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是以家族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而家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我国古代家训史上的又一繁荣时期,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本文以南宋时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宋家训诗文本及创作、传播情况的考察,系统地探讨南宋家训诗繁荣发展的历史动因。

南宋家训诗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从诗歌创作情况来看,家训诗数量巨大、创作群体广泛;从内容上看,涉及修身、齐家、交友、为官、处世等诸多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南宋社会的整体状况

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政治上由传统的中央集权向地方分权演变,经济上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在政治上,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传统封建统治被削弱,这为家训诗的产生提供了外部环境。在经济上,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为家训诗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思想文化方面,理学开始在南宋确立和发展起来。

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经济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农业逐渐走向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政治上,随着皇权与相权的分离以及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在朝野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完善,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传统思想体系逐步走向衰落;

三是思想文化方面,由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理学对封建礼教传统思想体系的不断批判和冲击,以及儒学与其他诸子百家、道教等思想体系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和对抗,为家训诗提供了思想文化基础。

在以上社会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家训诗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和意义。从整个诗歌发展来看,宋代诗歌经历了由初唐向盛唐、中唐到晚唐以及北宋中晚期、南宋早期四个阶段。在初唐、盛唐时期诗歌创作上出现了大量优秀作品,如《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有400多人。到了盛唐中晚期及北宋中晚期诗歌创作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盛唐时期诗歌创作数量众多、风格多样、影响深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理学的兴盛

理学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以“理”作为理论核心,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南宋时期,随着理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理学思想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理学在南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理学思想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之一的“理”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理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作用。“理”开始出现“理在气先”、“理气一如”、“天理人欲不二”等含义。

其次,理学的发展还促进了理学流派的形成。理学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主张分别创立了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流派,如:程颐创立了洛学,朱熹创立了闽学等。理学流派之间相互争论、相互争鸣,共同促进了宋代学术的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南宋理学思想还影响到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干预。理学思想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积极干预的依据和基础。

南宋理学家们还对家训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提炼,将其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相联系,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这为南宋家训文学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后,南宋理学思想还对家训文本提出了新要求。南宋时期随着理学思想体系逐渐成熟,理学家们对家训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提炼。比如:朱熹在《家礼》中指出:“凡人之为子也,莫大于孝;其为人也,莫大于顺。”他还提出:“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顺则妇不顺”等要求。朱熹认为这些要求对后人起到了教育和规范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家法的健全

理学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南宋的政治,也为家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南宋时期,理学家法体系逐渐完备,家训诗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

南宋理学家法体系的健全是家训诗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学家法体系的形成与朱熹等理学家重视理学教育有关。理学家们不仅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而且十分注重对后辈的言传身教,并且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家训文化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时期,理学家法体系日益完善,为家庭成员树立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朱熹所说:“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宋代理学家训文化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中修身是一切治家之本。为达到修身效果,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强调:“夫修身之要,莫先于立志;立志之要,莫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先于循序而致。”“凡为学之法,必先立志,志不立则学不成也”(《朱子语类》)。

南宋理学家法体系对家族成员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上,也体现在家族层面上。

理学家法体系中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儒家思想理念对家庭成员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朱子家训》中“孝”是“五教之首”,强调要做到“亲爱亲族”“孝顺父母”。朱熹指出:“夫孝弟之心,即所以爱其亲族也。理学家们特别重视对家族成员进行孝道教育、忠孝教育、礼义教育、廉耻教育等内容的落实,并且这些教育贯穿于家族成员的一生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家族文化的传承

家庭的存在,除了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而家族文化又是家庭文化的核心,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等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宋代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家训诗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因。

宋人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和培养,家训诗也不例外。在宋代,家训中涉及到家族文化教育、家族道德规范等内容,对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家训、家规对后代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例如《朱子家训》就是一部优秀的家训范本,其中涉及到“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多言必有败;与人戒少理、少理必无亏;出入戒妄行、妄行必亡身”等内容。《朱子家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通过训诫子孙要洁身自好、克己修身、忠孝两全等内容来规范和约束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后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和伦理规范,注重修身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是通过家训中对家族祖先进行追述和祭祀。宋代宗室有很多追述祖先事迹的诗歌,如《宗子宅》《宗子庙》等诗歌。这些诗歌中涉及到有关祖先的事迹有:祖功德明、祖德流芳等内容;也涉及到祖宗祭祀的有关事项,如“祭典常称告祖宗”等。通过对先祖事迹的追述和祭祀,不仅可以缅怀先人丰功伟绩,还可以增加家族成员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强化家族成员对祖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次是通过家训中对家族文化传承的具体要求和规范。家训中对家族文化传承有着具体要求和规范,如《宗子宅》:“子孙务为读书学,耕读不可忘根本。

五、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变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以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对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理学是以“心性之学”为理论基础的一门哲学,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理”所组成。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要遵从“理”,而这一“理”又可分为“天理”和“人理”两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家训诗也充分反映出理学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影响和作用。

家训诗是由南宋士人创作的一种家规家训,而宋人也通过诗歌创作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主张。

理学的兴起对家训诗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理学影响下,许多士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主张。

如朱熹在《家训序》中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程颢也提出“为文须有以自乐之意”;叶适指出“作诗须有以悦其情”;陆游更是直接要求“为文必有以悦其情”。

正是通过这些诗歌创作,士人们开始从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士人们通过诗歌创作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主张,既能表达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认识,又能在创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诗歌创作,士人们在抒发个人情感时能够做到平实、质朴、真切、自然。

作者观点:

南宋家训诗的繁荣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南宋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家训诗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南宋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宋人立家训诗提供了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南宋统治者大力倡导家训,颁布家规法令,不仅影响了宋代家训立法和执法的倾向,也直接影响了南宋家训诗创作;其次,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家训诗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第三,南宋社会文化的繁荣为家训诗繁荣发展提供了文化条件。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推动了南宋家训诗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宋代诗歌艺术。

参考文献:

1.李光庭:《中国家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梁涛:《中国家训发展史》,中华书局,1993.

3.王水照、王雪梅:《中国家训思想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4.杨连山:《中国古代家训诗的文化阐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