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P图太累了,所以我最多只做裁剪,不做其他。

对我来说,只要把亮度、曝光和对比度拉到100,就能「造」出取悦我自己的影像,可是,我不愿意这么做了。

本来以为高对比黑白就已经够了,可没想到还是不够。

不过,话说回来,明明在拍的时候,就看见了屏幕上的东西,已经摁下快门了,那为什么到家后还要P呢。

如果是别人的照片,我大概不会有「P图障碍」吧,但因为是亲自在太阳下拍的,所以,怕看照片和拍照片的感受发生冲突,所以,索性放弃后期,向拍照片的自己妥协了。

其实倒也不是把照片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只是想维持一种统一的状态吧。

其实,如果必须P图才能得到取悦自己的影像,那么P图也没关系,只是预感到工作量,所以放弃了。

根本无关于担心后期过的影像让自己觉得陌生,回忆不起自己拍照时的经历吧。

我啊,只想拍,只想看,其他的,什么都不想做。

如果摄影必须后期,那么,这种事就留给那些专业的摄影师去做吧,我希望这种事和我没关系。

何况,让影像忠于我的视觉取向,有什么意思,有没有做到这点,也并不会耽误我下一次继续出门。

相反,要是真的沉迷于后期的影像,而同时,又明知自己不可能在拍照的时候制造出这样的影像,那么,在拍照时,面对眼前的大海,会不会在心中预设经过后期的影像呢,那样,摄影,是不是成为了创造呢?

看着眼前的事物时,脑海中却出现了一张并非眼前所见物的复制品的影像,然后,为了能够制造幻想的影像,所以,摁下了快门。——恐怕,这就是后期会带给我的影响。

不知道为什么,写到这的此刻,我想起上高中时暗恋的女生在体育馆门口台阶上站立的场景。

用高对比黑白去拍那个场景,只会拍到她正在做什么,到家后去看,我会舍得改变这一场面吗?

因为珍惜,所以不会篡改。

但是吧,也许她的容貌会很清晰,可是,在日后,她的形象却会在我的脑海中发生改变吧,而且,这个改变还不一定能被我控制。

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记忆,一定会篡改曾经记忆深刻的人和场景,一个画面,只要印在了记忆里,就一定会被篡改吧。

什么样的人,能做到记忆与当时的眼前所见分毫不差呢?

这一点,大概只有相机能做到。

那么,相机,就是制造证据的机器。

那么,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作证据呢?

我想,应该是能摄录细节的照片。

比如,我拍下暗恋的女生,这一画面在记忆中发酵,可是某天我拿出这张照片,却发现她的白色校服上有脏污。

那么,应该在什么时机拍下照片,才能摄录到这样的细节呢?

或者该说,什么情况下,细节才会被发现?

也许我还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因为要留住这些可能在将来被发现的细节,于是,不能进行能在看照片的当下取悦我视网膜的后期工作。

那,如果有一天,真的可以在相机内直接套用这套取悦我视网膜的滤镜呢?

我应该也不会用吧,因为和现实差得太远。

所以,如果将后期的工作直接挪到「前期」——即拍摄时,那么,自己此刻到底要不要后期,这个答案就明显了吧。

所以,篡改的事,还是交给记忆去完成吧。

写到最后,突然发现,我用gr3的滤镜拍,已经是后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