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大家还记得《最强大脑》的主持人蒋昌建吗?

除了知名主持人这个身份,他还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耶鲁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后。但就是这样一位跨学术、传媒两界的学霸,却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坦诚表示,自己曾患上过非常严重的焦虑症。为此,他曾请了一个学期的假去住院和治疗。

的确,蒋昌建自述的种种表现,都是焦虑症的特征:

  • 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不能和家人在一个餐桌上吃饭,要自己躲在一个房间里吃,还要把所有窗帘都拉起来;

  • 出差去机场了,心里却只想马上回家,虽然逼着自己过了安检,心跳却非常快,机舱关门的一瞬间更是想夺门而逃……

蒋昌建的心理医生曾问他两个问题:“你小时候成绩是不是还可以?你爸妈是不是不太管你?”在都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医生表示,这些因素可能是焦虑症的重要源头。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太高、有强烈的好胜心的人,到中年的时候,如果加上其他因素,很多人会出现焦虑的状况。

不少人以为,像他一样人生精彩的人,是不会焦虑的。但有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害怕有一天不再优秀,于是一辈子都在鞭笞着自己前进。

生活中也不乏一些进入名校、大厂的高知人群,最后被确诊为中重度焦虑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需要强调的是,焦虑并不是完全不好的,适度的焦虑(anxiety)是每个人正常的防御性情绪、激励我们积极行动,达到更好的结果。

病理性焦虑或焦虑症状(pathological anxiety),则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常常对极小的事忧心忡忡、没有充分现实依据却感觉要大难临头,而且这种紧张不安是持续的,即使客观上的问题解决了也不能改善。

如果问焦虑症患者“你在担心什么”,他们往往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有点像近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个词——“精神内耗”。一般人说出来或许是自嘲,对于焦虑症患者却是真实的折磨。

而且,焦虑症不只是精神上的担心焦虑,往往还伴有躯体上的症状,如入睡困难、易疲劳、肌肉紧张、甚至出现胸闷气促等。

如果以上一系列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可能就是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也叫焦虑症。常见的焦虑障碍类型是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此外还有恐怖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特定的恐惧症等)、它们往往和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同时发生。

惊恐障碍的特点是存在特征性的惊恐发作(突发而强烈的紧张焦虑体验),比如蒋昌建在机场的经历。患者们是这样描述的:“上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突然想哭,四肢抖动,呼吸急促”“脸都憋红了,有强烈的濒死感”“害怕一个人待着,怕犯病没有人救自己”……

不少患者第一次发作时会先挂急诊,但做了各种身体检查都没问题,去了心理精神科才找到原因。

怀疑自己或身边的亲友有焦虑症?

测测你的焦虑症倾向有多高↓↓

中国成年人焦虑症患病率已超过抑郁症,成为第一大精神障碍

2019 年发布在《柳叶刀-精神病学》( Lancet Psychiatry )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各类主要精神障碍中,焦虑障碍患病率最高,甚至超过了抑郁症。中国成年人中,任何一种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6%,每年(12个月)患病率为4.98%。据此推算,每年焦虑症患者大概在4000万人左右。

多项研究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 45-55岁年龄组患病比例最高。在明确诊断前已有10年焦虑症症状的患者不在少数。

2019年,一项发布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子刊BMJ Open的研究针对中国上海城市人群进行调查后发现,在5000多名30-70岁的参与者中,有9.84%的人患有焦虑症。其中,女性、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差(平均每天睡眠<6小时,睡眠时和醒来时有窒息感)与较高的焦虑症患病率显著相关,过去一年的家庭疾病负担也与焦虑症有关。

高校年轻人中,焦虑似乎已成“常态”

2021年,一项发布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通讯》(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通过对超过4000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和英国其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工作的职场人士相比,英国的博士生更有可能出现抑郁或焦虑的症状。

结果显示,大多数博士都认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是“常态”,而且他们的大多数同龄人都有过这类经历。超过1/3的博士生曾因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考虑过结束或中断学业;超过14%的博士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正式中断了学业。

74%的博士生和62%的职场人士都表示自己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症状,但有18%的博士生表现出严重焦虑症的迹象,这一比例是职场人士的两倍(9%),更是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在《自然》(Nature)杂志2022年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调查中,1/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攻读学位期间因焦虑或抑郁情绪接受过心理援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7]

为什么会得焦虑症?

在焦虑症发病机制方面,目前能找到的生物标志物还很少。一些神经生物学病因研究发现,大脑的相关神经解剖区(脑干)及其功能高警觉性在焦虑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关于神经递质的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GABA)能、去甲肾上腺素(NE)、 5- 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通路与焦虑直接相关。

目前研究的主流观点是,遗传脆弱性和社会心理因素(童年逆境或压力事件)的相互作用会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

首先,焦虑症具有一定的生物遗传基础——亲属中有人患过焦虑症或有其他精神障碍病史,是焦虑症的危险因素。

一项荟萃分析纳入了25项研究(7285人),发现:与父母没有焦虑症的人相比,如果父母患有焦虑症,那么自己患焦虑症和抑郁障碍的可能性明显更高。

还有研究显示,焦虑、抑郁和神经质人群之间存在高度遗传相关性,这表明焦虑症和抑郁症存在共同的遗传风险。

什么是“神经质人群”呢?就是生来就容易紧张、比较敏感的人,这叫做生理易感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123RF

在生理易感的基础上,如果早期经历了较多的负面创伤事件,比如幼儿时期抚养者没能及时给予积极的关心和照顾,就更容易缺乏安全感,还会形成认知偏差。

这类易感人群本身更容易捕捉到负面刺激,再加上近期经历了压力大和消极的生活或环境、事件后,就会激发出一些躯体症状。如果没能有效应对和解决这种担忧的状态和躯体症状,患者又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和生理反应。

也就是说,他们“担忧自己的担忧”,在一个怪圈里不断打转。

此外,以下因素可能导致焦虑症状出现或加重:

  • 一些身体健康状况,如甲状腺问题或心律失常;

  • 咖啡因或其他精神活性物质/药物。

近10年来,智能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似乎增加了大家的焦虑感。尤其是一些需要等待的间隙(比如等电梯、排队)时候,我们总会忍不住玩手机,但玩得越多却感觉越烦躁。那么,智能手机的使用会是焦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吗?

