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有退休老教师说:“千万不要当老师,劝人当老师,恐怕会遭报应。”

这让人不禁想到了那句令人心酸的“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话。

最近,南京某大学副教授宋某去世消息上了热搜。

年仅38岁的他,在大学里当老师,本应前途不可限量,明明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不禁唏嘘,究竟压死他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01

5月2日,网上有截图显示,在南京某大学担任老师的宋某,在4月2日自杀身亡。

自杀总要有个理由,因为金钱、感情还是疾病呢?

根据知情人士反馈,宋某拥有北大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与博士后等学位,在学术圈里也有一定声望,业界做研究少不了引用他的论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事业上的优秀,宋某的生活也是令人羡慕的。

同学、同事和导师觉得他性格温和、乐于助人,宋某和妻子的感情很好,婚后有一个儿子,还在南京买了房,当然也需要还贷款。

不单单对熟人好,就连萍水相逢的论坛网友,也经常能得到宋某的帮助。

总体而言,这是一位工作上认真负责,做人也热心真诚的青年好教师,也是大众认可的人生赢家,这样的他根本没有理由自杀。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对宋某而言,他也许是失败的……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并且已经得到了博士后学位,宋某早已将自己的未来投入学术,这对他而言,就是毕生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辛苦苦读了20多年的书,终于在学术圈子有了一席之地,而这时,一次突然的打击让宋某心灰意冷。

宋某未能通过其所在的大学首聘期考核,校方将对他降级降薪,就连之前的安家费也要退回一部分。

成年人的崩溃,有时就在一瞬间,那么,宋某真的是因为这个而自杀的吗?

02

在众多网友都认为宋某是受不了打击而自杀的时候,该大学却公开回复:

“学校根本没有要求宋某离职,不存在网友们说的‘非升即走’,只是待遇从副教授降级为讲师。

这一点所有人都一样,我校在聘用合同中早就写过,现在只是按合同办事,至于所谓的退回安家费,也只有一万块钱。”

为了一万块钱而自杀,这显然不可能,更何况据知情人所说,宋某的妻子也在同一所大学就职,非要说该大学对宋某进行了职场暴力,那就有些牵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教师宋某的死亡越发扑朔迷离,只到有人开始关注他的原生家庭。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要用一生去治愈。

出生于1986年的宋某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父母就告诉他,知识改变命运,必须好好读书,才能有个美好的未来。

于是,宋某一路在父母的督促下成为一名学霸,代价就是,从高中开始他就要按时服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

高考时期压力大是众所周知的,宋某也曾想摆烂,可是父母却说:“培养了你这么多年,努力了这么多年,要是现在放弃了,对不起我们也对不起你自己。”

在这样的信念下,宋某坚持了一年又一年,到了结婚的年龄,老婆娘家要求宋某必须有婚房,这看上去很合理。

可惜,科研没那么容易赚钱,更何况宋某所在的领域也不能快速出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这套婚房,父母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积蓄,而宋某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南京某大学的生态与环境学院拿到的安家费也是买房的其中一部分。

顺利结婚生子,虽然要付房贷,这日子也过得去,直到考核期结束,甜蜜的梦醒了……

03

此时的宋某,不但要退回部分安家费,还面临着高达几十万的违约金,他的薪水还降到了每月7000元。

确实不能将一切都怪罪在宋某就职的大学身上。

当年为了引进宋某这个高层次人才,校方给宋某的待遇是高于“讲师”的“副教授”,而宋某又没能通过副教授的考核,严格来说,这甚至算不上降职降薪,可是这种“高配”竟导致了悲剧。

享受了校方的高配待遇,却没能拿出研究成果,和其他老师挤在一个实验室里,宋某有时也会思考自己的未来。

拿什么去还房贷?拿什么去还违约金?自己还有未来吗?

一块钱掰成两半的搞科研还不一定能成功,自己以后的每一天都要为了还钱而活着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正是面临着这样的压力,才导致宋某的抑郁症越来越严重,直到有一天,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也无法挽回宋某的生命。

考核期结束,只是压倒宋某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于宋某来说,他所就职的大学确实没有对他进行“非升即走”的处理,那么压力从哪来?

这是每一个“青椒”都能体会到的压力,被戏称为“青椒”的高校青年学术群体,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来自学术也来自社会。

在过去,很多高校用的是终身制教师,但这导致了高校创新能力低下,而且论资排辈现象严重,这才有了后来的“非升即走”。

这一制度原本是为了让学术人才享受“有能者居之”的高待遇,却无形中压倒了“青椒”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多岁的“青椒”们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作为家庭的支柱承受生活压力,可在学术圈却只是初入门槛。

只有和许多同行一起内卷,才能保持自己的待遇,一旦被卷出了核心圈,甚至只是大一两岁,就面临着淘汰。

而这种风险大多“青椒”都无法抵御,因为他们赖以为生的只有学术。

“青椒”的风光,总是广为流传,可是他们的压力却常被忽视。

人们总说:“你都当上大学老师了,钱多课少没压力,一天天的还愁些什么,真是矫情!”

可是,学术圈的“非升即走”,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而在大环境大趋势之下,也没有办法轻易改变这种状况。

也许数年后“非升即走”会被更先进的学术制度取代,可是现在,注定有一批“青椒”会成为学术圈美好未来的祭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不是“青椒”的人,也不要轻易否定“青椒”的苦,多体谅他人,而不是妄加猜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有时候只是情绪进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人生进入了死胡同。

答应我,遇到任何事,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人生好吗?

作者|鱼籽酱·青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