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影视创作的各个环节中,从筛选IP、生成剧本、配音到特效制作,AI的身影无处不在。

诚然,AI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无疑极大地提升了效率。例如,通过AI算法,制作人员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市场潜力的IP,为后续的影视开发奠定基础。AI生成的剧本不仅具有高度的创意性,而且能够根据大数据分析观众喜好,为影片的成功提供有力保障。此外,AI配音和特效技术的应用,更是让影片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这场技术革命在推动影视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AI创作边界、伦理价值、法律法规等问题的热烈讨论。

就此,日前我接受《综艺报》采访,就这些话题谈了一些看法,今天分享出来(有补充),供大家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积极拥抱AI创作者生存,对抗或忽视者将衰落

从历史角度看,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一些传统行业的衰退和新兴行业的崛起。比如汽车的出现使得马车行业逐渐式微,但同时也为驾驶员、汽车维修等新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样地,AI创作的兴起,虽然对部分传统创作领域构成挑战,但也为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手段和可能性。

面对AI创作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创作者们需要认识到,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创作方式的消亡,而是要求我们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进行创新和变革。就如同当年的马车夫,如果他们能够积极转型,学习驾驶汽车,那么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将继续下去,甚至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总之,AI创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它,积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和机遇。

AIGC技术应用与监管:共筑安全、可靠的人工智能环境

尽管监管政策的制定往往难以与技术发展的速度完全同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坚守一个核心原则:AIGC技术应用的前提,是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以及道德伦理要求。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单一的国家监管难以全面覆盖AI技术发展的所有方面。因此,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监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除了国家的主导作用外,私营部门、国际和区域组织、民间社会、媒体、学术界和研究机构、技术界以及个人等各方力量都应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的治理中来。

这种多元共治的监管模式,不仅能够弥补单一监管主体可能存在的盲点和不足,还能通过多方协作,共同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各方在其特定的角色和职责范围内,共同制定和支持与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系统相关的监管和治理办法及框架,从而确保AI技术的正向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面对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既要看到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也要正视其带来的挑战和风险。通过构建多元共治的监管体系,我们能够更好地引导AI技术的发展方向,确保其真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服务。

只有坚守“边界”,AI创作才能真正为影视行业赋能

AI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视频制作的效率与质量。传统的剪辑、特效制作等耗时费力的环节,在AI的加持下变得迅捷而精准。这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更为创作者们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挖掘和呈现丰富多彩的创意故事。

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总有两面,AI创作在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也潜藏着被滥用的风险。技术的双刃剑特性使得我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为了确保AI创作能够持续、健康地为影视行业赋能,我们有必要为其设定明确的“边界”。

这里的“边界”,即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AI创作绝不能成为法外之地,它必须像人类创作者一样,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原创精神。同时,AI创作也应遵循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避免传播低俗、恶意的内容,维护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