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缺乏名将的战争。如此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却没有给世界军事史留下了什么丰碑式的伟大人物。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当时的将领们特别笨,而是当时的客观环境实在是让人难以发挥。机枪和堑壕的出现,使得战场上出现了守强于攻的场面,战争模式变成了血腥的消耗战。军事统帅们再也无法像拿破仑时代那样以巧破千斤了。因此,战斗打得越来越难看,将帅们的聪明才智也得不到发挥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少有什么漂亮仗,变成了一场丑陋的战争。

下面,我们就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篇之作——马恩河会战来体会一下这场丑陋的战争是怎样的一种表现。

(一)

说到马恩河会战,就不能不提德国的《施里芬计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都制定了很多针对敌方的作战计划,这其中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制定的《施里芬计划》是最完美、最有效的。

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元帅是一位严谨、细致的老派德国军人。他在1891年至1905年期间担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长,为了日后同法国交战,他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施里芬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总参谋长施里芬

《施里芬计划》是针对法德两国边界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出来的。法德两国边境长度有限,只有二百多公里。在这条边境线的东南方向是瑞士,西北方向是荷兰、比利时与卢森堡。

由于法国在德法两国边界地区设置了重兵,构筑了完善的堡垒地带,直接进攻这里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施里芬认为,要想快速打败法国,那就必须从邻国绕过去,绕到法军的背后夹击它。

瑞士到处是山,不利于行军,所以施里芬的计划就是德国集中兵力通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的平原地带进入法国北部,然后从背后包抄法德边界的法军主力。

《施里芬计划》绝不仅仅是一个设想,它是非常严密具体的作战计划,兵力设置、武器配备、行军路线、作战时间都预先设计得一清二楚。按照这个计划,德国陆军的89个师将会被分为东西两线。东线仅用十个师的兵力配合奥匈帝国军队来防御俄国的进攻;西线则集中79个师的兵力来对付法国与英国。

西线的79个师又分为左右两翼。左翼11个师部署在法德边界,用来抵御法军的进攻;右翼68个师编成强大的进攻兵团,通过荷兰、比利时的国土,进入法国北部,沿着大西洋海岸直扑法国首都巴黎,再从巴黎冲向法德边界的法军主力背后,最终在6-8周的时间全歼法军。

全歼法军之后,德军的主力将会立即调往东部,迎战俄国军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无疑问,《施里芬计划》所设计的是一场大规模机动作战。想当年,老毛奇指挥的普鲁士大军就是凭借凌厉的攻势迅速打败法军,赢得普法战争的。普法战争中,施里芬在老毛奇的手下当参谋,他对于这场战争的印象极为深刻,因此,《施里芬计划》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放大版的普法战争。

可惜的是,施里芬没有等到他的计划实施的那一天,在1913年他就去世了。临死前,他还不停地念叨:“千万不要削弱右翼啊……”

真正来实施这个计划的人则是伟大军事家老毛奇的侄子小毛奇了。

(二)

小毛奇上任后,施里芬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德军的右翼被削弱了。

小毛奇把西线的德军编成了七个集团军,左翼驻守德法边界地区的是第六、第七集团军,共计23个师的兵力;右翼负责迂回包抄的是一、二、三、四、五共计五个集团军,拥有55个师的兵力。

后世有史书上说,这是因为德国西部的容克资本家们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向小毛奇施加了压力而造成的。其实,施里芬计划是绝密的,容克集团是不可能知晓的。小毛奇之所以要这样做,大概是出于一种本能:一个做领导的人是不会原封不动执行上一任领导决策的,总要加上一些自己的东西,不然的话,岂不是显得本领导太愚蠢了吗?因此,《施里芬计划》实际上就变成了《施里芬-毛奇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

在新的计划里,小毛奇不仅压缩了右翼的兵力,而且还修改了进攻的路线。按照施里芬的计划,右翼德军是要通过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领土的,但是小毛奇放过了荷兰,只是让德军通过比利时与卢森堡的领土。

荷兰与比利时在当时都是中立国。如果蛮横地入侵他们,他们势必拼死抗敌。小毛奇的想法是:自己的敌人少一个是一个。不去打荷兰,那德军的敌人岂不是就少了一个?右翼德军的压力岂不是就会减轻一些?