2018年,一篇发表在《压力与健康》(Stress and Health)的荟萃分析综述回顾了39项研究后发现,智能手机的使用与压力和焦虑之间存在小到中度的关联。不过,纳入的所有研究都是横断面的,还无法明确两者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到底是沉迷手机导致压力大和焦虑,还是压力和焦虑水平升高了才导致沉迷手机、习惯性看手机,还没有定论。

焦虑症不治疗,后果有多严重?

最后想跟大家强调的是,有一些焦虑症状,并不代表就是焦虑症。而如果怀疑自己患上了焦虑症,也不要讳疾忌医,要及时接受治疗。

有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焦虑症患者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未经治疗的焦虑症可能发展为抑郁症,还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风险升高、疼痛加重有关。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焦虑症还可能导致死亡。一项发布在《国际老年精神病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的队列研究发现,和一般老年人相比,有焦虑症的老年人死亡率增加了约 25%。

此外,得了焦虑症不治疗还有另一个风险——患者容易采取一些不健康的方式“把焦虑症状压下去”,比如抽烟、喝酒、暴饮暴食、过度使用阿片类药物等止痛药,甚至吸食毒品,失眠的人长期不规范地使用安眠药等等。比如苯二氮卓类药物或唑吡坦等安眠药,更适合短时间内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逐渐耐受以后,效果就变弱了,还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对于老年人,使用不当还会增加跌倒、谵妄和意识混乱的风险。

今天是5月25日,是中国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谐音“我爱我”, 提醒大家“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如果你怀疑自己或身边的亲人、朋友有焦虑症特征,不妨来做一组专业测试。

参考资料

[1] 蒋昌建:焦虑症最严重时曾想从飞机上夺门而逃-《艾问顶级人物》第2020-03-04期. Retrieved May 24, 2024 from https://www.iqiyi.com/v_19rx7v0kxk.html

[2] 中华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等, (2021). 广泛性焦虑障碍基层诊疗指南(2021年).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2) : 1232-1241. DOI: 10.3760/cma.j.cn114798-20211025-00790.

[3] 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2019).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6(3): 211‑224. DOI:10.1016/S2215‑0366(18)30511‑X.

[4] Wang Q, Zhang J, Yao H, Jin P, Zhao F, Zhang P,(2022).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 anxiety among the population in an urban area of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MJ Open.12(11):e062431. doi: 10.1136/bmjopen-2022-062431.

[5] Woolston, C,(2021).Depression and anxiety:the norm for UK PhD students.Nature-Career News.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3761-3

[6] Hazell, C.M., Niven, J.E., Chapman, L. et al(2021). Nationwide assessment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UK Doctoral Researchers. Humanit Soc Sci Commun 8, 305.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1-00983-8

[7] Woolston C,(2022). Stress and uncertainty drag down graduate students' satisfaction. Nature.610(7933):805-808. doi: 10.1038/d41586-022-03394-0.

[8] Szuhany, K. L., & Simon, N. M,(2022). Anxiety disorders: a review. Jama, 328(24), 2431-2445. doi:10.1001/jama.2022.22744

[9] Lawrence PJ, Murayama K, Creswell C,(2019).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Offspring of Par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58(1):46-60. doi: 10.1016/j.jaac.2018.07.898.

[10] Penninx BW, Pine DS, Holmes EA, Reif A,(2021). Anxiety disorders.The Lancet 397(10277):914-927.doi: 10.1016/S0140-6736(21)00359-7.

[11] Thibaut F,(2017). Anxiety disorders: a review of current literature. Dialogues Clin Neurosci. 19(2):87-88. doi: 10.31887/DCNS.2017.19.2/fthibaut.

[12] Blanco C, Rubio J, Wall M, Wang S, Jiu CJ, Kendler KS,(2014). Risk factors for anxiety disorders: common and specific effects in a national sample. Depress Anxiety.31(9):756-64. doi: 10.1002/da.22247.

[13] 杨杰霖, & 李鹤展. (2015).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病因机制与治疗综述. 中外医学研究, 13(17), 4. DOI:10.14033/j.cnki.cfmr.2015.17.089

[14] Anxiety Disorders -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NIMH) (nih.gov) . Retrieved May 24, 2024 from https://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anxiety-disorders#part_2222

[15] Vahedi, Z., & Saiphoo, A. (2018).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martphone use, stress, and anxiety: A meta‐analytic review. Stress and Health, 34(3), 347-358. https://doi.org/10.1002/smi.28

[16] What doctors wish patients knew about managing anxiety disorders. Retrieved May 24, 2024 from https://www.ama-assn.org/delivering-care/public-health/what-doctors-wish-patients-knew-about-managing-anxiety-disorders

[17] Wu YT, Kralj C, Acosta D, et al,(202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mortality in older people across eight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Results from the 10/66 cohort study.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35(1):29-36. doi: 10.1002/gps.5211.

[1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警惕!年轻人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会增加日后痴呆的风险. Retrieved May 24, 2024 from https://www.chinacdc.cn/gwxx/202203/t20220310_257680.html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微信团队,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谢绝转载到其他平台。如有开设白名单需求,请在“学术经纬”公众号主页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