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的得名,来源于两本书:《春秋》和《战国策》。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为孔子所写。“春秋”就是“年”的意思。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从春秋到战国的转变和区别:春秋有儒家的影子,讲究的是礼法;战国以战为策,讲究的是实力。

但两者的分界线,却有不同的权威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王朝最初疆域图

第一种说法:最主流的史学界观点认为的是“政治分界线”,以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为界。

主要依据是《春秋》和《史记》。《春秋》这本书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历史。

大部分史学家认为,春秋战国划分不能以鲁国政权交接为界,与这一时间段收尾最接近的是周敬王去世。故太史公作《史记》时,以此为界进行划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种说法:如前所述,还有“《春秋》分界线”,以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去世为界。

部分史学家则直接用前面说的《春秋》中的记载为界,将其结束的鲁哀公去世做为收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越王勾践剑

但这两种说法都有一个问题:单纯的以王侯生卒为界,没有考虑精准的天下形势。

比如按此划分,春秋霸主勾践的顶峰时期,被算到战国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郑,战国时韩国国都

第三种说法: “七雄分界线”,以公元前403年为界,韩、魏、赵三家分晋,周天子被迫承认三家为诸侯。这也是《资治通鉴》的开篇。

此时,战国七雄正式形成,也不会出现春秋霸主的事业巅峰,被划分到战国的情况。

不过,韩魏赵三足鼎立早已成立,田氏也取得齐国政权,就差周天子名义上的承认了。

所以,这个分界线更像是追加名义为界,实际意义略显单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平之战,异常惨烈

第四种说法:“灭国分界线”,以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为界。

春秋与战国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春秋以争霸,争排位为主;但是战国以灭国为主。勾践灭吴,其实已经具备战国的特点,故作为了战国之始。

这种说法在童叔业的《春秋史》中被采用。

以上。

参考资料:《史记》、《春秋》、《战国策》、《春秋史》(童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