然而,小毛奇没有想到的是:德军只是走比利时这条路,就势必要去攻克著名的列日要塞。他原本预计列日要塞会轻松拿下,但是没有想到德军在这里被挡住了将近半个月之久,严重影响了施里芬计划的进程。如果进攻荷兰的话,一马平川的荷兰低地是可以迅速通过的。

另外,还有小毛奇乃至施里芬都预想不到的因素出现,那就是英国的参战。

我们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英法俄三个协约国与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之间爆发的。

然而,在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并不存在什么英法俄三国协约这种东西。当时只是法俄两国结成了军事同盟,英国并没有参与。英国是在战争爆发后,经过考虑,主动加入战团的。而且,英国参战后,它的军队行动非常快,竟然赶上了参加阻击德国右翼集团的战斗。这对于德国人来说,完全是一个意外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战后认为:《施里芬-毛奇》计划还是可行的,关键是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差错。德军要是完全按照原版的《施里芬计划》去做,结果也不一定就比实际情况更好。那么,这个计划在执行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马恩河会战的具体过程。

(三)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一个月后的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随后德国的百万大军就开始按照施里芬计划行动了。

8月4日,德国向比利时宣战,同时开始进攻。然而,他们在列日要塞面前寸步难行。

德国的比利时的边境线其实很短,北边是德国与荷兰的边境,南边是著名的阿登高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机械化部队曾经两次在阿登高原出击,打出了非常漂亮的进攻。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于骡马化的德国军队来说,阿登高原是不可逾越的。他们能走的只有北边列日要塞一条路。

列日要塞依托马斯河,修建了一系列坚固的堡垒。比利时人依靠火炮和机枪给了德军以重大的杀伤,德军接连进攻了三天,都毫无成果。

为此,德国人不得不把克虏伯公司刚刚研制成功的420毫米口径的“大贝尔塔”臼炮运到前线。这种火炮重达120吨,需要分解开来运输,在阵地上组装起来。德国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大贝尔塔”运到了列日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贝尔塔”火炮

8月14日,“大贝尔塔”开始炮轰列日要塞。要塞的堡垒在炮击下一个接一个地化为齑粉。到了8月16日,列日要塞总算是被攻下来了。然而,宝贵的时间被耽搁了12天。

尽管如此,“施里芬计划”还是有成功的希望的,这是因为法国人做出了愚蠢的配合。

法国人事先也有同德国作战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为《第17号计划》。《第17号计划》直来直去,内容规定:一旦德法开战,法军将以主力部队向着德法边境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地区进攻,收复失地,夺回故土。

战争爆发后,法军总司令约瑟夫·霞飞元帅一丝不苟地执行了这个计划,法军的主力向着德法边界的德国左翼集团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正是德国人求之不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霞飞元帅

施里芬曾经说过: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总是需要对面有一个蠢材来配合的。霞飞看来就很适合做这个蠢材,他在已经得知德军开始进攻比利时的时候,依然毫不犹豫地命令法军按照第17号计划行动,于8月7日向着德法边境发起进攻。当然,法国也不是没有派军队到比利时去迎战德军,只不过派去是一支偏师而已。

法军对于阿尔萨斯与洛林的进攻很不顺利。由于德军的左翼已经得到了加强,所以德军一度发起反攻,把法军打得又退回到了自己的国境内。即便如此,固执的霞飞元帅依然死抱着原有的计划不放,继续向着德国境内发起进攻。

(四)

德军于8月18日攻克列日要塞之后,五个集团军的兵力大踏步南下,于8月20日分别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与重镇安特卫普。随后,由克鲁格将军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向着那慕尔发起进攻。在这里,德军与法国第五军团相遇,展开了激战。

德军的第二、第三集团军赶来支援,法国第五军团支撑不住,向后败退。8月22日,德军攻克那慕尔,随后第一集团军以四个军的兵力一马当先向前冲去。

然而,第一集团军很快就与英国远征军相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6日,德国第一集团军在马斯河与弗伦奇爵士指挥的四个师的英国远征军展开了激战。双方血战了三天,法国第五军团也赶来增援,但是依然抵挡不住德军的凌厉攻势,到28日,英国远征军在伤亡了近万人之后,被迫后撤。

在另一边,德国的第四、第五集团军在靠近阿登高原的地带发起进攻,法国第三、第四军团在这里阻击。双方从8月21日激战到了28日,法军败退,不过,他们凭借凡尔登的要塞阵地最终挡住了德军的攻势。如此一来,德军右翼的五个集团军就只剩下三个还在继续进攻了。

而在8月27日,由于东线俄军出动的速度异乎寻常地快,这引起了德军总参谋部的担忧。行事谨慎的小毛奇从西线的第二、第三集团军中抽出了九个师的兵力增援东线。德军的右翼再一次遭到了削弱,实际上只剩下两个集团军的兵力了。

即便如此,德军依然势不可挡地向着预定的目标推进。尤其是克鲁格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到了9月2日,已经推进到距离巴黎不足50公里的地方,骑兵侦察部队已经出现在了巴黎的近郊。

