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1940年,19岁学生冯运修当街刺杀大汉奸,后被敌人包围血战到底。

1940年7月7日,冯运修在大街上拦截刺杀汉奸吴菊痴,连续两枪击中吴菊痴的脑部,致其当场死亡。

一个月后,日本情报部门获悉冯运修的家庭地址,在夜里采取突然袭击,冯运修坚持抵抗,最终重伤身亡。

冯运修为何要刺杀汉奸?他身上有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爆发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热潮,广大爱国青年纷纷投身到抗日活动中,在这个时期,全部由青年人组成的北平抗日锄奸团成为抗日斗争的重要力量。

冯运修在16岁就投身到抗日行动中,秘密加入抗团,为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与此同时,冯运修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即大汉奸齐燮元的外甥,这一身份使得他能够与军方人员接触,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提升自己的战斗技能和能力,并学习一手好枪法。

1938年,冯运修参与了火烧日本商行的行动,摧毁了大量供应日军使用的物资,切断日军的物资供给,对其战争能力造成损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后,冯运修转移到北平,出手刺杀与日本侵略者勾结的商会会长,尽管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果决和勇敢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1940年7月,日伪方面打算举办七七事变的庆典,为了向汉奸们发出警示,军统决定采取行动,对那些对抗国家和民族利益有害的汉奸进行刺杀,以震慑和惩戒。

在这次行动中,军统选定了冯运修作为主要行动人员之一,参与执行刺杀日伪政府的喉舌吴菊痴。

7月7日,伪政权的高级官员们就陆续抵达了庆典会场,作为主持人的吴菊痴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不时向到场的嘉宾们致意,并对整个活动进行着周密的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奸们纷纷登上了主席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夸耀着伪政权的成就,试图向民众展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然而,台下的抗日团体成员们却对此嗤之以鼻,他们暗自谋划着如何在这个时机下挫败日伪的阴谋。

冯运修伪装成普通民众,混进庆典会场,谨慎地观察着整个活动的进程,寻找着可乘之机,他打算利用人群遮掩,当众开枪射击吴菊痴,向敌人展示抗日斗争的决心和力量。

可是当天日伪军在庆祝会场周围设置了高密度的警戒线,抗团的负责人发现没有出手的机会,决定重新部署行动,在庆典结束后再行刺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庆祝会很快结束,会场逐渐恢复了宁静,吴菊痴乘坐一辆黄包车缓缓驶出会场,冯运修骑着自行车紧随其后,他隐匿在夜色中,时刻保持警惕。

然而计划到这一步再次出现意外,吴菊痴并没有立刻回家,而是去饭店和朋友小聚,冯运修一直在暗中观察吴菊痴的一举一动,很快就发现了这样的变化,他倍感意外,需要迅速调整计划。

吴菊痴所在的饭店环境复杂,周围车水马龙,来往的人员众多,如果冯运修贸然闯入,很容易引起他人注意,失去隐蔽的优势。

而且他事先也没有侦察,贸然行动很容易失去机会,所以他只能在外面等待吴菊痴出来,然后在半路动手。

在等待的过程中是否又出现了意外?这次刺杀成功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1940年,冯运修在北平当街刺杀汉奸,后来被日伪特务围困,壮烈牺牲。

在等待吴菊痴出现的过程中,冯运修保持了高度的警惕,密切关注了周围的情况,一旦出现错误,就会对计划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吴菊痴出现后,冯运修立即采取行动,骑着自行车跟了上去,确保能够把握吴菊痴的行踪和动向,了解对手的计划和动机,并且制定适当的反应策略。

这一次是否出现了刺杀的好机会?冯运修抓住机会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路上都没有什么好机会,一直到新华门附近,突然出现了大户人家的送殡队伍,如同一道黑色的洪流,伴随着哀乐和锣鼓声,浩浩荡荡地出现在众人视线中。

黄包车夫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喧嚣,出于对礼节的尊重,不得不放慢车速,停在路边让路,吴菊痴的目光也随着送殡队伍的移动而转移,仿佛被这悲痛的仪式深深吸引。

在紧张而微妙的气氛中,冯运修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难得的时机,他把握住这个瞬间,毫不犹豫地调动起全身的力气,猛力地蹬动脚下的自行车,如同一道疾风,迅速接近了目标——吴菊痴的黄包车。

吴菊痴正沉浸在出殡的哀伤节奏中,注意力并未完全集中在周围,这恰好给了冯运修一个接近的缝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运修的决断力在此刻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自行车调整到一个理想的位置,枪口对准了吴菊痴的太阳穴,那里是人体最为脆弱,也是最为致命的部位。

