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在医学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最初的解热镇痛,到后来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该药物以其广泛的适应症和显著的治疗效果成为了众多患者的首选良药,但其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目前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成为了医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便对此展开研究,并在阿司匹林的使用上有了新的发现,这一发现不仅为老年人群体的用药安全提供了新的指导,也为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研究发现:60岁后服用阿司匹林,小剂量更安全[1]

2022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刘梅林教授团队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这项研究耗时将近3年,期间团队精心招募了426名患者参与,他们都是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且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在研究中,刘梅林教授团队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其中,165例对象每天接受50mg的药物,而另外261例对象则每天接受100mg阿司匹林的治疗。经过严谨地数据分析后发现,后者(100mg/d)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增至67.1%、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增至73.8%,而在主要心血管事件和胃肠道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并无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结果的发现可以证明: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的中国60岁以上人群,小剂量的药物(50mg/d)可能更加安全。

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而医生通常会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和治疗。但老年人的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大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的风险,因此小剂量阿司匹林成为了一个更为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项研究的结果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应该选择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都是不同的,在选择药物剂量时还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该研究中也提到:低剂量阿司匹林(50 mg/d)在临床上更常用于出血高危人群,如有胃肠道疾病和出血史的患者;而推荐剂量(100 mg/d)的阿司匹林则更适合心血管风险高的患者,例如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的患者。

即便是小剂量,该药物也存在潜在风险,阿司匹林在带给我们诸多益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胃肠道不适是该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是因为药物进入机体后刺激胃内环境,导致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引发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胃溃疡或出血等严重后果。为了减少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可以在饭后服药,或者选择缓释片和肠溶片,以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

由该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此外,有些人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可能会出现哮喘症状,这被称为“阿司匹林哮喘”[2]。这类患者在就医时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和症状表现,以便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从而降低血液的凝固能力。这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可能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脑出血等致命后果。

手术前后、分娩前后以及存在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中,服用该药物都有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其他一些不良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肾功能损害、肝功能异常等;在某些情况下,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听觉系统的不良反应。虽然这些不良反应较为罕见,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该药物虽然常见,但也并非百分百的安全,本身存在胃部疾病、易过敏、哮喘患者、存在出血倾向、产妇等等高风险人群应该谨慎服用此药,服药期间需更加留意自身的症状和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并非普遍存在,而是因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长等多种因素而异。即便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对其保持警惕,为了确保用药安全,我们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如何安全用药?

1)注意用药时间和方式,确保药物疗效

用药时间和方式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对于普通剂型来说,一般建议餐后以清水送服,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为了保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释放和吸收,也可选择缓释片或肠溶片,不同的是,该剂型需在饭前服用,这样不仅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还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还需要注意用药的持续性。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通常需要长期服用,患者切记不能因为症状缓解就擅自停药或者间断服药,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疾病复发或加重,产生血栓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务必要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的身体状况调整用药剂量和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了解药物相互作用,避免风险叠加

阿司匹林与许多药物都存在相互作用,这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与某些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同时服用时,可能会增强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因为阿司匹林本就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而华法林则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能够阻止凝血因子的合成。两者共同作用,可能会使血液变得过于稀薄,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

阿司匹林与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这两种药物都具有刺激胃肠道黏膜的作用,同时服用时可能会导致胃肠道黏膜受损,从而引发出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E1、E2的合成,而这两种物质在人体内扮演着抑制胰岛素分泌的角色。当前列腺素受到阿司匹林的抑制时,胰岛素的分泌相对增加,这可能导致血糖水平降低,进而有诱发低血糖的风险[3]。

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出汗、心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在用药前,我们需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史和过敏史,以便医生能够综合考虑并调整用药方案。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关注自己是否出现了新的症状或不适,以便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调整用药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注意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酸性食物,如柠檬、橙子、葡萄柚等,它们富含柠檬酸、苹果酸等有机酸,这些酸性物质在胃中与阿司匹林相遇时,可能会改变阿司匹林的溶解性和吸收速率,从而加快其在胃中的吸收;过强的酸性环境也可能刺激胃黏膜,增加阿司匹林对胃的刺激性。

饮酒也可能会对服药的患者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酒精进入人体后需经历一个代谢过程,即从乙醇转化为乙醛,随后乙醛再被氧化成乙酸。而阿司匹林能够阻碍乙醛向乙酸的转化,导致乙醛在人体内的累积,这不仅会加剧个体的发热和全身疼痛感受,还会对肝脏造成损害。酒精还可能使胃部血管呈现充血状态,同时服药的情况下会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引发胃出血等不良反应。

除了酸性食物和酒精外,富含糖的水果、咸鸭蛋、茶水等也不适合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最好间隔2小时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疼痛缓解和退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剂量却大有讲究,特别是老年人,在用药时需特别谨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研究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60岁后的老年人,在服用阿司匹林时,选择小剂量可能更为安全有效。

但无论剂量如何,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均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相关指标,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科学合理地用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曦廷, 王浩, 郑琴,等. 50 mg/d和100 mg/d阿司匹林治疗中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相关结局: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的单中心中期分析[J].国际普通医学杂志,2022,20227089-7100.
[2]李萍,王春燕.阿司匹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获益与风险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2):23-26.
[3]刘小河.警惕药源性低血糖[J].家庭科技,201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