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晚间,十多位媒体朋友相聚于北京地坛公园西侧的淮扬府。席间,又有两位媒体朋友和我讨论起短视频对图文内容的冲击,建议我赶紧转型:“要把视频号做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朋友的建议,又一次让我开始思考:短视频真的要取代文字表达了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去年我就在《短视频大行其道,文字创作者已无生存空间?》一文中有过探讨分析。我的结论是,短视频大行其道,但绝对不会取代文字。

今天我依然想说,文字是母体,母体是不会消失的。恰恰相反,母体可以赋能视频、音乐、游戏、动漫等多种呈现形式。

虽然现在人人热衷于做短视频,做视频化的内容,但我们得知道文字的重要性。

以无数人向往的大唐盛世为例,那个时代的有很多艺术成就极高的文化呈现形式,如公孙大娘的剑舞、李龟年的音乐风采,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瑰宝。然而,千百年后,这些受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成就被历史淹没了。

而正是因为有那些用文字记录的人,通过他们的描绘和加工,我们才得以了解前世的这些艺术瑰宝。也就是像李白杜甫这样的文字创作者,他们通过文字输出作品,保留了各种艺术形态的传承,让后人有机会欣赏了解到过去的风采以及人和事。

现在也是如此,虽然短视频等新型呈现形式非常火爆,但它们都需要媒介来保存,且有一定的保存门槛。从早期的磁盘到如今的云服务存储,媒介形式已经换了很多种。

尽管这种短视频以及新媒体形态火得一塌糊涂,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新型呈现形式,但它们都需要一个媒介来保存,都有一定的保存门槛。从早期的磁盘、DVD、U盘、硬盘到云服务存储,你看,这中间换了多少种媒介形式了?20年前用3.5寸软盘存储的东西,你现在要想把它读出来,还得专门找那些带有读软盘带的电脑和机器才可以。再过50年之后,现在你硬盘里面保存的东西还能读取出来吗?或者,你的硬盘使用寿命有50年吗?

而文字这种东西,相对来说保存门槛较低,甚至极端情况下,可以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去。

其他任何一种信息载体,都没有文字所特有的传递信息、抒情、载道的低门槛。

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出现什么新的东西,我们都要保持对文字的最基本的敬重。要坚持文字的输出,相信这个东西可以流传几百年、几千年。

同样地,现在我们进行内容创作时,不要学习那些短视频博主总想着吸引多少人关注、点赞和评论。我们要把视角放在更长远的未来,思考文字的价值本身,而不是哗众取宠或以流量为中心进行创作。

只要我们创作的是有价值的内容,历史会证明我们所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