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一篇名为《X&%$@##》的文章在行业刷屏。

读完后忍不住拍案叫绝,这篇文章写出了我这两年想说却不敢说,想呼吁却无从呼吁的话。

由于我的能力有限,我就把这篇文章发给认识的几位互联网大佬,希望他们能够行动起来,做点事情。

值得讽刺的是,这篇警醒中文互联网内容正在加速消失的文章,到了今天也已经被404,消失在了中文互联网世界。

嗯,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把提出来的问题解决掉,问题自然而然不就没有了吗?

 2

每天刷短视频、小红书的年轻人感受可能不太深刻,像我们这种从PC互联网走过来的老人,这几年明显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信息在互联网时代消失了,彻彻底底消失了。

我通过各种方式,搜索我在十年前发表过的文章、做过的节目、拍过的视频,绝大部分都找不到了。

过去20年,我还用浏览器收藏了至少200个网址,在今天绝大部分已经打不开了。

而在上一个十年,我搜索或者寻找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期,关于新浪、网易、donews的网页,是可以搜索到的。

这种“丢失”或者“缺失”非常可怕。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和几位年轻人沟通,讨论互联网风云人物,谈及柳传志的管理思想,年轻人懵了“谁是柳传志?”完全没听过,他们处在一个信息割裂,且被短视频和信息流投喂的时代。

作为入行20年的互联网信徒,忍不住悲从中来。在我们那个年代,曾经畅想互联网可以轻松包容人类所有的信息、文化、知识、内容,并且可以轻松检索。

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不可能持续保存下来所有东西,它却可以消除很多东西。

 3

我再次呼吁,我们的行业一定要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之所以知道安史之乱后这个国家的人民遭遇了什么,时代遭遇了什么,是因为杜甫等少数人用忠实的笔,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假如没有这些关键的个别人,就算这个国家真的在短短几年内死掉一半人,真的有家庭“惟残一人出骆谷”,多少年后也会被遗忘。

而遗忘,就是背叛,代表着同样的错误会一次次再犯。纵观我们的历史,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这个民族,号称有5000年的文化传承,始终压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其他几大古国一头,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传承没有中断。

然而,历史的洪流中,也有一些时期,人们曾试图抹去过去,追求全新的未来。但很快,他们发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和根基。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也是处在一个有人想“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的时代。

互联网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理应承载起来弘扬大道、传播文化、保存信息的价值,但现在大片大片的历史和过往,就像真空一样,彻底消失,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前两年,胡喆、林军、觉民等人创作的《沸腾十五年》的续集出来后,我就推荐周围朋友购买。关于互联网发展史,几乎没人去系统性写作,真的太稀缺了。如果没人去写,几百年后,子孙后代就真的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更何谈传承呢?

在互联网行业,像刘韧、林军、胡泳、吴晓波这些相对忠实记录历史的人,愈发珍贵。几百年后,世人终将认识到他们的价值。

 4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清过去,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正如我们通过杜甫的诗歌了解到安史之乱后人民的苦难,历史的记录对于我们理解过去、警示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中文互联网内容,正是这个时代的历史见证,它们记录了我们的思考、探索与成长。如果这些内容消失了,那么未来的世代将如何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貌与变迁?

我觉得,我们现在要立刻行动起来,拿出来保护大熊猫的力度,保护正在消失的中文互联网内容。

首先,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公司在内容保存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法律手段,确保互联网公司对其平台上的内容进行定期归档和长期保存。当然,政府是否需要搞一个类似“四库全书多地保存”的方案,也可以提上日程。

同时,我们需要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技术企业等开发先进的网络信息抓取、存储、检索和呈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保存互联网内容,还能提高信息的可访问性和利用率。

另外,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汇聚政府、企业、学术界和公众的力量,共同推进中文互联网内容的保护工作?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作土壤。唐代杜甫之所以有“诗史”保存下来,是因为当时的朝代(相对)比较开明,没有删除杜甫写的文章。在我们这个时代,像刘韧、林军等优秀的历史记录者,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独特印记。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关注,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到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中来。

总之,保护中文互联网内容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未来的世代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从中汲取智慧,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