枪声在寂静的街头瞬间炸裂,两声清脆的回响几乎同时响起,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由于距离如此之近,射击的精准度达到了极致,吴菊痴甚至来不及发出任何声音,生命的火花在枪口的火光中瞬间熄灭,他的身体在黄包车座上骤然僵硬,生命的迹象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由于周围环境嘈杂,人们甚至没有注意到任何异常,就连黄包车夫也没有听到异响,这无疑给了冯运修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完成他的撤退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冯运修跑远之后,吴菊痴的死亡才引起注意,这时枪声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一切都发生得如此迅速而无声,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在完成任务的关键一击之后,他并未被突发的紧张局势所困扰,而是保持着高度的自制力,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继续撤离行动。

他熟练地控制住自行车,毫不犹豫地加速,快速地离开了现场,以最短的时间和路线绕回到了他们的安全据点。

另一边,冯运修的同伴通知第二组放弃行动计划,立即撤离,以避免被敌人追踪,同时取消所有外勤活动,躲避日伪的追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菊痴的突然死亡引起了汉奸们的强烈震动,他的死不仅是对日伪政权权威的直接挑战,也是对抗日力量活跃性的明确信号。

这一事件立即引起了日伪方面的高度警觉,他们迅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搜捕行动,希望能够捕捉到参与刺杀的抗日杀奸团成员。

然而,尽管搜捕行动规模庞大,涉及的区域广泛,日伪方面却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因为抗日杀奸团的成员在完成任务后,已经迅速而有序地撤离了现场,他们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之中,使得日伪方面的搜捕行动徒劳无功。

后续日伪方面又有什么动作?冯运修是否安然无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1940年,大汉奸在北平街头突遭刺杀,热血志士与敌人血战到底

1940年8月,日本情报机关发现了抗日杀奸团的线索,锁定了冯运修的住址,准备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行动。

这一行动直接由日伪军方牵头,从外地派遣军警介入,并且在行动之前并未告知北平方面,将保密措施做到了最好。

日伪特务的行动成功了吗?冯运修的命运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8月6日,北平城内一片寂静,日本宪兵队接到情报,得知了冯运修的藏身之处,于是迅速行动,包围了他的住所。

冯运修的警觉性极高,他在宪兵队即将完成包围之际,提前察觉到了异常,没有丝毫犹豫,他轻手轻脚地从床上起身,迅速取出了藏匿的枪支,准备应对可能的危险。

宪兵队在外围严密布控,他们等待着最佳时机冲入冯运修的住所。而冯运修则在屋内,凭借着对环境的熟悉和对敌情的敏锐感知,小心翼翼地移动,试图找到一个有利的位置进行抵抗。

此时日伪特务的包围圈还有漏洞,冯运修是有机会逃脱的,可是他身边有很多机密文件,必须要在离开之前全部销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打开了炉火,准备将这些重要文件焚毁,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行动,因为厨房的烟雾很容易引起宪兵队的注意,但冯运修知道,这是必须要做的。

他小心翼翼地将文件放入火中,烈火中的纸张在瞬间化为灰烬,冯运修的手指在火焰中微微发抖,但他的神情坚定不移。

这时日军完成了全部布置,手中握着枪支,一边喊叫着,一边冲入冯家小院,他们很快团团围住冯运修的藏身之处,喊话让他投降。

冯运修不搭理外面的响动,继续烧毁文件,糊味很快蔓延开来,日军也发现了不对劲,立刻开枪射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冯运修展现出了他的勇气和决断力,他一边开枪反击,一边观察着周围的情况,确保没有日军闯入。

特务们没有携带重武器,无法轻易攻进房间,但是他们仍然在不断地试图冲击,局面一时僵持下来,冯运修被拖住了。

很快日军的支援到了,随着敌人的一声令下,机枪的怒吼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子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狠狠地撞击在厨房的墙壁上,木屑四溅,砖瓦崩裂。

面对如此猛烈的火力,冯运修手中的枪支逐渐失去了反抗的力量,最终,他的枪声渐渐平息,日伪特务闯入硝烟弥漫的厨房,发现了躺在血泊中的冯运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身中数弹,鲜血染红了周围的土地,脸色苍白,双眼紧闭,气息微弱到几乎无法察觉,但他的手中还紧握着那支已经失去光泽的枪支,仿佛在诉说着他最后的抵抗和无奈。

敌人为了获取口供,将冯运修送往医院救治。

在病床上,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伤口不断恶化,感染不断扩散,生命之火最终熄灭,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为他的信仰和抵抗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冯运修的牺牲并非孤立事件,它是那个时代无数英勇抵抗者命运的缩影,他们为了捍卫家园、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抵抗外敌的坚固防线,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后人的敬仰和纪念,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建设更加公正、和平的社会而继续奋斗。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