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新闻再次登上了热搜。新闻中提到,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首次被纳入“杭州市”高学历人才补贴范围。不仅是杭州,近几年太原市、石家庄市、宁波市等多地陆续发文,在发放各类人才补贴时,对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同等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现阶段来看,非全的认可程度肯定是不如全日制的,但非全的社会认可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竞争力是越来越高了。关于两种类型的讨论从来没有断过,但其实它们的受众也不太一样,全日制更倾向于应届生&脱产生,而非全日制则偏向职场人士。大家不要盲从地去选择非全,或者全日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

那么对于想读非全日制的许多同学都会有一个疑问:非全日制研究生到底值不值得考,会不会考了没用?

01、非全日制为何受到歧视

起源于“在职”、却不同于“在职”的“非全”,自2016年改革后走上了研招的历史舞台。

这一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发布,其中明确: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生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改革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招考使用同样的试卷和录取标准,同全日制一样,进行学历学位双证管理(以往的在职研究生是单证),具备同等法律效力;毕业标准和全日制一致,保证同等质量。

2017年,“非全”首次报名,新政策激发了无数考生报考的热情,全国各省或直辖市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占研究生报考总人数的比例显著。

不仅考生“热情”,国家也对“非全”寄予“厚望”。2017年,教育部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共下达了约136360个招生计划,占到硕士研究生总体计划数的22.17%。

但教育部明确规定非全与全日制研究生是统一的入学标准和培养模式,为何还会出现“非全”遭受就业歧视的情况呢?

因为在用人单位眼里,非全的水平与全日制的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停招部分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转向“非全日制”。非全作为未来专业硕士发展的大趋势,大众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新生事物”的存在。

02、客观认识非全日制

实际上,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很多地方都是相同的。

1️⃣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报名和考试的时间是一样的,都是每年10月份统一报名,12月份参考统考初试,即同招同考

2️⃣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考试录取原则是一样的,都是按照统考国家统一分数线进行录取工作,即同分同线

3️⃣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一样的,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即同培同证

4️⃣ 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事实上,在非全诞生之前,用人市场就对学硕和专硕的含金量争议不断,而最近几年,学硕和专硕在绝大情况下近乎等同,用人市场的争议点落在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上,而随着国家官方声明非全日制的含金量和全日制等同,相信不久的将来,对于非全的质疑声会越来越小。

03、非全认可度稳步提升

非全日制的学习时间比较灵活,可以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一边在职场历练的同时,一边在学校钻研专业知识。

国家层面也一直在通过相关的政策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

2020年2月,教育部和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歧视,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等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10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曾发布《关于支持招收2022年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山、沈阳、太原、青岛等多地,也已将统招“非全”纳入人才引进或补贴政策。

6月27日,杭州市政府官网公布的人才引进落户政策表示,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2017年后录取的符合条件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两年内可“先落户后就业”。

此外,河南省、天津市等地的“三支一扶”、公办教师等招募公告中,都曾明确提到,对国家统一招生的2017年及以后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民日报也发文呼吁全日制学历与非全日制学历一律同等对待,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由此可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在不断提升,政策层面也一直在关注非全日制学历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