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新华书店坐了一上午,看了一本名为《胜者心法 · 资治通鉴成事之道》的书,作者是冯唐。

冯唐一直是我认为很神奇的一个人,他是协和医学院博士,也是诗人和作家,又是麦肯锡董事合伙人,还是华润医疗的 CEO。

这么多身份和职业,普通人连一个都很难做好,但他却横贯多个领域且都做到了头部。

上面提到的那本书是用《资治通鉴》的内容去洞察企业管理,提到了很多关于公司治理、团队管理、人才管理的策略。

其实做产品也是一样的,把产品做好的方法和思路可能并不在产品本身,我们要做到的其实是触类旁通。

我一直说,产品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产品。

在过去的很多文章里,我也用很多生活现象背后的逻辑去分享了什么是产品思维,其实这也是触类旁通。

此外还有一个同义词,举一反三。

很多人学了一些方法但解决不了问题,本质是没有做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冯唐有这么多身份,那么,当别人问他时,他会如何介绍自己呢?

说实话,我不知道。

但如果别人问我是干啥的,我会说,我是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

我并不会说自己是产品经理,因为不了解互联网圈的人一听到这个介绍,可能会认为我是个经理,属于管理层。

懂的都懂,产品经理不一定是经理。

而做互联网产品就相对好理解一点,网站是互联网产品,App 也是互联网产品,线上社群和运营公众号也都是。

要是放在 30 多年前把同样的问题再问一次,我想大多数提问者都会说「请问,你是哪个单位的?」。

在那个年代,即便你是在百货公司或者副食品公司上班,人家也会默认问你是哪个单位的,而不是说你在哪个公司上班。

因为,单位是一种身份,同时也是一种标签。

单位背后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专业。

电力局、电视台、财政局,这些单位都是专业的代名词。虽然我们也知道,早年进这种单位对于专业的要求是非必要条件。

时间到了现在,单位这个词已经逐渐被弱化了,铁饭碗逐渐生锈,终生制的单位也出现了变数。

尤其是最近这十年,出现了很多新职业,他们没有单位,甚至连职业都是新的。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何来评判专业?

举个例子。

专业的产品经理,这应该从哪些维度、哪些技能、哪些认证去下定义?

虽然大厂会用职级来评判不同阶段产品经理的水平,那这并非行业标准,差异性极大,阿里的 P7 跟京东的 T7 可能就有所区别。

既然没有标准,那我们如何去评判一个产品经理的专业呢?

可能有读者会说了,看作品啊,看他有没有什么成功案例。

这的确是个思路,但话说回来,没有成功作品的产品经理就不专业么?我想,这个结论是不客观的。

我就认识很多没有成功作品的专业产品经理,这主要是从他们的行业经验、做事方法、综合能力、个人素质得出的个人评价。

当我认为一个产品经理很专业时,并不看他出自什么厂,也不看他参与过什么成功作品,而是看他是否有一套成熟体系化的产品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

这种体系化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法不是理论,而是基于大量实践形成的直觉。

冯唐可以用《资治通鉴》来谈企业管理,说明他对于后者是融会贯通的,所以才能引经据典去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关键是,他可以说得很简单,普通人能看得懂。

所谓直觉,就是不按照刻板流程,在面临具体问题时知道第一步该怎么做,然后按照怎样的路径去解决,并且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去搞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江湖上有句话,无招胜有招。

把复杂变成简单,能通俗易懂把专业的东西讲给普通人听,而且能听懂,这才叫专业。

在我看来,专业分两种,一种是初级专业,一种是高级专业。

初级专业的人爱炫技,靠信息差和先发优势来获得个人成就感。高级专业的人做普惠,把复杂的事情简单说,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不专业的人也能理解专业。

我不太喜欢和初级专业的人合作,很费劲。因为他们喜欢用「甘油和山梨醇」作为话术,而不是用「开塞露」甚至是「便秘润滑剂」来表达。

我的每一篇文章都试图把复杂简单化,也就是尽量说人话,不炫技,不作,不搞高大上。

这么一来,我就能抵挡来自「专家」们的批评,因为我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所以,当有「专家」喜欢教我怎么做产品时,我会说,请问,你是哪个单位的?

所以,当有「杠精」选择无差别攻击我和我的读者时,我会说,请问,你是哪个单位的?

文章看到这里,这两类人基本已经看不懂了,他们会说,你写得都是些啥啊,乱七八糟的。

这么一来,我的目的达到了。

冯唐在医疗、文学创作、战略咨询、企业管理方面都是高级专业,但他却可以写出《胜者心法 · 资治通鉴成事之道》这样普通人都能看得懂的书。

一定会有人说冯唐,不好好干妇科医生,当什么作家,不好好在麦肯锡工作,当什么 CEO。

同理,当我在聊保时捷 911 时,我不一定是在聊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唐韧出品 ·················

安可时刻

或许有读者会好奇,为什么我今天文章的题图会用乔布斯

因为当年友商们通过各种数据和技术来介绍自家超薄笔记本时,他只是把 Macbook Air 装在了信封里。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高级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