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组

文|曲奇

4月以来,港股市场的急速上涨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

然而,恒生指数在5月20日创下19706点的阶段性新高后,接连4天的下跌又让不少投资者心生疑虑,这一轮港股行情是否结束了?

在连续4年下跌后,港股市场究竟是反弹还是反转?驱动港股本轮上涨的因素有哪些?接下来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板块?

1、港股反弹多只基金业绩亮眼

经过连续4年下跌后,2024年港股市场终于迎来了一波强势反弹。

本轮港股行情始于春节前,快速上涨于4月。年内,恒生指数由最低的14794点,反弹至最高的19706点,区间涨幅达33%。

Choice数据显示,自4月22日至5月6日,恒生指数实现连续十个交易日上涨,创下了自2018年2月以来最长的连涨纪录。市场上已有一些言论称,“港股已进入技术性牛市”。

不过,自5月20日创下阶段性高点后,恒生指数又经历了连续4个交易日的下跌。

5月27日,恒生指数止跌回升。其中,银行、海运、煤炭等高股息行业集体大涨,指数涨幅领先。

在港股市场上涨的带动下,年内多只港股主题基金业绩表现优异。

ETF基金方面,根据Wind数据,截至5月28日收盘,港股红利指数ETF(513630)场内份额达17.19亿份,规模20.05亿元,再创上市以来新高;港股通红利ETF(513530)年内涨幅超28%。

港股相关的QDII基金方面,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截至5月27日,柏杨管理的大成港股精选混合(011583)年内涨幅21.11%,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亚洲精选(118001)年内涨幅18.67%。

主动型基金方面,截至5月28日,罗佳明管理的中欧丰泰港股通混合A(016297)年内涨幅16.95%,史博管理的南方港股创新视野一年持有混合A(012586)年内涨幅15.66%。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根据公募基金2024年一季报,侧重投资港股的主动管理型基金数量环比上季度有所增加,其港股仓位刷新了近三年最高点。

2、港股反弹的驱动力有哪些?

港股的这一轮上涨,究竟是哪些因素驱动的?

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经过去几年的调整,港股市场的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基本面和政策面与资金面的共振,或是港股反弹的主要驱动力。

罗佳明认为,港股的上涨受到了政策和估值两方面影响。

罗佳明称,政策面上,4月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是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

估值方面,罗佳明认为,部分海外资金出现一定的“高切低”配置倾向,从部分涨幅较大的市场中切换到港股市场来。

鹏华基金研究部总量周期组组长张峻晓与罗佳明的观点相似,认为高估向低估切换是本轮港股反弹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不过,张峻晓更多是从资金流向做出阐释。

张峻晓分析称,整体来看,本轮港股的上涨是基本面和资金面共振的结果,外资更多地参与到行情中。

张峻晓表示,一方面,一季度美国经济和通胀数据出炉后滞胀预期升温,日元和日股的调整驱使全球配置的资金流出;另一方面,5月美联储并未释放更鹰的信号,港股资产的低估值、高股息优势开始显现,从而成为外资的避风港。

张峻晓认为外资是港股上涨的主要驱动力,但国金证券则认为南向资金的买入是港股上涨的重要原因。

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南下资金在3月至4月加大净买入力度,并实现连续11周净买入,成为港股市场的重要交易资金来源。

3、港股后市行情如何?

自5月20日创下阶段性新高后,恒生指数已调整了6个交易日,港股近期的调整让不少投资者对后市产生了担忧。

那么,这一轮港股的反弹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趋势性行情?

对于港股后市的预判,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师张忆东认为,4月份至今的行情才算刚开始,真正的外资大规模流入中国资产、流入港股,可能是在今年三季度。

汇丰晋信基金经理付倍佳认为,港股市场在业绩和流动性的双击下,有望得到修复并实现困境反转。

付倍佳表示,从2023年开始,蓝筹公司在外部环境波动时盈利韧性仍强,且盈利增速有望在2024年加速。她预计港股市场的整体盈利增速,有望在2024年领跑全球,这将成为支撑港股修复的重要力量。

付倍佳还称,过去三年美联储加息带来的流动性收缩是导致港股下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随着美联储结束加息周期,港股市场的流动性困境有望迎来反转。

4、接下来的主线在哪些板块?

倘若港股市场的上涨行情有望延续,哪些板块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平安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港股市场的配置窗口已至,建议重点关注“红利、出海和互联网”三条主线。

平安证券称,石油石化、有色金属、煤炭等港股红利板块受南向资金偏好;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工程机械、新能源、纺服、家居等传统出海板块具有优势;在新“国九条”下,互联网板块具有稳定增长、高分红、低估值等特点,将进一步获得投资者青睐。

展望港股后市,罗佳明关注的重点与平安证券相似。

罗佳明给出的配置建议是,一是资源品代表的上游,包括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造船行业等;二是出海,借鉴当年日本企业出海创收的经验;三是科技创新相关,包括医药、互联网、电子半导体等。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对港股接下来的走势持谨慎态度。

柏杨在一季报中写到,“我们认为今年余下时间里的港股及中概股市场,断言大市反转和牛市重临还为时尚早。”他还提醒投资者要谨记“机会是跌出来的,风险是涨出来的”,时时注意投资节奏乃至适度波段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