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艾跃进,敬重他的都称他一声“艾公”,不敬重的,那称呼可就多了。我折个中,就叫艾教授吧。艾教授之前是南开大学的,与复旦张维为教授齐名。北跃进,南维为,皆精神导师也。

艾跃进,可以说是人如其名的。回溯艾教授说的那些话,多少都有点那个年代的味道。用艾教授自己的话: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

我仔细看了艾教授说这些话的表情,他大抵是严肃的,也就是说,他是真的相信他说的那些东西,他在讲道理的时候不想笑,不似某某。

比如艾教授对于当前“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题材的作品备受追捧,甚至在京剧界也出现了刻意回避样板戏和革命现代戏的现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认为“我们应该更加多元地呈现历史文化,不忘工农兵的伟大贡献,以此传承和弘扬真正的民族精神。”

然而一定程度上,艾教授真正在意的是“样板戏”被边缘化了,但是“样板戏”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却与艺术作品“多元化”本身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当代不是没有表现工农兵伟大的艺术作品,比如余华的《活着》,梁晓声的《人世间》,都对工农兵的生活及命运有很深刻也很动人的揭示。重要的是,这些艺术作品是被市场所接受了。而艾教授所渴望的那一套“样板戏”,却很难得到广泛艺术市场的接受。理由当然是人物的脸谱化,剧情的套路化,主题的单一化。受众当然是有,但是主要是一些跟艾教授经历过同样“火红的年代”的老年受众。很多年轻的观众,可能更容易去接受《人世间》《我的阿勒泰》这样的作品。

艾教授对于英语学习也颇有微词,他在演讲中说:“我们大学毕业生拿不到英语四级证书,居然拿不到学位证,这不是洋奴哲学吗?”

这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当前很多国人的一种近乎盲目和反智的排外行为。

最近上海有个保安,禁止青年人读外国诗歌。这位保安的理由是,“中国人为什么不宣传中国的正能量?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诗了吗?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了吗?”

如此思维模式,可谓深得艾教授的真传。

读点外国诗歌,就等于放弃中国五千年文化了?好大的帽子。

而大学英语四级作为中国大学生拿毕业生的必要门槛,竟也被艾教授批判为“洋奴哲学”。

可是倘若你连英语四级都过不了,不就意味着你没有能力去读懂国外第一手的重要文献吗,你只能看翻译过来的东西。这样不是固步自封是什么?

我不知道艾教授自己的英语水平如何,有没有过英语四级。总之,他的这番言论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什么原因呢?毕竟中国10亿网民,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超10%。也就是大部分网民是不需要考英语四级的,那么跟着艾公一起骂骂英语教育,还能长我民族志气,岂不快哉?

多看一些艾教授的视频,就会发现他实在是太忧虑了,可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连女生裙子的下摆是不是要盖住膝盖,男性18岁还在家里住着是不是莫大耻辱这种事,也要去操心。

而我最不同意艾教授的一句话,就是“宁背一世之侵略骂名,也要让子孙万代享福”。

这不就是民族主义情绪吗。侵略怎么是对了,真正让子孙万代享福的,难道都是靠侵略得来的吗?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所有的侵略者都可以拿这句话去标榜自己,那么这个世界不就成弱肉强食的大丛林了吗,还有什么文明和底线呢?

每当看到很多怀念艾教授的文章和视频上写着“不要怀念我,去成为我,超越我”,我就会想起战马行动和毛星火。有了他们,艾公可不就千古了吗?

艾公泉下有知,可含笑九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