巴黎城内风声鹤唳,法国政府已经匆匆忙忙地迁往波尔多。负责保卫巴黎的任务落在了六十多岁的老将加利埃尼的身上。加利埃尼指挥法国的第六军团在巴黎手忙脚乱地挖战壕修工事,准备迎接德军的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利埃尼

然而,德军的统帅部却取消了进攻巴黎的计划,小毛奇命令克鲁格指挥第一集团军从巴黎的东部穿过,通过马恩河,继续包抄阿尔萨斯与洛林一带的法军。这样做使得德军的侧翼暴露给了巴黎一带的英法军队,给了他们反击的机会。

镇守巴黎的老将加利埃尼发现了这一良机,他赶紧向霞飞建议,集中兵力在马恩河发起反击。但是霞飞优柔寡断,一直都没有批准。

9月3日,德国第一集团军经过艰苦的急行军终于赶到了马恩河。由于德军来得太快,以至于马恩河上的桥梁都没有遭到破坏。克鲁格十分欣喜,他急忙命令德军通过大桥,继续前进。

(五)

9月4日,加利埃尼继续苦口婆心地劝说霞飞同意他的反击计划。霞飞经过一天的犹豫,终于表示同意。随后,霞飞亲自去拜访了英军司令弗伦奇爵士,也说服了他参加这一行动。

就在同一天,小毛奇也命令第一、第二集团军暂时停止前进,等候第三集团军突破法国第九军团的防线。

9月5日,法国第六军团率先发起反击,向着马恩河北岸的德军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发起进攻。克鲁格见此情景,便派自己的第二军回头增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6日,战斗越来越激烈。克鲁格意识到自己的后路有可能被切断,所以他把剩下的两个军,第三军和第九军也撤了回来,投入了与法国第六军团的战斗。这样一来,德国第一集团军与第二集团军之间就出现了一个30公里左右的空隙。

此时,在马恩河附近双方上百万大军捉对厮杀,战斗进入了最高潮。

德国的第四、第五集团军在凡尔登一线遭到了法国第三、第四军团的顽强阻击,无法前进。

德国第三集团军在兰斯附近被法国第九军团阻击。

德国第一、第二集团军则在马恩河与法国第五、第六军团激烈拼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其中,德国第一集团军与法国第六军团的战斗成为了关键。克鲁格指挥自己的四个军全部投入了对第六军团的战斗,打到9月7日,第六军团形势岌岌可危,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

在此关键时刻,老将加利埃尼又一次做出了贡献。他下令把巴黎市内所有的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都征集起来,一共凑了大约600辆汽车。这支人类历史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把六千名法军士兵用最快的速度运到了前线。第六军团得到了这6000人的支援,终于顶住了德军的进攻,没有最终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8日,英国远征军以三个军的兵力小心翼翼地向着德国第一集团军与第二集团军之间的30公里空隙发起了进攻。由于担心遭到夹击,所以英国人推进缓慢,一天的时间只前进了13公里。如果他们的胆子更大一点,德军的损失就会更大了,战争的结果都有可能不一样。

9月9日,德国第二集团军司令毕罗被迫下令他的部队向后撤退。随后,克鲁格也下令第一集团军撤退。

英军和法军立即发起全线进攻。德军在后撤了一段之后,随即就地转入防御。由于事先没有准备铁锨等工具,德军士兵被迫用钢盔、饭盒、刺刀乃至鞋后跟来挖掘战壕。即便如此,德军还是表现出了优异的素质,他们败而不乱,退而不慌,凭借着临时挖掘的简陋战壕顽强地挡住了英法联军的追击,在追击的过程中,英法联军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到了9月12日,英法联军停止了进攻,也开始挖掘战壕转入防御。马恩河会战到此结束。此后,双方再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机动作战了,在今后的四年里,他们将在这条战线上,凭借着机枪、堑壕与铁丝网展开无休无止的消耗战,直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刻为止。

(六)

马恩河会战结束后,小毛奇沮丧地向德皇威廉二世说:“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随后,小毛奇就辞职下台,法尔肯海因接替了他的职务。

分析一下马恩河会战失利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固然有小毛奇指挥失误的因素,但是也不能不说《施里芬计划》本身就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这个计划过于大胆、过于冒险,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成功的几率也不是很大。即便是这个计划成功地实现了,甚至占领了巴黎。但是由于法国大部分领土和人口还在,同时又有英国与俄国的参战,两线作战的德国还是会陷于被动境地,最终与协约国慢慢地对耗。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像《施里芬计划》所设计的大迂回机动作战其实只有在机械化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再一次从德法边境出击,迅速地横扫了整个西欧地区。在一战中曾经让德国人头疼的比利时列日要塞,在滑翔机空降作战的打击下,仅仅几个小时就被攻克了。德国装甲部队的神速推进,更是让英法联军毫无招架之力。

因此,只有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才能让战争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达到崭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