,表面上这就是欧洲不想负责的态度,因为电池回收面临高昂的成本,如溯源、追踪和高效、低成本的回收技术。

欧洲此次将回收责任转嫁给我国生产商,欧盟无疑大大减轻了自身的负担。

但如果我们深层次来看,这就是欧洲开始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全球最大最老牌的的汽车生产基地,欧洲不允许中国新能源来抢占他们的市场。因为我国的新能源产品放在欧洲油车行列来看,性价比和环保都是极高的,毕竟西方国家也喜欢冰箱,彩电,大沙发。

所以出台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还是想限制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至少限制了国内厂商的出口量。

我国废电池回收市场还有上升空间

“他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欧盟可能不知道电池回收这一产业,在我国早已开花!

我国汽车车辆报废市场一直是盈利的,伴随我国汽车行业发展,都是是突飞猛进。我国对车辆报废管控的逐渐细化,也变相证明了车辆回收报废的高额利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回收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处理电池。

其实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电池回收产业链,上游负责提供回收设备和材料,中游负责电池拆解和检测,下游则是电池的重新利用。

我们在回收技术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采用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相结合的方法,大量回收锂电池中的金属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设备区块链平台,可以通过电池编码和芯片记录电池的容量变化,无需拆分电池即可了解其健康状况,这大大提高了回收效率。

虽然我国在电池回收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还有上升空间,我们必须要做的更好来面对国际上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欧盟此举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当你强大受人妒忌的时候,呼吸都是错误。

希望我们其他兴起的产业未雨绸缪,能一步步完善自己的实力,别给有心人有机可乘的机会。

结语

1902年,袁世凯向慈禧太后献礼了中国第一辆进口汽车,是德国奔驰汽车。

我们现在最被大众熟知的的豪华品牌“bba系列”也都是来自欧洲。

可以说曾经欧洲汽车,确实是全球汽车行业的标杆。

但是如今,国产汽车在这个赛道上已经完成换道超车,靠着新能源领衔全球!

希望在未来,我们所有的产业都能完成睥睨世界的壮举,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国家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参考资料:

《欧盟新电池法案,对我国新能源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光明网——2024.4.9

《中国锂电出海,在逆流中乘风破浪》——钛媒体APP——2024.01.24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