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领导人的专机还没有抵达中国,欧盟高官便态度极其傲慢地给中国划下“红线”,向中国提出了混淆视听的要求,如果他带着这样的态度访华,那么他的行程恐怕不会愉快。

北京时间4月5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次中欧对话的结果将会极大地影响可预见的世界未来格局。但在欧盟领导人访华的专机到来之前,欧洲内部便先传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首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再度对中国施压,宣称中国配合俄罗斯宣传并支持俄罗斯经济,要求中方停止这些行动。由于斯托尔滕贝格本身是北约高官的身份,他的发言极度不客观是众所周知的,中方对他并不需要给太多面子。但在斯托尔滕贝格之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也对中国发话,这就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米歇尔在4月4日公开表示,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实现乌克兰和平上负有道义责任。同时米歇尔强调,虽然欧盟打算继续与中国进行建设性的互动,但他期待中国能够“表现得像一个积极的全球参与者,特别是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上面。”从米歇尔的发言来看,他继续一口咬定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而不提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这也体现出欧洲当前的偏见性态度。而更重要的是,米歇尔旁敲侧击地指责中国没有发挥积极态度,暗示中国没有尽到自己的道义责任。他的这种指责虽然没有明说,但应该是非常容易看清的。而且从他的言语来看,这位欧洲理事会主席似乎是在暗示中国,如果中方不配合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那么欧盟接下来也会和中国“翻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欧领导人即将进行会谈的情况下,欧洲理事会主席的这番傲慢发言,对于接下来的会谈显然没有什么帮助。米歇尔带着威胁性口吻对中国提出的要求,是中方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明确拒绝的。米歇尔无非想要中国切断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加入西方集团对俄罗斯的制裁,从而实现所谓的打垮俄罗斯的目标。而中国外交部再三表明态度,指出制裁无助于解决问题,通过对话满足各方的合理关切,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至于中俄两国关系的问题,中方也再三强调中俄关系具有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特性,也绝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轮不到第三方对此说三道四。可以说中方的立场是向来一贯和坚定的,欧盟虽然试图在俄乌冲突的问题上改变中国的态度,但他们应该尽快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应该以中欧关系为筹码威胁中国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从中方对来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态度差异中,就能管窥中方对不同立场对话者的态度。马克龙此次访问中国携带了一个法国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代表团,总人数加起来有一百人出头。这也非常符合马克龙之前的态度,那就是和中国谈俄乌冲突是一个方面,但与中国谈合作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在马克龙的专机抵达北京之时,中方安排了盛大的欢迎团队。在马克龙走下专机台阶的那一刻,更是有中方人员送上一束鲜艳的鲜花,总体来看氛围是非常融洽和睦的。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却是乘坐商业航班抵达,抵达时分也在夜间,中方安排的欢迎人员明显较少,冯德莱恩与中方代表之间也缺乏沟通,一切都和马克龙抵达时形成鲜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不同的待遇背后,根本原因恐怕就在于这两个人此行对中国的诉求重点也是不同的。欧盟领导人这次过来,无非是谈俄乌冲突问题以及中欧关系问题,马克龙明显侧重于后者,而冯德莱恩则侧重于前者。双方这种差别就注定了马克龙此行,更多地是来谈合作问题,而冯德莱恩此行更多的是对中国进行施压,这样的态度差距很可能是中方区别对待二人的关键所在。对于欧盟来说,他们应该尽早认清事实,放弃对中国进行不切实际的施压战略,尽早回归合作的主题,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欧盟。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本人就宣称要在中旬访华,但他如果带着这种不切实际的态度前来,那他恐怕不会得到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